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理性反思*

2015-04-11曹亚琴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高校

曹亚琴

(广东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9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理性反思*

曹亚琴

(广东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090)

[摘要]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和研究者,马克思主义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内在需求。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认同,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与方法的认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应有之义。由于外界对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认知与评价的偏见,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本身还存在不足;还由于多元文化的挑战和教师队伍的个体特质等多重纬度,都会弱化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认同。面对这种现状,可通过完善学科、夯实平台,解决困难、强化归属,努力践行、提升能力等途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认同。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认同;认同路径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7.011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应有之义

认同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群体,自觉认知、赞同某种对其具有意义的事物,并从情感上接受和转化成行为的需求。认同,首先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需求,是从自身利益需求或情感需求出发对客体内容进行的选择和接受,可能是全部接受,也可能是部分接受。其次,认同不仅是认知和情感上的接受和体验,更为重要的是转化为实践的行为体验。认同既然是种需求,所选择和接受的内容必然会成为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再次,对某事物的认同,能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上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满足感、愉悦感并充满尊崇自信的感觉。鉴于“认同”的界定和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认同,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认知、认可,并且外化于教学和生活的倾向性态度和行为,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方法的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认同能给教师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是教师的内在利益需要。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和重要保证,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行动指南,更是实现宏大叙事的中国梦的思想指南。作为主导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对其进行认同、传播与传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要求,也应当成为其生活的内在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者,无论从认知、情感、行动各层面都应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传达其思想精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秉承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难题,满足生活需求,实现人生价值。

(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认同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 自从1984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来,马克思主义学科得到迅速发展。到如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及二级学科体系得到建立、发展和完善。目前,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已经设立6个二级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目前,马克思主义学科拥有相当规模与程度的博士点和硕士点,这些学科设置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奠定了基础或提供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推进和支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保障,二者紧密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并且在教学或科研的活动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并从中获得满足感或愉悦感。

(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与方法的认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是教育者需要传递给教育对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念以及道德价值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把要传达的内容转化为教学体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这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内容的认同;做为意识形态的表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力图确保对党的政策正确解读的同时,应考虑如何把教材体系转化成为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语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是连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育对象的桥梁,如果能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便能更好地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魅力和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也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和方式的认同。这意味着教师应深刻透彻地理解教育方法的使用条件和运用范围,并能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学生的方式。

二、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四重维度

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和研究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本上能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但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会受到主客体因素的影响。

(一)认知与评价的偏见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物力、财力的支持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断成熟和完善。同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为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但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外界对这一学科的认知有所偏差,或存在偏见。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算是新兴的学科,学科体系不太成熟;由于历史上“泛政治化”的影响,社会上不了解此学科的人很肤浅地判断此学科和此类课程就是政治课,会轻视此学科以及从事这一学科工作的教师。但另一方面,社会又对其赋予很高的期望,一旦学生思想状况出现任何问题,就会把大部分原因归咎为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如此,其他学科的某些教师对这门学科以及相关课程不甚了解,存在偏见和歧视。他们认为此学科只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传播,没有学科范式和学科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学术性。学生受到其他学科教师的影响,在未接触此类课程时就会产生偏见和歧视。由于种种偏见,导致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出现消极懈怠心理,影响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认同。

(二)学科建设的不完善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经形成结构比较合理、层次类别比较齐全的学科体系,并且有一支专业队伍,同时产生了一批重大的理论成果。但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也存在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如下: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 年2月7日,教社政[2015]5 号)中明确规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但目前还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现象,突出表现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人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人分离。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未完全成为独立的机构。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建立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二级机构。目前,少数学校成立了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机构,但由于条件不足,很多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依托在其他学院,或者有独立的二级机构,但学科博士点分散依托于其他学院的现象。其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的学术和科研影响力不强。“学术影响力和教学影响力是衡量学科水平和学科社会价值的重要指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程度也受这两方面的指标的考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立时间不长,学术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有点失衡,具有前沿性、富有时代性,具有创造性的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精品成果不多。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虽然得到很大改观,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仍然达不到理想状态,教学影响力仍有待提升。

(三)多元文化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呈现出多元文化的态势。虽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但无法回避的是文化多样性对文化主导性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社会思潮和社会价值取向有着天生的职业敏感,在对待文化多样性的变化上总体能够保持理智和清醒,在思想和行动中坚守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但也有部分教师在多样文化冲突中迷失了方向。民主社会主义、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的渗入,得到一批粉丝的吹捧;以利益驱动机制为主的市场经济,刺激了利己思想的膨胀,推进了追逐名利、追求功利的观念等发展,更为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提供了温床和传播空间,这会混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价值和评判标准。倘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处理不好多元文化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也会影响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定位,并且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四)教师队伍个体特质的影响

目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人员多数来自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专业,从本科阶段到博士阶段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背景的教师很少。不可否认,学科背景的多元化会给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新的视角,并带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生动活泼、兼容并蓄的局面。但不可忽视的是有些教师会受到原有学科思维范式的束缚,学科意识淡薄,在教学中去政治化或非意识形态化、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轨道;同时,有的教师科研方向仍停留在原来的学科方向,或者未能很好地把本专业的学科优势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容与范式结合。这些都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另外,虽然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也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一级学科,但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长期依托于其他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处于被认知的边缘地位,再加上外界的偏见,教师对自身的定位模糊,也影响部分教师的职业认同。

三、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认同的路径

“认同的指标不是人们的自然属性或生理特征,而是人们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由于人们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都是后天的和可变的,文化认同也具有相对的可变性。”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人们会选择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来规范自身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因而作为文化认同的马克思主义认同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提升性。

(一)完善学科,夯实平台

只有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才能更好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供学科支撑和发展平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认同。

首先,学科建设需要设置独立的二级机构进行管理,强化学科和学术规范。目前我国有些重点院校已经成立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他学校也应创造条件建立独立机构,并以独立机构为依托,不断创设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完善和成熟,并且强化学科和学术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学科平台,强化教师队伍的学科意识。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解决两张皮现象。一方面,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与研究推进学科建设。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和经验总结,或以学术研究的形式探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问题或热点,这不仅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也有利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再次,培养和选拔高素质的学科人才。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增强认同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硕士博士点的完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完善,不断地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另外,建立严格任职资格准入制度,要把政治素质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扎实、道德高尚的人才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重视建设一批以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为先锋的骨干教师队伍。学科带头人是在学界有影响力和学术认可的人,可以培养有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而形成年龄结构合理、学术互补、充满活力的高素质队伍。

(二)解决困难,强化归属

认同的基础是满足利益需求,增强高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认同,应当与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相结合。其一,高校要从职业发展方面满足教师的利益需求。随着高校的各项改革,从职业发展和职业要求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条件现在越来越严格,教师晋升竞争激烈;高校对教师的学历提升也做出要求,基本上对青年一代要求是博士学历;高校定编定岗制度也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岗位要求;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标准也越来越高;这些现实问题都会让教师在一定上程度上产生焦虑和压力。除了教师自身提高专业素质外,也要靠学校对不太合理的评价要求和标准进行改革,制定符合其职业特点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标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其二,适当地满足教师的物质利益需求。改革的纵深发展带来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物价高涨、房价飞涨,也让教师倍感压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资收入一般除了学校工资,课题经费,很难有其他收入。相对于物价水平,教师的工资的确不高。另外课题经费也不是个人的纯粹收入,又由于项目申请竞争激烈,经费额度也有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但这些问题的改善除了政府改革的途径,也需要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尽可能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这样才能让教师更具有职业归属感。

(三)努力践行,提升能力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认同,除了上述外在维度的保障,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师自身的努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尽快明确自己的学科定位,在理论学习和践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御外界非马克思主义等价值观念的干扰,从而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其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地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这需要教师用时代的眼光审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时,只有良好的理论素养,才能更好地化抽象的理论体系为教学体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提升教学影响力的基础。另外,特别是学科背景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的教师,为了更好地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范式,更应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其二,加强学术研究,增强学科意识和规范。加强本学科的学术研究,这是强化学科思维、增强学科意识、加深马克思主义认同的重要方式。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选择研究对象。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学术规范为基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体系、学术规范、学科范式进行研究,这有利于学科意识和视角的形成,也有利于平等地与其他学科交流。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创新为要求,推陈出新,产生具有影响力的成果。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职业认同。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的历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外,更应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观察社会和改造社会,扩大视野并丰富知识结构,可以增加教学和科研材料,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魅力和学术的社会影响力。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好好把握以下几个实践机会进行锻炼,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一是积极参加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的社会实践研修活动。二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开展学习考察、社会调查和研究、下基层挂职等活动。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当争取在校参与学生工作的机会,通过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的锻炼,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丰富教师的职业经历,而且有利于深入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规律,在实践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余玉花.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自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8):50.

[2]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

A Rational Reflection on Marxism Identific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in

Charge of 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ao Yaqin

(SchoolofMarxism,Guang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510090,China)

[收稿日期]2015-04-13

[作者简介]曹亚琴(1979-),女,侗族,贵州天柱人,广东工业大学讲师;中山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07-0049-04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马克思主义认同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13CKS04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文化认同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灵和谐问题研究——以珠三角地区高校青年教师为例”(11YJC710001)之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