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儿童的道德教育
——基于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2015-04-11汪家华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皮亚杰道德教育成人

汪家华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520)

论儿童的道德教育
——基于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汪家华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520)

儿童的道德教育一项充满智慧的工作,既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又需要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在儿童道德发展理论方面,瑞士著名学者皮亚杰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天,皮亚杰的理论对我们进行儿童道德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儿童德育;皮亚杰;理论指导

儿童的道德教育工作,既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又需要科学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在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上,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做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他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发展》一书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成为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里程碑,对现代儿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道德起源理论

为了弄清儿童道德意识的起源,皮亚杰通过长期对儿童打弹子游戏的观察,指出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与他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密切相关。打弹子是一项为儿童喜欢又具有规则性的游戏,皮亚杰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约2-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并未认识一项活动中存在某种规则,或即使有些儿童对规则的存在有一定的意识,但并不认为自己必须遵循这些规则。他们对游戏的喜爱只是基于游戏能带来感官上的某种刺激感,比如速度、力量、色彩或声音等,因而他们只是以自己的习惯或需要去玩这些游戏,体现在游戏过程中,他们各自玩着弹子,并没有彼此协商规则的行为出现;他们的乐趣主要来自运动带来的感官上的快感,因此在游戏过程中,他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式玩游戏,或者按着自己的想象玩游戏,根本不考虑游戏的规则。没有迹象表明这一时期儿童玩游戏的乐趣是来自于同伴之间的协作。之所以会这样,皮亚杰认为,这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还不能跟同伴确立协作关系,还不能把自己与外界区别开来;规则对他来说,并不是一种必须遵循的义务,因而还不具有约束力。皮亚杰把这个阶段称为“自我中心主义”阶段。

2.权威阶段(约6-8岁)。通过观察,皮亚杰发现,处于此段年龄的儿童开始有了规则意识,且认为制定游戏规则是属于年长者的专利,年长者就是权威,在游戏中,年幼者应该听从他们的指挥,服从他们的决定。由此,他认为,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是以服从来自年长者的外在权威为根本特征的,几乎每个年幼儿童都以是否遵从年长者的权威规定来评判是非,因而在他们看来,听话就是好孩子,不听话就是坏孩子。他们对规则的认知也带有某种机械性的特征,他们认为游戏规则应该象自然界的法则一样,是固定不变的,违反游戏规则就是违反了自然法则,因而必须受到惩罚。这种带有自然性质的道德判断方式,正是这个年龄段儿童对权威的认识特点。

3.相互对等阶段(约8-10岁)。相比前一阶段,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对规则的认识有了重大变化,他们不再认为规则是固定不变的,规则只是同伴之间经过相互协商而确定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同伴之间的共同目标或维护集体的共同利益。既然是协商,那么,如果制定的规则并不是实现团体目标或维护团体利益的最好方式,或者这些规则对团体中的某些成员不公平时,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对规则进行修订或更改。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儿童不再把服从年长者的规则当作评判好坏的标准,而是把是否公平看作是制定规则的主要依据。这种认识,体现了这一时期儿童已经有了同伴间相互对等的意识,这种意识的产生,标志着儿童道德品质的萌芽。除了对规则的认识进步之外,这一年龄段儿童对游戏本身的看法也与过去不同,即他们认为比赛的乐趣在于战胜对手,获得胜利,而不再象年幼儿童那样,认为游戏只是满足感官上的刺激。这说明,他们之间的游戏已经具备了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4.公道阶段(约11-12岁)。皮亚杰发现,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又有了明显的进步:规则经过团体成员多轮协商后,一旦最后被确定下来,就不能再轻易改变了;他们对规则的认识,兼具变通性与确定性的双重特征。此外,皮亚杰还发现,这一时期的儿童在游戏中,不仅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还会从他人角度考虑,替他人着想,体现出一种关心人、同情人的品质;在游戏中,儿童能够自律,以避免自己的行为损害到他人的利益。当儿童能够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时,公道意识随之产生,这是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关于对过失行为、说谎及公正的研究

1.儿童对过失行为的评价特点

为了考察儿童对过失行为的评价特征,皮亚杰选取了数对故事,要求被测试儿童根据故事情节,说出两个故事中哪一个当事人所犯的过失更严重,并说明他之所以这样认为的原因。皮亚杰发现,7岁以下儿童与7岁以上儿童的判断标准不一样,前者的判断是以行为所导致的数量上的结果为依据,后者则能从行为者的动机来评价。这说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逐渐认识到,对于一个过失行为而言,行为者的动机比他造成的后果更重要。

由此,皮亚杰得出结论:年幼儿童对过失行为的责任判断是基于行为所造成的客观后果,特别是数量的多少;而年长儿童则能根据当事人的主观动机即主观责任进行评判。在年龄段上,这两种判断过程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着时间上的部分重叠,皮亚杰称这个重叠时期为道德的内化阶段。儿童道德内化阶段的出现,与他智力的成长密切相关。

2.关于说谎

皮亚杰的兴趣在于,他想弄清儿童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认为一个人不应该撒谎。为此,他与被测试的儿童展开对话,通过一个个带有情节的故事来引出他的提问,以获取他们对谎话的态度。经过观察,他发现,6、7岁儿童与年长儿童对撒谎的理解有别。7岁之前的儿童认为撒谎是一种淘气行为,7-10岁的儿童把不恰当的描述也当成谎言,而10岁之后,儿童逐渐意识到撒谎的根源在于不好的动机,撒谎是一种道德上不好的行为。

随后,皮亚杰进一步发问,为什么人们不应该撒谎,这时,7岁左右的儿童大多是从撒谎的结果来反推原因,他们认为撒谎会招来惩罚,因而不能撒谎,但如果人们不对撒谎者予以惩罚的话,则撒谎完全可以接受。9岁左右的儿童开始从道德角度考虑,他们认为,撒谎即使不会带来惩罚也是不应该的。10-12岁的儿童进一步认识到,不说谎话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真诚交往的需要。

3.关于公正

通过研究,皮亚杰发现,儿童对公正的理解要经过以下三个过程:2-7岁为第一个过程。这个阶段儿童往往以成人的是非为是非,成人认为是公正的,他们就认为是公正的;即使有时儿童遇到不公正的对待,但如果成人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儿童也会服从,并认为成人的决定是公正的。由此可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对公正的理解主要以服从成人为特征,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或者即使有了一点判断依据,但也认为成人的决定更正确、更公正,因而他们愿意放弃自己的看法,对成人表示服从。第二个阶段是8-11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他不再迷信成人,开始形成了自己的判断依据。在团体合作中,当成人的权威与公平原则出现冲突时,他认为公平更重要,而不再以成人的评判马首是瞻。第三个时期是从11、12岁开始,这个年龄的儿童对公道的理解有了更大的进步,他们除了不再迷信成人外,还会根据具体的情境来衡量个人应该享有哪些权利,他们追求的是有差别的平等,而非绝对的平等。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观念的产生、发展是与他的智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随着智力和认知水平的提升,儿童与他人相互合作的次数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高,儿童的道德意识也会越来越强。虽然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其道德观念的形成不可避免要受到年长者的所谓权威的影响,但随着年龄增长,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对道德观的发展才是最终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皮亚杰指出:“成人的权威虽或成为儿童道德发展方面的一个必要因素,但它本身不足以创造公正概念。公正观通过合作和相互尊重才能形成。这种合作首先开始于儿童之间;当儿童长大到少年时,开始了与成人的合作,最后儿童隐秘地将自己作为成人来对待。”[1]122

三、皮亚杰理论对现代德育的意义

从以上的考察可以看出,皮亚杰的理论是基于长期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很强的统计学意义。尽管他的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比如,在对过失行为的实验中,有意识地强化数量的对比容易对低龄儿童的判断产生一定的干扰,但他毕竟是现代心理学中第一个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学者,而且进行了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因而,即使在今天,皮亚杰的理论对我们从事儿童道德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同时对教育教学的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总的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符合儿童成长的规律。由于儿童的道德意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而对他们的教育要依据他们自身这个年龄段的特点,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用年长儿童或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年幼儿童。在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接受能力,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在成人的严厉要求下,儿童固然会勉强地去做一些事情,但他们实际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有时候,成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对年幼儿童大声呵斥、滥发权威,这样做不但不能促进儿童认知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反而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自身道德水平的提升。为此,皮亚杰指出:“当儿童自己积极探讨的体验和使用的愿望足以保证正常的智力发展时,试图从外部去转变儿童的心理是无用的。所以,从道德和理性的双重观点看,成人必须是合作者而不是主人。”[1]404为了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家长或教师应该放下架子,把自己置于和儿童平等的地位,成为一个“合作者”,倾听儿童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根据他们的能力制定一些合适的项目。在与儿童的合作之中,成人要尽量减少或杜绝强制性的要求,而应该多与儿童协商,让儿童在民主、平等、愉快的气氛中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并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同情心,提升其道德认知水平。

另外,在道德教育内容上,不能超越儿童现有的认知水平,去教一些实际上他们并不理解的道德观念,否则,儿童就只是在遵从大人的权威,而并不能将社会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而道德意识,比起知识、技能来,是更需要经过内化的过程才能真正建构起来。因此,在低幼儿童阶段,比如幼儿园,就教育儿童要热爱马克思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等体系庞大、内容虚空的道德教育,自然引不起儿童的兴趣,难以获得他们的理解与认同,倒不如选取一些具体的、与他们年龄相适应的教育内容,比如,教育他们要爱护小动物、要关心小朋友等等,这样反而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第二,儿童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不仅来自于相互之间的互动、合作,还需要家长和教师予以主动的、积极的引导。家长和教师不是向儿童灌输道德观念,而“主要是去构造被儿童所适应、为儿童所学习的社会环境”,[2]159为儿童提供或创造各种适应于其道德发展的各种社会场合,让儿童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加强道德认知能力,提升自身的道德意识。儿童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儿童的同辈学习或模仿,建构自身的道德基础,而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则能从更高层次上提升儿童的道德认识,深化儿童的道德感悟能力。因而,同伴交往和成人引导,两个方面对儿童道德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家长和教师的作用很重要,但不能代替儿童同伴之间的交往。另外,在儿童的道德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也不能缺失,家长要随时起到对儿童的良好引导作用。因此,在现实中,有些家长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将小孩全托给幼儿园或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道德成长不利,这样做易于导致儿童的亲情冷漠,长大后易于形成冷漠型人格。

第三,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儿童的道德教育工作。皮亚杰的理论来源于他长时间的、对大量儿童的观察、研究,是建立在深厚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尽管还有不完备的地方,但总的来说,科学性较强。因此,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地了解相关的道德教育理论,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同时,要紧密结合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特点,尊重儿童道德成长的规律,探索儿童教育的方法。切忌只根据个人经验,主观臆断地对儿童进行大而空式的道德教育。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既要重视科学的理论指导,又要重视总结实践经验,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不断促进儿童道德上的成长。

第四,要重视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主要属性之一,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自主的、能动的特质。激发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提升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传统的、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越来越不适应于现代社会;家长或教师惯常所采取的说教、灌输的方式越来越引起儿童的反感,在现实中,也并不能形成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只是被动地接受了很多道德戒条,而并没有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因而,在现实中,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思维,重视引导儿童而不是灌输给儿童,尤其要重视与儿童的合作、交流,让儿童在与成人平等、民主、温馨的合作氛围中,形成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体悟道德的价值,升华自身的人格,从而自觉地向着好的方面发展。

综上所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具有广泛而深厚的实验基础,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际指导价值。今天我们从事儿童德育工作,仍然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发。当然,儿童的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既掌握现代德育工作的科学理论,又要注重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地引导儿童道德的发展和完善。

[1] 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M].纽约:自由出版社,1965.

[2] B.J.沃滋沃思.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M].周镐,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 王耀辉]

The Research about the Children’s Mor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Piaget’s
Development Theory of Children’s Morality

WANG Jia-hu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Guangdong Food and Drug Vocational College,Guangzhou 510520,China)

The children’s moral education is an intelligent work which needs not only abundant practical experience but also scientific education theory as guidance.In the field,Swiss famous scholar Piaget made fruitful study and got important achievements.Nowadays,Piaget’s theory is still very important to children’s moral education.

children’s moral education;Piaget;theoretical guidance

G611

A

2095-770X(2015)03-0001-04

2014-12-23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2013CY029)

汪家华,男,安徽怀宁人,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皮亚杰道德教育成人
基于皮亚杰理论的莫高窟文创儿童玩具设计研究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传承智慧经典,不是只为纪念
——《皮亚杰文集》不可不读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走近皮亚杰
成人不自在
Un rite de passage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