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2015-04-11周健宇
周 健 宇
(宜宾学院 法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公认的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普适性理念。可持续发展,又称之为永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类的生存、发展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类生存、发展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即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互协调,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资源、土地和植被等资源和环境,使得人类能够代代相传。[1]38单从字面看,“可持续发展”这一名词在《资本论》中并未出现过,但笔者细读《资本论》,发现《资本论》是一本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关系的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发掘《资本论》中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阐释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而“(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产方式)既汇聚了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又破坏了人类与土地之间惯常的物质变换,导致人类以衣食住行等方式消耗掉的资源难以重返土地,破坏了原始自然条件下土地近乎于永恒的肥力”[2]207—208。前述的人类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理念是马克思可持续发展观的中心,在《资本论》数个章节中均有体现。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为修缮、调整人类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应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施革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该观点主要分为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其一,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本的本性,即“(资本)榨取剩余劳动、剥削剩余劳动力,仅以生产效率和贪婪程度而言,已经远超历史上一切以直接强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2]359。资本的逐利性是造成资本主义可持续发展危机的经济根源: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的最终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本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常常会选择忽视劳动者基本生存权、健康权的途径,尽可能地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而当这种剥削达到一定限度时,必然会引发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紧张。资本主义可持续发展危机从本质上来说,是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反映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上的必然后果,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危机不仅仅表现为人类与自然的不和谐,更显著地表现为资本家与劳动者关系的紧张。
其二,马克思提出资本循环是一个连续不断过程的同时,提出了“产业资本循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的公式[3]312。为了保证上述程序得以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两大前提:一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具备空间上的并存性;二是上述三种循环具备时间上的继起性,自由市场的各方面条件较为完善。否则,产业结构已形成的一贯平衡性、协调性将被打破,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均难以实现。
其三,马克思认为,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生产规模不断增大,其生产方式较之其他落后的生产方式而言,虽然促进了经济较快增长,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伴生的大量工农业生产废弃物、居民消费废弃物、排泄物等,污染了水体、大气、土壤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阻隔了原有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畅通的、有益的物质变换,进而引发了区域性乃至全球性可持续发展危机。马克思将排泄物进行了分类,“所谓生产排泄物,即工农业废渣、废料;消费排泄物即新陈代谢排泄物、消费品的残余。”[4]115想要化解可持续发展危机,实现良性的物质循环,必须减少污染物的生产,并尽可能处理已经产生的污染物。但是,仅仅依靠资本主义及其生产方式自发地解决污染问题无异于天方夜谭,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举的例子,“伦敦市每天都会产生450万人的粪便,难以寻找到良好的处理方式,花费大量的处理费用仅仅带来泰晤士河被污染的后果。”[4]116
其四,马克思通过论述如何节约资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主张废弃物的再利用是废弃物、机器设备改良以及科技三者能动发展的过程。“再利用的必要条件包括:在大规模集体劳动的前提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机器设备的改良,使得那些在旧有技术条件下难以利用的废弃物,在新的机器设备、处理工艺条件下有可能被利用;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化学学科的不断进步),发现了部分废弃物的可利用化学成分”。[4]122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对废弃物的科学利用、循环使用,可以采取改善设备、改良处理工艺、推动科技进步等方式,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以降低废弃物、排泄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程度。
其五,在《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地租理论”部分,马克思反对“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自然不是人类的奴仆,人类不能肆意破坏自然,而应尊重客观自然规律。他说:“从较高级社会形态的角度观察,资本主义承认个人享有土地私有权,正如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角度观察,奴隶社会承认个人享有奴隶私有权,荒谬程度是一样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民族,在土地面前,都不应把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拥有者,而仅仅是土地的利用者、土地的获益者,应该努力改良土地并传给子孙后代。”[4]878人类仅仅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通过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以及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同时,必须秉持“代际平等”的可持续发展观,本着对人类长期的生存、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使自然环境能够持续发展,使后代能够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由此可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资本的逐利性,人类对自然环境不可避免产生破坏,并揭示了当前的环境危机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他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既包含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自身的物质变换,也包含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物质交换。并且提出物质变换得到合理地调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基础上,马克思分析了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了可持续发展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内在联系。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及当代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作为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以其活动历程为主线,借助人类与自然物质变换的过程,站在社会制度的高度去剖析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并指出可持续发展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只有彻底颠覆资本主义制度,以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取而代之,才有可能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叙述了资本逻辑产生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和产生进程,他说:“仅仅存在商品流通、货币流通,绝不等于完全满足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拥有生产资料的阶层,在自由市场上雇佣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产业工人的时候,才宣告着资本的正式产生。”[2]198马克思认为,在传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作用下,鉴于资本逐利的天性,资本家必然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资源和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必然忽视环境的保护和劳动者权利的保障,最终导致人类生存环境被严重破坏、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后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了“着了魔的、颠倒的、资本先生、土地太太兴妖作怪的”资本生产逻辑,并提出了与之对立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共产主义理论。[4]940认为共产主义就是“生产者们通力合作,既将自然置于人类的控制之下,让人类免受自然灾害;又能让生产者们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适合人类本性、自然法则的前提下,合理地调整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4]928—929因此,共产主义社会较之资本主义社会是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具有深远的政治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且,对于指导我国探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方向,逐步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节奏,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成功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一)改变粗放式发展方式为可持续发展经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针对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提出了全新的利用方式,即遵循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客观规律,依靠技术革新、设备升级、科技进步等手段,通过新的生产过程、新的生产方法铸造可持续发展经济。破解当今社会的环境危机,必须依靠技术革新、设备升级和科技进步,最终实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全面升级低效、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改变铺张浪费的消费模式,以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有效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5]
(二)从政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逐利的天性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根源在于落后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当前环境危机的濒临爆发,使人们不得不从制度层面、政治领域入手改善环境保护。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载入中央文件;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了政治的高度。可见,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6],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从政治上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培育可持续发展文化理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人类、自然、社会之间的辩证作用,具有重要的经济学价值和当代意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之一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理念,蕴含了人类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先进思想,是对落后的农耕文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文化观念的扬弃,是可持续发展在文化理念上的客观反映。
(四)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环境危机实质上是资本家与产业工人的矛盾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上的必然体现。”要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首先必须解决社会内部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逐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实现人类各阶层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马克思认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改变、控制是有限的,人类应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必须注意节约利用自然资源,避免浪费,走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马克思所提出的一些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分析评价当今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构建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道路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戴维·佩珀所言:“它提醒我们,社会变革是可以实现的。通过集体的行动,我们可以塑造我们的未来和创造我们自己的历史:如果我们喜欢的话,它将是一个生态的未来。”[7]96
[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郭大力,王亚楠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3]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郭大力,王亚楠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4]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郭大力,王亚楠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5] 龚文君.从制度扩面到质量提升: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走向——基于社会质量理论的视角[J].兰州学刊,2012,(7).
[6] 陈学明.寻找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评J.B.福斯特对马克思的生态理论的内涵及当代价值的揭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5).
[7] (英)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刘颖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