APP下载

从《顺天时报》看晚清义务戏的发展

2015-04-11谢欣中央戏剧学院北京102209

关键词:赈济时报京剧

谢欣中央戏剧学院,北京 102209

从《顺天时报》看晚清义务戏的发展

谢欣
中央戏剧学院,北京 102209

收录在《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里的《顺天时报》,记载了晚清这段历史时期大量关于京剧的鲜活史料,这份由日本人在北京创办的报纸对晚清的京剧艺术进行了全面的关注与报道。通过整合已经出版的《顺天时报》和后期搜集的资料之后,集中分析研究了晚清义务戏的发展情况,从而将早期京剧艺术发展状况和变迁轨迹呈现出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京剧艺术在晚清发展情况的认识。

《顺天时报》;晚清;义务戏

从两次鸦片战争开始,到相继的英法联军攻击北京城,以及甲午中日海战,直至八国联军侵华和庚子事变,满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在西方列强猛烈炮火的袭击之下变得愈加脆弱。在认识到自身局限与现代文明的巨大差距之后,现代思潮在中华大地风行,人们都在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寻找出路。由于当时的局势持续动荡不安,而且,更加严重的是,晚清末年的多个省市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所有这些集中在一起发生作用,使得当时摇摇欲坠的满清王朝的统治变得雪上加霜。义务戏演出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兴起并不断发展的,特殊的时代背景赋予了其前所未有的艺术追求与历史使命,这项举动在当时得到了北京地区许多仁人志士、伶界中人和普通民众的支持。

一、晚清义务戏的兴起

在晚清末年发行的《顺天时报》中,有大量关于义务戏演出的报道,其中关于义务戏演出最早的记录是与当时盛行的“国民捐”运动相关。义务戏在北京兴起,主要源于这项募集资金的爱国运动,以及赈灾等公益性事业,它是由民间力量发起的一项义举。

北京地区义务戏兴起的直接原因是西方列强与满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为了避免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以及阻止西方列强的剥削,同时为了进一步启迪民智,当时有相当社会影响力的报纸《京华日报》的创办人和热心读者发起了“国民捐”运动。

由所掌握的资料可以看出,义务戏最初的倡导者是晚清报界中人,而且这些人是来自国人所办的报社,对于义务戏的兴起,他们功不可没。在当时的报界,大多都是一些爱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报纸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人就是当时北京报界中爱国进步人士的代表,即彭翼仲和王子贞①。国民捐运动兴起的标志是:“它最早起于王子贞在其尚友阅报处的演说,后来,王子贞将其投到报社,经彭翼仲修改,并于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四日以彭、王合稿名义刊出”。②[P112]这篇演说被认为是“国民捐”运动兴起的标志。他们倡导通过义务演出的形式来号召民众参与到这场爱国运动当中,积极募捐筹集资金,在运动火热开展的一段时间里,大多是票友登台演唱义务戏。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表演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改良戏曲,如刊载于当时《大公报》上的消息:

演曲提倡国民捐

王子贞君现又约集国风雅韵及文韵畅怀各票友同尽义务,自前月二十八日起至三十日止,假座三庆园,演唱华工受虐等改良词曲,所收茶资悉数归入国民捐,以资提倡。子贞君真可谓煞费苦心矣。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初三日/1906年8月22日第三版③[P53)

由此可见,晚清义务戏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它的出现为当时的爱国人士和民众直接参与国家事务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国民捐”一词本身已经表现出了国民意识的觉醒,整个社会风气开始大为改观。由于义务戏被先天赋予的政治色彩,出于时政的需要,亦成了舆论宣传的工具。这也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给予它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戏曲在当时是最为流行的艺术,而且受众群几乎覆盖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是最有市场号召力和感召力的艺术样式,这样一个募捐平台的搭建,给社会上所有的人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提供了一个最为便捷的通道。“认捐者有官绅、平民,也有戏子、囚犯;有年轻人,也有老人及孩童;有富甲一方一次捐上万两的大官和富商,也有生活艰难只纳几钱的寡妇”。②[P114]当这些人都参与到国民捐活动中来的时候,义务戏演出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为了筹款,更重要的就是为日后掀起戏曲改良之风积蓄力量。这也为通过戏曲艺术去开启民智创造了可能,所以,义务戏的筹办者就会借此机会将有利于社会风化的、倡导社会变革、宣传新思想等的改良戏曲搬上舞台,抓住一切机会去做到一边努力筹集更多的捐款,一边还能对国民进行感召和教化。

当义务戏在“国民捐”运动中肩负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之后,人们看到了通过义务戏这种形式助推社会变革的巨大能量。与此同时,随着国门被列强的炮火打开之后,统治阶级已经看到并开始承认中国的落后以及与当时世界强国之间的巨大差距。由此,1905年,满清政府下诏颁布废除科举制度,开始向西方学习,兴办起了新式学堂。在1906年2月21日,慈禧太后面谕学部,实兴女学,尤其为女性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此举更是得到了来自民间的积极响应。

新式学堂的兴起,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资金的匮乏,因此,那些在“国民捐”运动中出于领导地位的进步报界中人又开始继续倡议义务戏演出,为学子进入学堂接受教育募集资金。在后期整理、辑录的《顺天时报》中做记录的义务戏第一份资料是:

演战捐款

志士乔荩臣、李毓臣二君,于十八、九两日延聘京师票友在福寿堂演戏,开乐善义务会,捐助上海公学及济良所经费一节。闻是日并延请张展云、彭翼仲、王子贞三君临会演说。昨日志士张展云君登台演说时颇动人观听,先言乔、李二君开会之宗旨,次论女子与国民之关系演述,义务会专卖堂会缘由,听者一时无不击掌称快,其演说感人之効力可见一斑矣。

光绪三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1906年5月14日④

以上这则消息是目前已经被辑录、整理的《顺天时报》中发现的最早的关于义务戏演出的资料。而在创办于晚清上海地区的《申报》中发现的关于晚清时期义务戏有关的最早的资料是刊载于光绪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文章标题是《论演戏救灾事》,⑤[P115~117]这则消息是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中记录义务戏最早的记录,但这是以上海地区为代表的南方地区最早的记录。北方地区最早的记录在下文有分析。

当时的《顺天时报》还刊载了两则关于演戏为女学募捐的消息:

演戏助女学经费

西北城兴化女学堂,赵泽田君独力创办开学以来,颇见成効。惟款现竭蹶,久恐不绌。兹有王子贞、连世五、鲁卿、乔盖臣等志士为筹捐学款起见,自本日三日间,在打磨厂福寿堂,演唱各种改良词曲,并请报界热心志士登台演说,以维持女学。已经外城巡警总厅批准,开演时刻以上午十一点钟开演,至下午六点止,所有座位共为四等包厢,每间八元,楼上每桌六座,每天六大洋半元,楼下三角,幼童减半,女仆角每日自十二点钟迨六点钟在福寿堂卖票云。

绪三十二年八月十八日/1906年10月5日第十四版⑥

演戏助女学情况

西城八角鼓在福寿堂开演,已登报端。昨日正午开坐听者虽不多,盖因传单报纸未能周知故也。诸志士热诚为开通民智起见,颇重演说。高子江君演说家庭教育,买西泸君演说惠兴女士传,王子光君演说破迷信,王子真君演说国民捐。听者辄多感叹,演毕即唱六国合约一出,甚是动人。爱国思念真可谓文明举动也矣。

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十九日/1906年10月6日第十四版⑦

在以上消息中,都出现了王子贞这个人物,可见他是处于在当时报界倡导义务戏演出的核心领导位置。以王子贞等人为代表的报界进步人士对义务戏的发展和兴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这些仁人志士更是推动北京地区戏曲改良运动兴起的重要力量。因为,宣传新思想,唤醒国民与推动变革成了戏曲改良的重要目的。

在《演戏助女学经营》中,我们看到了记录比较详细的关于义务戏开演的时间以及戏票等相关情况,由此可见,当时的义务戏演出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形式,而且票价的设定充分考虑到了前来看戏的观众所能负担的经济支出。同时,这里提到的演出内容依旧是“改良词曲”,而且在《演戏助女学情况》这则消息中特别提到了“演毕即唱六国合约一出”。

登台演说在此也一直被这些义务戏的倡导者所重视,来看戏参加募捐活动的民众在为这些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同时,还会借此机会聆听这些仁人志士的演说。演说的内容主旨很多,如在《演戏助女学情况》中提到的“家庭教育”“惠兴女士传”“破迷信”“国民捐”等,这里提到的《惠兴女士传》(又名《惠兴女士殉学》)就是当时戏曲改良成果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这部文明新戏“是田际云在彭翼仲的帮助下,将不久前发生的惠兴女士毁家兴学的真实事件改编成戏曲,并且亲自饰演惠兴女士。”⑧[P86]由此可见,这是报界中进步人士与伶界中优秀伶人成功合作所结出的硕果。

二、义务戏发展的高潮

晚清末年,为了扭转现实困境,中国社会各阶级从上至下都在探寻突破困境的有效方式和种种可能,当时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处在不断调整和变化当中。加之在晚清末年这段时间内,中国很多省市和地区都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动荡的时局导致政府的行政能力严重受挫。政府的统治能力也处在一个极不稳定的状态,而且也没有能力去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救济政策,更没有充足的财政支持去保证政策的实施,着实是力不从心。

这就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开始集中爆发,比如在《顺天时报》中提到的“恤孤”“水灾旱灾”等,当政府等公共行政能力变得微乎其微的时候,稳定社会局面,给予受灾地区和深陷困难民众的帮扶重担就不得不依靠民间的力量去分担,这时义务戏演出又开始在赈济活动中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义务戏在“国民捐”运动和为兴办女学募捐等活动中得到了不断积累和完善之后,北京伶界开始全面进入其中。

由之前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义务戏刚刚兴起的时候,都是一些票友登台献艺,上演“改良词曲”,通过义务戏这个平台,进步人士举行的演说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久而久之,不免让到场观看义务戏演出的观众感到视听疲劳,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没有介绍义务戏演出市场反馈的信息,报道由伶界主导的为赈灾而举行的义务戏成了新闻主体。

奉献高质量的演出对于义务戏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当红名角儿的参与更加具有市场号召力,这就为吸引社会上各阶层人士参与到募捐活动中创造了可能,这与最初倡导义务戏的初衷是完全契合的,就是要吸引大量观众前来看戏。义务戏不仅要争取募集大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个平台去举行演说,以达到启迪民智的目的。

从目前已经掌握的资料来看,关于北方伶界参演义务戏的最早的、最清晰的记录是来自当时《大公报》的一则消息:

伶人与学

前玉成班班长拟建学堂,已志本报,兹又闻伶人香九霄、王(汪大头)二人日前递呈学务处,情愿集款开办学堂,为改良戏谱起见,略称筹款之法,系言每日登台唱剧,愿加演一剧,即以此项剧价作为学堂经费,则年中可集巨款,以资兴办。

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初二日/1905年10月29日第3版⑨[P40~41]

这里的香九霄就是名优田际云,王大头就是名优汪桂芬,此二人在晚清义务戏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篇消息是最早地记录了伶界中发起有关义务戏演出的文章,虽然之后没有继续报道这次义务戏演出的具体情况,但这却是目前已经掌握的资料中最早的一篇有关义务戏的报道文章。提到北方义务戏具体演出情况的,最早的记录是《大公报》1906 年3月30日刊载的《梨园义务》。⑨[P48]在这则消息中,我们看到了在戏曲改良中,为伶人办学出现了,“戏曲界内部对演员自身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的提高,有了全新的认识。”⑩[P16]这为戏曲艺术后来的发展,特别是对戏曲人才的培养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顺天时报》中,有大量关于晚清义务戏演出情况的报道,其中篇幅最多的就是关于为赈济救灾而进行的义务戏演出。从1907年开始,关于为赈灾而举行的义务戏演出的报道开始集中出现。从1906年开始,当时中国多地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侵袭,江淮地区持续降雨导致洪涝灾害爆发,云南地区出现严重干旱的灾情,粤、皖、鄂三省水灾严重,面对这样的严峻情况,虽然各个地方政府还不断向北京发出救援请求,但是,对于当时已经是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来说,组织有序的抗灾救灾的能力已经基本丧失。这样,在京的仁人志士又开始通过组织义务戏的演出,为赈灾筹措资金。义务戏演出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伶界开始全面参与义务戏的演出,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伶界内部成立了“伶界赈济会”,甚至制定了系统的赈济的规章制度,开始了全面、深入、系统的义务戏演出和筹措救灾资金的行动。

《顺天时报》在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十四日第5版中,发布了一则标题为《票友麴部为江北赈捐唱义务戏》(11)[P333]的消息,这是《顺天时报》中,目前已经掌握的资料中第一则记录关于赈灾而举行义务戏的资料,参与到这次义务戏活动中的主要人物大多还是前文提到的仁人志士以及伶界中的著名优伶田际云,此时的义务戏还是邀请票友登台献艺。随着梨园子弟参与到义务戏演出之后,《顺天时报》又于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廿九日/1907年3月13日第5版刊发了题为《详记花界慈善特别大会》(12)[P334~336]的文章,这篇文章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梨园子弟联合创办慈善会的一些经过,文中提到的这些积极参与到创办慈善会进行义务戏演出的人都是当时晚清社会还依旧存在的私寓子弟,而且最先响应起来的是来自京城北班的子弟们,当时的南班还没有人出来动员南班梨园子弟参与进来。由此,可以看出,慈善会的成立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进一步团结京城内各班子弟的作用,这就为后来伶人集团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经过积极动员之后,由伶界中人在当时发起的第一场义务戏演出于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廿日在北京福寿堂举行。就此,《顺天时报》刊载了题为《福寿堂清吟赈灾会纪盛》《福寿堂清吟赈灾会纪盛(接前)》《福寿堂清吟赈灾会纪盛(三)》三篇文章来记述义务戏演出的盛况,如“随即由班中的人先到先唱,群芳聚会、鬓影成行、珠围翠绕、光辉四照,满台都是艳丽,可称万千春色。”(13)[P349]可见当时来自京城各班的花界中人都是积极参与到这项义举之中的,而且这里不乏高质量的演出,从所记录的当时台下观众的热烈反响就可以证明,如“楼上楼下,拍掌的人,真跟放鞭炮似的”在这次演出中呈现的节目中没有“改良词曲”或“新编戏曲”等,演出的内容记载的是“戏曲每人认定一出,或是二簧,或是西皮,或是大鼓,或是小调,或是梆子”(13)[P349],这些是比以往义务戏演出更为丰富的地方,而且由当时很有影响力的梨园子弟领衔的高质量演出是票房的重要保证,如报纸所述当时看完演出之后,观众的反馈是“众人一见,又大加拍掌,彼此相约,明天须早来占好地位。”(13)[P352]而且,这场义务戏演出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各班人人尽义务,并且人人捐钱,北京花城开幕以来,这算是第一期特别文明举动。”(13)[P352]而且,凭借义务戏大盛的机会,女伶人和旦角戏抓住了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记载所述“况且所演的旦角,有声有色,绘形绘意,比小朵、小如、小琐等人,强的多多。众人见所未见,那能不全体欢迎。”(13)[P352]这为后来旦角戏的兴起创造了可能。

当时许多登台献艺的梨园子弟不但不取报酬,更加难得的是他们还积极额外出资参与募捐,这次由伶人发起的义务戏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使得当时的伶界认识到“从今以后,方知歌唱优胜,是这样的受社会的欢迎。并知文明举动,有这样的伟大荣誉的报酬。虽然牺牲一两晚上盘子条子代价,却吸受万金买不到至贵无价的文明掌彩声,一个字的批评就做‘值’。”(13)[P351]这次义务戏的成功演出,产生的积极影响不断扩散,为日后伶人集团全面参与到赈济义务演出的活动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们开始认识到义务戏演出的质量是与观众规模和数量是成正比的,义务戏的发展离不开有票房号召力的名角参与到其中来,只有这样,进步人士藉此机会开展演说的价值和意义才会更大。

可以看到,为赈灾而举行的义务戏不仅仅反映出伶界中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更承载了他们渴望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提升的期盼。他们希望受到社会的尊重,这次义务戏的举办可以说在当时的京城伶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伶界中人非常成功地抓住了这次历史机会。

三、伶人集团的崛起

随着义务戏演出规模逐渐扩大,为了保障义务戏演出的顺利进行和赈济水平,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伶界中人参与到义务戏所需要遵守的各项事宜等,在伶界内部成立了“伶界赈济会”,同时也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为义务戏的顺利演出和参与进来的各方人士权益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顺天时报》于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六日刊载了一篇题为《伶界赈济会报告》的消息,其中就列出了数条就举办义务戏而需要遵守的一些规章和要求等,即:

“一、同人倡办此会赈济江皖灾氏,各出演戏买票集资,以尽同种相恤之义务。凡我同人,一切车班饭钱,本会概不给发,以免靡费,江皖灾民亦得尽受其实惠也。

二、本会因为江皖灾民集资赈济,尽同种之义务,然于我辈名誉上亦大有关系。同人幸勿漠视,裹足不前也。

三、同人愿热心尽义务者,祈即签名,以便本会将日期定妥后具帖邀请。

四、本会一切支消及会场后台等费概归提倡人发给,不与我辈干涉。

五、既签名者本会即送义务赞成执照,以便入场佩执。

六、本会届期同人随带跟从,每人均发给入场券,以便呼唤,惟只许各带一人,以示限制。”(14)[P355]

在这篇消息中,还特别提到了“伶界赈济会”的发起人,他们是王凤卿、姜妙香、王琴侬、姚佩秋四位有影响力的著名优伶,“伶界赈济会”的成立以及前文提到的这些规章制度的发布,标志着京城一股新的赈济势力的崛起——伶人集团。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此之后的义务戏演出中,伶界中人肩负起了倡议者、组织者、管理者、演出者等相关角色,这就具备了一支优秀的、专业的义务戏演出团队,更为吸引伶界中人广泛参与到义务戏演出中创造了可能,还为邀请当红名伶参演义务戏创造了更加便捷的条件,如《顺天时报》中所载“先后签名者,已不下五六十人,皆为京班有声誉之名伶”(15)[P366],等等,这些都是吸引京城各界人士和民众来看戏募捐的重要保障,因为有“伶界赈济会”的成立,所以,义务戏演出队伍就具备了演出人数和演出质量的双重优势,充分满足了前来观看义务戏演出的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

《顺天时报》特别刊载了当时的梨园名伶汪桂芬参加义务戏演出的盛况,如“但听得左右人说道:‘大头(即汪桂芬)只要肯出来,座没有不满的。’”(16)[P432]可见,名角的号召力是巨大的,人们渴望一举两得之事,那就是既看到名角儿同时还能参与募捐。名角儿是演出质量的重要保证,能否贡献精彩的演出直接关系到义务戏演出的健康发展,汪桂芬的演出就是深受观众的喜爱的,如报纸中所述“满园的人,一句一叫好,一字一叫好,在下却连连拍掌”(16)[P434],参与到义务戏演出中的名角儿是“主戏是《群英会》,既有汪桂芬,又有桂官、秀山、寿山、雨田诸位热心同尽义务,名角儿齐集合演这出戏”(17)[P436],这些关于义务戏演出时对台下观众的记录在以往的记述中是很少见的,可见,之所以后来义务戏蓬勃发展并受到仁人志士和广大民众的支持,名角儿和好戏是重中之重。

“伶界赈济会”的成立不但是义务戏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此同时,它更为当时京城的伶界提高自己的名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这是当时伶界非常重视这个伶界赈济会的原因,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赈济会的好处,如“至于这伶界赈灾会开办的好处,一层罢可以集收赈款,救济江皖的灾民;二来可以令全国人知是伶界有这文明善举,从此以后,都敬重伶界中人。伶人名誉,从此大震,和欧洲伶人并驾齐驱。岂不是一件大快事吗!再者,现今伶界赈济会这件事,业已喧登各报,报章行销欧美,大概外国全知道了。倘若解散不办,半途而废,那可真是败坏自己个人名誉,万万不可。”(18)[P368]可以看到,当时的报界对于伶界赈济会是非常支持的,当这样的义举被广泛传播之后,其对于伶界内部来说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他们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艺术水平和个人到道德品质等,这些都是非常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在此看到了“和欧洲伶人并驾齐驱”的字眼,可见当时的伶界中人已然是与世界同步的,京城的伶人们正在经历着以往不曾有过的人生际遇,这是那个时代、那个历史时期所赋予他们的。

随着义务戏的发展和伶界赈济会的成立,伶界人士开始深入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当中,这也促进了他们对自身缺点和不足进行反思,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田际云所办普仁戒烟会,成效颇著,所虑的也是款项不足,所以趁这回水灾事,筹办义务戏。”(19)[P390]在晚清那段历史时期,伶界中有许多伶人都染上了吸食大烟的恶习,这既对他们自身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同时更是与当时兴起的预备立宪所提出的倡议相违背,而且,为创办戒烟会而举行的义务戏在当时也有了官方色彩,如“此次恭读谕旨,又见有禁烟大臣的命令,知道两宫重在戒烟,为预备立宪时代的首要政策。”(20)[P511]由此可见,戒烟会的创办是正好与官方意志相吻合的,官方力量便由此开始介入义务戏的演出。这样一来,义务戏的存在就出现了两种形式,即“义务戏是社会性的义举,也有强迫性的官办”,(21)[P505]而且当时的梨园公会也开始对义务戏演出进行全面的领导,名角儿集中参与演出就有了组织保障。

四、总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已经掌握的资料的分析研究,我们看到了义务戏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也看到了由此而产生的一些积极效应,其中创办戒烟会就是最明显的标志,但是,笔者也从所掌握的资料中看到了义务戏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首先,募集的资金数目不理想。主要就是参演义务戏的伶人的市场号召力问题,当登台献艺的是梨园子弟的时候,虽然能够吸引到很多人前来观看,但是显然没有请当红名角儿登台献艺产生的经济效益巨大,有记载说“至两日所得座价及捐款,只千余元,除付应需之款处,所剩不过千元,亦可谓江民杯薪之助。”(22)[P390]由此,和汪桂芬等名角儿登台所筹得的资金相比,这些梨园子弟显然不如前辈,可见当时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还是更加趋向于观看名角儿的演出,也是有了最初这样的尝试,所以,才有之后开始注重邀请名角儿登台献艺的情况,这是筹集资金数目的重要保障。

其次,当时的伶界赈济会的发起人以及一些参与义务戏演出的伶人对于这项活动没有认真对待。有人根本就不积极响应,甚至还有“方谓区区伶人,虎其头、蛇其尾,坐而言、不能起而行,爰用侦探术,始悉此中耽搁,并非一端”(23)[P396]的现象。像这样记录一些伶人不良事例的消息还有一些,但是数量不多,由此可见,并非伶界所有伶人都是积极参与到其中的,难免有人恶习不除,但是这些问题不构成大的影响,而且由于当时义务戏演出在名角儿的积极参与下还是取得了不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这些难免出现的瑕疵也就不足赘述了。

本文着重分析了晚清义务戏的发展过程,以及伶人集团的全面崛起对义务戏产生的影响。在晚清这段历史时期,京城的报界中人、仁人志士、伶界中人以及广大民众在国家陷入困难之时精诚团结,乘着社会变革之风广泛参与到有益于推动社会变革的伟大事业中来,爱国精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步人士和戏曲艺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为后来民国时期,京剧艺术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 也有资料记载中显示“王子真”,依据资料记载的内容显示,可以认定“王子贞”和“王子真”是同一个人。

② 贾艳丽.《京华日报》与20世纪初年国民捐运动[J].清史研究,2006(3).

③ 傅谨.演曲提倡国民捐.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六册.其它报纸(下)[C].凤凰出版社,2011.

④ [不详].京师新闻[N].顺天时报,1906-05-14.

⑤ 傅谨.论演戏救灾事.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四册.申报[C].凤凰出版社,2011.

⑥ 京师新闻[N].顺天时报,1906-10-05日(第十四版).

⑦ 京师新闻[N].顺天时报,1906-10-06(第十四版).

⑧ 陈珺,李素铃.晚清报人彭翼仲的戏曲改良运动.报海钩沉[J].新闻爱好者,2012(5).

⑨ 傅谨.伶人与学.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六册,其它报纸(下)[C].凤凰出版社,2011.

⑩ 贾志刚.中国近代戏曲史(中)[M].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11.

(11) 傅谨.票友麴部为江北赈捐唱义务戏.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五册,其它报纸(上)[C].凤凰出版社,2011.

(12) 傅谨.详记花界慈善特别大会.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五册,其它报纸(上)[C].凤凰出版社,2011.

(13) 傅谨.福寿堂清吟赈灾会纪盛.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五册,其它报纸(上)[C].凤凰出版社,2011.

(14) 傅谨.伶界赈济会报告.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五册,其它报纸(上)[C],凤凰出版社,2011.

(15) 傅谨.伶界赈济会已成.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五册,其它报纸(上)[C].凤凰出版社,2011.

(16) 傅谨.记汪桂芬在福寿堂演义务戏事(一).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五册,其它报纸(上)[C].凤凰出版社,2011.

(17) 傅谨.续记福寿堂演义务戏事.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五册,其它报纸(上)[C].凤凰出版社,2011.

(18) 傅谨.伶界赈济会不必改名.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五册,其它报纸(上)[C].凤凰出版社,2011.

(19) 傅谨.记田际云为直顺水灾演义务戏集款赈济事.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五册,其它报纸(上)[C].凤凰出版社,2011.

(20) 傅谨.记振华义务戏会.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五册,其它报纸(上)[C].凤凰出版社,2011.

(21) 翁偶虹.记忆所及的几场义务戏.京剧谈往录续编[M].北京出版社,1988.

(22) 傅谨.伶界义务会演剧调查记.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五册,其它报纸(上)[C].凤凰出版社,2011.

(23) 傅谨.记伶界救济戏会.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五册,其它报纸(上)[C].凤凰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彭 琳)

谢 欣(1986-),男,辽宁本溪人,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影视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美学、中国戏剧史学。

2015-08-18

J809

A

猜你喜欢

赈济时报京剧
150多名游客“失踪”,韩担心免签被利用
美国参与赈济1906-1913年淮河流域饥荒及其农林、水利措施
京剧表演开始了
辽道宗朝“贫民”问题探析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潮流时报
基于活动营销的专业报盈利模式之探索——以《平安时报》为例
两汉荒政措施的不足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