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
2015-04-11刘俊杰
张 雷, 刘俊杰
(青岛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
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
张 雷, 刘俊杰
(青岛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
针对青岛科技大学100名学生开展了网络社交行为调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主要特点,并提出了通过加强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特征与规律的研究,构建网络安全课程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等方式,构建自律性和防范性相结合的网络社交安全教育模式.
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特点;对策
交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和精神需要.随着网络社交工具的兴起,QQ、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情感、表达思想、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平台.为了深入了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社交行为的影响,全面把握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基本特征,课题组以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的100名学生为样本,对在校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问卷发放时综合考虑了样本的学科、专业、性别、年级情况,能够满足分析及研究的要求.
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网络社交工具在受访学生中的使用率达100%,并已经影响了他们的交友、学习和生活.
(1)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维持和发展社会关系的主要工具
网络社交工具的兴起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线上线下融会贯通的平台.调查发现,有63%的学生平均每天用于浏览社交网络的时间大于1 h.大学生使用的网络社交工具以微信、微博和飞信为主,占比分别为94%,60%和44%.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社交工具与朋友展开沟通、交流,而不再受地域空间和社会关系的束缚,有94%的学生利用网络社交工具联系老朋友,34%的学生用来结识新朋友或寻找志趣相投的群体.网络社交工具已经成为学生维持和发展社会关系的主要工具,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活动向网络虚拟空间的延伸.
(2)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思维和行为的主要方式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重要时期,分析判断能力不足,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调查显示,学生网络社交的主要话题有人生感受、社会问题、感情问题、学习生活等.77%的学生认为,网络社交对自己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63%的学生喜爱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心情.一方面,在网络创造的虚拟社会环境中表达诉求、发表观点、倾吐情绪的行为满足了大学生情绪、情感体验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受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网络社交虚拟性、隐蔽性和匿名性特征的影响,网络社交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失范甚至是犯罪现象,这些现象正逐步侵蚀大学生的思维,甚至会导致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
(3)现实人际交往向虚拟世界的延伸导致部分大学生形成人际交往障碍
过度的网络社交也可能导致青少年回避正常人际交往,与现实社会隔离,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无法自拔.调查显示,29%的学生认为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相比更轻松和容易,22%的学生认为网络上的自己更自信、更优秀,36%的学生对网络社交行为有一定的依赖或沉迷.部分抵抗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大学生过多地借助网络开展社交活动而忽略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甚至用虚拟的人际交往代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导致他们表现出了性格孤僻、人际关系淡漠、社会交际圈缩小、社会环境适应性较差的问题,最终形成了现实社交障碍或其他心理问题.
(4)大学生能充分认识网络社交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但缺少应对策略
网络的虚拟性带来了网络交往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涉世未深、阅历较浅的大学生往往会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成为网络侵害的主要目标.调查显示,超过46%的学生在网络社交工具上公布了自己的姓名、照片、学校、通讯方式等信息.对个人隐私暴露在社交网站,超过84%的学生有点担心,觉得应注意个人隐私的安全,但认为应当采取措施避免不良影响的只有4%.有14%的学生因为在社交网站上暴露了部分隐私而惹来了麻烦,虽然网络交友被骗,约见网友被施暴,网恋引发纠葛等新闻时常见诸报端,但仍有部分大学生明知存在安全隐患依然跃跃欲试,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此外,网络社交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加剧了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危机.
2 对策与建议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开展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教育同样如此.建立自律性与防范性相结合的网络社交安全教育模式,帮助大学生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对接,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1)加强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特征与规律的研究,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网络社交是基于网络技术而兴起的模拟社交,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网络社交的平台特征、行为特征、规律、发展趋势的研究,提高学生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一要定期开展网络社交行为摸底排查,掌握学生使用的情况,为工作开展提供第一手资料.二要加强对学生网络社交行为规律的研究,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2)构建网络安全课程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网络价值观
学校应该将网络知识、网络价值观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科学的网络安全课程教育体系包括网络技术、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学、网络道德修养、网络心理健康、网络法律法规教育等内容.通过开展选修课或讲座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操作技术、网络道德素养、网络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网络社交手段和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能力.此外,高校还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精神诉求,必要时辅以心理咨询的方式来戒除部分学生对网络社交工具的依赖性.
(3)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塑造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
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是引导青年学生将网络道德和网络意识渗透到思想深处的有效手段.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是增强青少年道德自律,引导青少年依靠内心自觉和高度的道德自律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因此,高校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建立符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和需求的自我教育管理模式,帮助他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现实生活中的课业学习与人际交往中去,将网络社交作为丰富学习和开展交往的辅助工具,从而真正实现对网络道德人格的认同和价值认可.
(4)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高校和社会要积极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让学生自觉接受熏陶,抵制网络信息的不良影响.一是重视网络教育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校园广播、BBS、宣传橱窗等多种传播媒介对网络道德进行宣传.二是以辅导员和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为主要管理者,依托官方微信、微博、公众平台等网络载体,及时更新和发布有关学生需求方面的学习、就业、社交等信息,发挥正面引导作用,使官方网络社交平台成为学生获取相关信息和开展思想交流的主渠道.三是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交往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弘扬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对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有正确认识.
3 结语
随着新型网络社交工具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摸清大学生开展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的真实情况,积极构建自律性和防范性相结合的网络社交安全教育模式,帮助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社交工具.
[1]张茂聪.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山东社会科学,2012(1):46-51.
[2]严鸿雁.美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21-23.
责任编辑:吴瑞红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rnet social behavior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A case study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ZHANG Lei, LIU Jun-ji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Shandong 266061,China)
A survey has been done of the internet social behaviors of 100 students from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purpose is to find a solution to cyber security education,strengthening self education and self discipline of the students,combined with their preventive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internet social behavior; feature; countermeasure
2015-06-01
2013年度青岛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BX49)
张 雷(1972-),男,山东泰安人,青岛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 刘俊杰(1983-),男,山东青州人,青岛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
1009-4873(2015)06-0023-03
C912.1;G645.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