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角下拓宽高职传统文化教育途径探析
2015-04-11安雪玲
安 雪 玲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工作部,河北 石家庄 050081)
德育视角下拓宽高职传统文化教育途径探析
安 雪 玲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工作部,河北 石家庄 050081)
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缺失表现在: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匮乏,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较少,传统观念淡薄.其原因在于受社会环境、教育、家庭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拓宽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有: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完善规范与制度建设;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坚持开放式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利用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开辟传统文化网络学习空间.
高职院校;德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却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的错误思想,这就对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在高职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失为开展好德育工作的一剂良方.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有力支撑
2014年12月4日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必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强化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1].这充分说明了德育工作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人、培养人中的重要作用,确定了职业精神在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中的地位.
我国的高职院校无论是教学、实验、实训、实习还是生产、科研都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办学过程中难免出现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愈演愈烈,而这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目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在日益激烈的国际与国内竞争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文化价值观念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发生着激烈的冲突,大学生的思想多元价值取向明显.面对这种社会转型期的文化价值困境,如何正面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并做出良性引导,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极其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2].它注重“和谐”,主张“厚德载物”,提倡“止于至善”“知行统一”,强调良心在惩恶扬善中的作用.“见贤思齐”“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吾日三省吾身”都是耳熟能详的提升道德修养的良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如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夙夜在公”“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义后利”;强调人际和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谦敬礼让的“恭敬之心,礼之端也”“不学礼,无以立”;强调爱国思想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强调恪守诚信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等.这些思想大大丰富了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内容.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影响力、渗透力强,而且形象,生动,更易于学生接受,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载体,将一些现代的德育理念寓于其中,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延展性.
2 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缺失及原因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集体智慧,是中华民族赖以发展和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石.然而在现实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教育尤其是在高职教育中严重不足.为了了解具体情况,我们对石家庄市两所高职院校的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345份,其中无效问卷26份.结合调查情况,现将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缺失的表现和原因分析如下.
(1)对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知之甚少
近46.8%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比较模糊;27.7%了解一般;13.0%一点都不了解;认为事不关己,采取无所谓态度的占12.5%.11.5%的学生阅读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但完整阅读的不到4.0%,问及四书的名称时有近 58.0%的学生不能正确回答.全部阅读过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只有8.6%,多数学生只看过其中的一两部,而且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大多来自影视剧;73.4%的学生在自己违反礼仪时还懵然不知;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的来源和意义的学生占近70.0%;学生比较喜欢并想了解的传统文化内容包括:传统文学占72.7%、传统节日占69.7%、传统戏剧占62.2%、饮食文化占52.9%,原因是它们具有趣味性和生活性,再加上各种媒体的宣传.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缺失.
(2)学生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乐观,但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较少
对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学生持肯定态度的占问卷调查总数的85.1%,66.0%的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影响力,持乐观态度的占72.5%,认为中国文化必将登上世界舞台的占87.8%,但也有27.8%的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正在消失.学生目前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主要有:阅读相关书籍占49.0%,通过网络、电视、微信等媒体获得占67.3%,长辈及教师讲述占17.6%,学生自学(选修、听讲座等)占4.0%,通过社会实践结识对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的朋友的占57.1%.96.1%的学生愿意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但苦于没有好途径的占39.9%,90.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校园中大力宣传传统文化,57.1%的学生希望学校举办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程或兴趣班.
(3)传统观念淡薄,知行不统一
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严重脱节,如在互助问题上,有79.4%的学生认为应当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有4.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会伸出援手,有16.4%的学生选择自己不确定是否会伸出援手,要视心情和具体情况而定.可以看出,互助作为一种人际和谐相处的原则得到了较高的认同,但在实际生活中,互助并没有见之于实际行动中.调查还显示,有近1/3的学生对自己的父母发过脾气,甚至出言不逊;有近1/4的学生曾无视规定,有迟到、早退、在教室吃东西等行为.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知道或大概知道应该怎么办,但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与认知脱节,不能做到知行统一.
2.2 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下面的图形是从圆的两个性质定理引导学生提出椭圆和双曲线(有心二次曲线)的类似性质问题的示意图(图中M是弦AB中点或曲线上一点,有关斜率存在时).
2.2.1 社会环境层面
多元文化的输入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思想混乱,从而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另外,网络已经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世界,并广泛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与学习中,尤其是网络文化由于通俗化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网络信息管理的疏漏和制度的不健全,一些负面思想的影响不断扩大,也影响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2.2 学校层面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专业课程比重大,政策倾斜幅度也大;人文课程相对薄弱,有的课程甚至被取消,如“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课程被取消,“中国近现代史”在专科层次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和认知,也被取消.在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相当薄弱,如在通识课程中,计算机、外语、思想政治理论均为必修课程,而作为民族之“根”与“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被忽视,甚至被遗忘,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被严重边缘化.
2.2.3 学生家庭和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
每个学生出生成长的家庭环境不同,接受和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亦不相同,生活中的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也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3 拓宽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在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上,59.0%的学生认为应结合时代特点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71.5%的学生认为应增强自我学习意识,并落实在日常生活中;78.6%的学生愿意积极开创或参加继承、发扬和保护传统文化事业的社团、暑期实践、公益活动等;72.4%的学生认为职能部门应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55.6%的学生认为应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50.6%的学生认为应优化校园人文景观;40.5%的学生认为应优化课程设置并增加人文课程.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知行统一,强调人格修养、道德伦理和文化精神的获得与提升的思想,本文认为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完善规范与制度建设
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避免“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重技能、轻素质”的功利主义思想.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的同时提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到各部门、各学科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充分利用各个层面的教育力量,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合力机制.管理者应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问题,从制度、资金等层面给予支持和保障.职能部门要通过增设有关传统文化的必修课、选修课,开设讲座,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或建立传统文化类社团等形式,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特色,使之更易被年轻人接受,进而拓宽学生接触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任课教师尤其是人文课程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整合教材,精选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以项目活动为载体,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爱动手、能动手的优势及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魅力通过具体的活动项目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不断提升个人的文化素质和人格修养.
完善的制度是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可靠保障.要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责任制度、教师培训制度、专项经费制度等,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进行教工年度或季度弘扬传统文化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评比,对学生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参与情况及时登记备案,并将其纳入学生年终综合素质测评系统,以检验各项活动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3].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知用并善用良好的环境因素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之一,“孟母三迁”就是强调环境对人的品德具有重要作用的典型案例.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非常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从在孔子故乡曲阜参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到五四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从政治局集体学习纵论传统文化与国家软实力,到北师大考察时明确反对“去中国化”;从在外事活动中阐释中华文明与海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到孔子诞辰在人民大会堂的隆重纪念,他在许多场合多次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全国从上至下掀起了一股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热潮.高职院校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创造有自己特色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环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要充分利用校园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微博、微信等载体,抓住关键环节、重要时间节点以及重大事件做好宣传报道,营造浓厚氛围,开展活动,取得实效.充分利用校内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展览馆、纪念馆、美术馆等育人载体,深入挖掘校内的故居旧址、历史遗迹、文化遗产、景观、景点和校史、院史、学科史、人物史等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形式多样、载体多样、内容多样的活动来体现“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教育内容,切实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和精神陶冶作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大力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引导大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并感受其魅力.
(3)坚持开放式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实践中,应将传统文化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列入教师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并对活动的细节,如形式、任务、时间等提出具体的要求.成立专门教研室,设立专项经费,招聘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定期进行学术讨论.在学生中,建立传统文化社团,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或传统文化魅力展示会等,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使其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正做到入脑入心.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建设,联系周边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单位,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4)利用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开辟传统文化网络学习空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7月23日在北京发布的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5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8.8%,网民总数达到6.68亿人,其中多数为青少年[4].这充分说明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高职院校可以将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资料、优秀影视节目以文件或音频资料的形式上传到网络,限期让学生观看,开设群组讨论,让学生谈感悟、话人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需要学校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相应支持.
另外,要想有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电、蓄电以扩充自己的知识.当然,这也需要学校为教师培训、考察、学习提供更多的财力和政策上的支持.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深厚,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不竭的资源.在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要取其精华,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EB/OL].(2014-12-04)[2015-08-29].http://www.moe.edu.cn/jyb-xwfb/s248/201412/t20141204-179166.html.
[2]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313.
[3]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23)[2015-08-29].http://www.news.xinhuanet.com.
责任编辑:金 欣
Moral approaches to the tradi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 Xue-ling
(Department of Students Affairs,Shijiazhu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Shijiazhuang,Hebei 050081,China)
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causes to inefficiency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lie in the lack of proper approaches and values in addition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education,family and personal experience.Therefore,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scientific value should be establishe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management be improv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2015-11-12
安雪玲(1977-),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1009-4873(2015)06-0001-04
G71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