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2015-04-11杨小磊李保英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立德树人实践

杨小磊,李保英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高等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杨小磊,李保英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要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历史演进,要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全面加强和改进立德树人的工作方法,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要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理论;实践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7.023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2014年岁尾,习近平同志在给第23次全国党建工作会议的指示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新形势下,从根本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任务,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立德树人”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复杂的人类社会。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他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强调:“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35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讲到:“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514马克思正是通过对人与人、人与社会辩证关系的深入研究,深刻分析了人的自然本质、类本质、社会本质以及其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全面考察了人的本质,系统阐释了关于人的本质观。在马克思及其研究者看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必将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是关于人的全部规定性的最深层次的科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本质实现的根本途径。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35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到:“由于劳动不过是外化范围内人的活动的表现,不过是作为生命外化的生命表现……”94“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96“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来说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304从马克思的这些论述来看,人的本质从根本上是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及其社会关系来实现的。简言之,即人在实践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主体性本质,并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关系实现自己的客体本质。再加上人的劳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因此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人的本质也始终不可能离开社会这一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质即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从本质上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培养人、造就人、使人成为人的社会活动,其核心在“人”。这个过程必须从人的本质观出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把握社会性与实践性、主体性与客体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认为:“……这些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295那么,教育的任务就应该是从根本上解决使人成为“社会人”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需要。

立德树人是要解决“立什么样的德、怎样立德,树什么样的人、怎样树人”的问题,既是从根本上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在这一方面,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实现“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因此,我们讲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是立德树人的来源依据。

二、“立德树人”的历史演进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曾经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多关于“德”与“人”的思想论述。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和“仁者爱人”的思想;《中庸》中讲“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朱熹曾经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王守仁提出了以“养存”为特征的教育过程理论。从这些先哲圣贤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立德树人”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在这些思想的指导和引领下,德成为人之为人的根本,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根基。

新中国成立以来,“立德树人”历来是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想,并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理念。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0]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念,明确提出了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这一科学论断,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生动体现与能动反映,是对我国教育事业长期改革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对教育根本任务做出的重大部署,是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凝聚和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这一论断,深刻而有力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470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相伴而来的也出现了一些理想信念模糊、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社会公平正义,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构成了威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正是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提倡”也内涵着“立德树人”。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1]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任务。古人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高等学校而言,“立德树人”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从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一是要坚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所在。古人讲:“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12]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问题”。二是要坚持把大学生全面发展贯穿教育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结果。这一发展观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有机统一与协调并重。

四、“立德树人”的实现方法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坚持“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统一,并贯穿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此来全面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缺钙。”[13]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学生,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表现形式,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地把个人的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融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当中,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积蓄力量。

二是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讲:“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4]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规律,充分尊重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既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切实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通俗话语和方式方法,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之中,深入挖掘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所蕴含的关于育人功能。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加强学业帮扶、经济资助、就业指导,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服务水平。要以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的长效机制,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7.htm.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70.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4.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

[7] 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5-66.

[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9]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02(22):14-15.

[10]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7.htm.

[1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www.sn.xinhuanet.com/2013-11/16/c_118166672.htm.

[12] 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3.

[13] 习近平.坚定信念指引青年人生方向[EB/OL].http://pinglun.youth.cn/wztt/201305/t20130506_3188313.htm.

[14]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8/c_126477806.htm.

[收稿日期]2015-03-18

[作者简介]杨小磊(1982-),男,河北玉田人,太原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讲师。 李保英(1968-),男,山西代县人,太原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部(处)长,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07-0093-03

A Look into the Theroy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Noble Virtues to
Educate Talents in Institution of Higher Study

Yang Xiaolei,Li Baoying

(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Abstract]"To stick to cultivating noble virtues to educate talents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is the demand that our party and the country have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To cultivate noble virtues to educate talents, we should take the theory of Marxism as the guiding ideology,understand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basic task, and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work of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institution of higher study;cultivate noble virtues to educate talents;theory and practice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立德树人实践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