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视角下的城乡关系思想

2015-04-11陈燕妮李家祥

关键词:私有制恩格斯生产力

陈燕妮,李家祥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7)

自城市从乡村分离出来之后,城乡关系就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城乡关系问题也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不过他们是把城乡关系问题放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中去论述的,并未作过专门而系统的阐述。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笔者发现他们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阐述了自己对城乡关系的一系列观点。正如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所说:“由于马克思和我之间有分工,我的任务就是要在定期报刊上,因而特别是在同敌对见解的斗争中,发表我们的见解,……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我都必须采用论战的形式,在反对其他种种观点的过程中,来叙述我们的观点。”[1]182具体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小资产者米尔伯格的观点上提出了消除城乡对立的观点,并在论战中阐述了城乡之间存在的工人住房短缺、人的发展等问题,这对于我们今天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对现实的批判,提出城乡对立的两面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城乡混沌、城乡对立到城乡融合的过程。城乡对立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城乡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大工业革命后,城乡对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上表现得更尖锐了。处于阶级矛盾、城乡对立的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恩格斯曾经用21个月的时间,亲自考察了英国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并用他看到、听到、读到的东西,对工人生活状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居住方面,“这里的街道通常是没有铺砌过的,肮脏的,坑坑洼洼的,到处是垃圾,没有排水沟,也没有污水沟,有的只是臭气熏天的死水洼”[2]306;衣着方面,穿的是破烂衣,赤着脚,托马斯5卡莱尔形象地说,爱尔兰人穿的是“一身破烂的衣服,这种衣服脱下和穿上都十分困难”[2]350;饮食方面,“食物一般都很坏,往往是几乎不能入口的”[2]357,土豆皮、菜帮和烂水果是他们用以充饥的主要食物。恩格斯说:“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人们,的确不能不下降到人类的最低阶段。”[2]342这里,恩格斯主要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生存条件悲惨之状的现实批判,看到了城乡对立带来的局限性。

值得注意的是,与这种局限性相伴随的是城乡发展的进步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而在乡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和分散。”[3]184《资本论》中又指出,城市的过度发展,“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4]552。这些论述说明,一方面城乡对立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城市空间在扩大,城市数量在增加,城市人口在上升,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最终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另一方面城乡对立不但导致农村发展的落后和农村居民的愚昧,还严重损害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带来了环境污染、流行病蔓延等“城市病”。 这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肯定城乡对立带来了文明和进步,即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指出的,把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作为整个社会分工的基础固定下来是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与此同时也承认这是内部存在的对立和矛盾的文明。

上述观点进一步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城乡对立的客观存在,这一客观存在具有两面性,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每一个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这一阶段,所以正视城乡发展所带来的不平衡性,才能真正把握城乡发展的规律,进而更快更平稳地渡过这一阶段。如果看不到城乡对立的两面性,可能会浪费很多精力和时间,也会走许多弯路。如果一味地重视城市的发展而忽视或者牺牲农村的发展,最终不仅城市难以更好地发展,而且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我们必须协调平衡二者的关系,在对立中找统一,在统一中求发展,将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战略框架内,从而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二、通过对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批判,指出实现城乡融合的可能性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产生了用辛勤劳动换来失业、饥饿和死亡危险的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悲惨处境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注意,各种思潮相继出现。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蒲鲁东主义,幻想用房租购买房屋的改良方案来解决工人住房短缺的问题,妄想不废除私有制、不消灭城乡对立,就能解决工人住宅问题;杜林主义也幼稚地认为,“无须从根本上变革旧的生产方式,无须废除旧的分工,社会就可以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只要‘注意到……自然状况和个人的能力’,就一切都解决了。”[1]684他们认为城乡融合是不可能的,只是一种幻想。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他们的思想是小资产阶级的错误观点,也正是在批判种种错误观点的过程中,逐步提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城乡融合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城乡融合,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3]305。城乡融合是未来城乡发展的走向和趋势,也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他们认为,消灭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首先,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公共卫生方面都已经有现实的要求。因为,“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毒才能排除,只有通过这种融合,才能使现在城市中日益病弱的群众的粪便不致引起疾病,而是用来作为植物的肥料。”[1]684其次,他们也深入探析了实现城乡融合的措施:一是制度条件,即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正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才使乡村落后,城市畸形发展,城乡利益冲突,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二是物质条件,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他们认为城乡对立仅仅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足的体现。未来城乡融合一定要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那时,从事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将是同样的人,没有城乡之别,城乡真正融成了一体。三是社会条件,如重视科学技术的力量,“(电的)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么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5]442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增加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使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城乡融合成为可能。

三、通过对制度的批判,强调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

马克思指出,私有制的存在是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制度根源。“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不能消除这种对立,反而不得不使它日益尖锐化。”[1]223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城乡分离和对立更加深了城乡之间的利益冲突。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具有了阶级对抗性质,手工业和工业集中于城市,统治者也集中于城市,居住在城市的剥削阶级盘剥乡村劳动人民,城市成为文明的代名词,而乡村却陷于贫穷和愚昧状态之中。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依附的二元对立格局形成,城市最终战胜乡村。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提到:“这几百万无产者,他们昨天挣得的今天就吃光,他们用自己的发明和自己的劳动创造了英国的伟业,他们日益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日益迫切地要求分享社会设施的利益。”[3]102如果不想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使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必须废除私有制。

废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就为消灭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提供了条件。那么如何废除私有制呢?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3]304并且认为“这种强大的、容易增长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私有制和资产者远远不能驾驭的程度,以致经常引起社会制度极其剧烈的震荡”[3]303。马克思也强调:“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3]185这充分表明,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他们认为,私有制存在,城乡关系进入城乡对立的发展阶段,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因此,只有生产力大力发展了,旧的社会分工才能消灭,才能使农业实行工业化经营,农民才能转变为农业工人。只有生产力大力发展了,才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6]561。这样,无论哪个群体都可以占有他们需要的社会资源,从而达到利益上的一致性。到那时,“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劳动的将是同样的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3]P308

当然,消灭城乡对立,废除私有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任何时间段都可以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即便私有制废除了,城乡对立还会存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按照统一的总计划协调地安排自己的生产力的那种社会,才能允许工业按照最适合于它自己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的原则分布于全国。”[7]320这样,城市和农村人口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才有可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通过对人的片面发展的批判,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城乡分离和对立造成了人片面而畸形的发展,对此,马克思作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在他看来,大工业的发展使每一种新的生产杠杆都必然转变为生产资料奴役生产者的新手段,这使“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3]407。换句话说,劳动和人都被分割了,个人沦为机器的奴隶,被迫从事某种固定的职业,使人们或成为“城市动物”,或成为“乡村动物”。除此之外,恩格斯还谈到城市的发展使每一个人在追逐私人利益时人与人之间愈加冷淡、愈加孤僻。“在这种街头的拥挤中已经包含着某种丑恶的违反人性的东西。”[2]303而在贫民窟里,工人已经堕落为对道德所起的破坏作用比贫穷还要厉害得多,酗酒、纵欲和犯罪盛行。由此可见,城乡的分离和对立使人性应有的真善美被扭曲。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也谈到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不再只是发展自己才能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方面,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了这一观点:“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3]165也就是说,到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不再因分工受限于某一特定的职业领域,摆脱了物的束缚,人成为自由的主体,这是人发展的最高阶段。即个人按照自己的自主活动来发展一切需要,包括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乐需要,只要是人本身的内在需求,就是合理的,都是社会应该满足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关系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他们的城乡关系思想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虽然“文明在大城市中给我们留下了一种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力量才能消除的遗产。但是这种遗产必须被消除而且必将被消除,即使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684。换句话说,城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然会遇到众多难题,重新审视和合理借鉴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对于指导现阶段我国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猜你喜欢

私有制恩格斯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恩格斯的专偶制思想——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