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的干预综述
2015-04-11张静杨广学
张静 杨广学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上海 200062)
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的干预综述
张静 杨广学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上海 200062)
随着DSM-V的颁布,感觉刺激再次被列入自闭症症状的研究中。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的研究较为庞杂,文章主要对以往文献进行梳理,罗列出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的表现,并对原因进行分析,在功能合理与不合理的情境下探讨对应的干预策略,最后提出一些启示与感悟。
自闭症;自我刺激;干预策略
一、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的行为表现
感觉统合是正常大脑所具备的功能,个体可以透过对环境及内在和外在的刺激,不断对感觉进行体验、积累、纠正和反馈,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但对自闭症儿童而言,感觉刺激通常无法被正常接受,这也就阻断了正常的神经传输,因此自闭症儿童对大多数事物表现出漠视或者对事件反应极度敏感。因为多种感觉通道都无法被正常接收,所以他们无法得到清楚的身体及空间概念,以致计划动作有困难且无法有效地与外界环境互动[1]。所以自闭症儿童在获取感觉刺激方面有着不同寻常的方式,与感觉接受有关的自我刺激行为包括:视听觉自我刺激,如钟表的滴答声、电话铃声、电脑开关机声和上下课铃声等;嗅味觉自我刺激,如对特殊气味的过度敏感;触觉或本体觉的自我刺激,如抛起、超重、失重和重压等;前庭刺激,如左右不分、方向感不明、旋转及跳跃等。与身体刺激有关的自我刺激包括:头部刺激、脸部自我刺激、手部自我刺激和身体自我刺激等。其他的一些自我刺激包括:尖叫、闻自己或他人身体气味,用眼角看物体,长时间凝望风扇等旋转物体,呆望天空或盯着某些物品发呆,较长时间地计算或写或画,公开手淫等。
二、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原因分析
自我刺激是一种有助于恢复平静的重复性行为运动,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使用着自我刺激行为来促使自己保持平静,只是自闭症患儿在行为表现上有些特别,很多行为可能不被社会所接受。这种貌似古怪的行为其实有着特定的功能和目的,如求得内心平静或感官满足等等[2]。当刻板的自我刺激行为重复性出现时,通常是没有特定目的的,并且与当前的环境也表现出不适应性[3]。此外,重复性的自我刺激行为还会干扰儿童参与、交流、学习和互动的能力[4],并且妨碍新技能的获得[5]。无论是儿童精神病专家、儿科专家、临床心理学家还是教师以及教育矫正专家都应该识别出一些病症的核心缺陷并理解这些缺陷是如何作用的,以便充实治疗策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的原因:
(一)病原学。神经生化学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存在神经递质的异常,主要涉及血小板中5-羟色胺水平增高,血浆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高,阿片等神经递质异常[6]。此外,自闭症儿童由于脑功能失常,导致正常的神经传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因此,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不能体验到正常的感觉刺激,欠缺必要的心理或生理活动能力,于是就试图以身体反复不断的节律动作来补充或替代。
此外,自闭症患儿通常伴随其他疾病。通过将每个孩子人生的前15年按每六个月为一时段对诊断进行分割,研究人员发现其中一组患者的自闭症症状与癫痫及其他痉挛性疾病有关联;第二组的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肠道和耳部感染及呼吸道症状的比率则很高;第三组儿童则具有较高程度的精神障碍,包括多动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7]。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胃肠道疾病,与自闭症症状共病的比例高达24%。由胃肠道疾病引发的不适和疼痛往往会增加自闭症患儿的自我刺激行为,尤其是那些在社交和沟通方面欠缺的儿童。
(二)外在强化和感觉刺激。个体自我刺激行为的外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主要概括由感觉异常而表现出的自我刺激行为。
临床数据表明,许多自闭症孩子用侵犯性行为或自伤性行为来逃避任务或逃避交往[8]。因为在普通班级中,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通常是不被接受的,所以当儿童表现出自我刺激行为时,教师就会妥协,儿童拒绝完成任务的行为就会得到强化。长此以往,自闭症儿童就会自动地将自我刺激行为作为一种对外界相对抗的方式。
此外,由于自闭症儿童在社交语言方面存在障碍,使得他们部分或完全丧失了与常人的社交行为,从而导致一些外在或内在的心理压力,最终通过自我刺激行为这种方式表达出来。通常情况下,自闭症儿童感到有压力时,这些自我刺激行为就会明显增多,这是自闭症个体沟通和表达或宣泄的一种方式。
我们知道,神经系统需要丰富的感觉刺激才能维持正常的运作和发展。一方面,自闭症儿童由于脑部功能的损伤,无法像普通儿童那样获得所需的感觉刺激;另一方面,自闭症儿童存在重复性的刻板行为,不习惯周遭事物的改变,有着重复的感知觉兴趣以及对同一性的坚持,而自我刺激行为在获得感觉刺激的同时可以让儿童获得最直接的掌控感和安全感。因此,寻求刺激的儿童通常会参与一些触觉、本体觉(压)或前庭(运动)刺激[9],他们会通过最原始的方式,即撞头、拍打自己、旋转和摇晃身体等方式来获得这些刺激。此外,当自闭症儿童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或者在课间、课上空余时间无事可做的时候,也会有一些自我刺激行为发生,以提高个体的兴奋水平,追求某种感官的满足。
三、自闭症自我刺激行为常用的干预方法
自我刺激行为虽然没有自伤或攻击性行为的后果严重,也不一定对儿童自身产生伤害甚至危及到他人安全,但却足以妨害儿童对日常生活的适应,也会干扰到儿童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等能力的习得和发展[10]。一旦儿童有重复性的自我刺激行为,那么打破其刻板行为来吸引他们参与到正常的学习活动将变得十分困难,因为这种自我刺激本身就有着自然强化的作用[11]。因此,对自我刺激行为的干预迫在眉睫。以往的研究将强化不相容行为、矫枉过正、惩罚、隔离等方法用作降低自我刺激行为的技巧[12]。曾有研究试图用多种干预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去解决ASD儿童自我刺激的重复性刻板行为,但都没有考虑到行为功能的问题,包括反应理论、惩罚、矫枉过正和重复训练。而针对自我刺激的功能性干预主要是寻找或避免感觉上的输入,因此,本文将针对自闭症个体自我刺激行为的功能性合理与否而展开策略的分析和讨论。
(一)基于功能合理的行为干预策略。功能合理更多的是基于行为干预的近期目标,指个体在某些前奏事件条件下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行为,期望通过这些问题行为达成特定的目的或功能,而此类功能或目的是合理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个体问题行为的功能出现了偏差,只是个体通过错误的行为来实现了某一合理的目的,而此目的的达成又进一步强化了问题行为。接下来将从撤消强化、强化非自我刺激行为、确定替代行为和调整环境四个方面对基于功能合理的行为干预策略进行阐述。
1.撤销强化。有些自我刺激行为可以通过撤销正强化来降低,通常的治疗方法包括反应代价、隔离、忽视和消退。
有研究表明,在撤销正强化的有效性进程中,Sachs采用隔离和忽视的方法来应对一个13岁智力受损孩子的旋转和摇头这些刻板行为,虽然目标行为有一定降低,但在进程中儿童会伴有发脾气现象。当治疗师在自我刺激行为发生时选择离开,这时并没有观察到负效应,因此,忽视能够有效将旋转和摇头行为降到零。一般在治疗初期,儿童的很多自我刺激行为并不会立即减少,甚至会有增加的趋势。然而,当这种自我刺激是一种自伤性行为时,治疗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否辨别出存在的、所有能对该自伤行为有强化作用的强化物。此时,建议通过隔离来撤销所有潜在的强化刺激,但实际上,出于一些伦理方面的考虑这种技巧不会被采用[13]。当感觉强化被中断时,自我刺激行为的频率也会开始浮动或降低。Rincover通过感觉消除的方法成功降低了自我刺激行为[14]。例如,在桌子上铺一个地毯,这样敲打盘子产生的视听觉感觉结果就会被消除。
2.强化非自我刺激行为。强化非自我刺激行为包括:(1)强化与自我刺激行为不相容的恰当行为;(2)区别强化其他行为(在规定时间内不出现目标行为)或区别强化低频行为(当目标行为在特定时间段内的频率低于标准时)。
在临床语言计划中,Nordquist和Wahler训练自闭症儿童的父母通过强化语言和动作的模仿来降低手和物的操纵[15]。在临床观察中,鼓励正确的模仿外加在家庭场景中刻板行为的隔离,自我刺激行为有着明显的降低。当观看电视的时间作为强化物而延长时,这种刻板行为基本上完全被抑制。同样,Laws,Brown,Epstein和Hocking通过对两名被试进行言语治疗来降低其头部摆动和刻板的手部运动,当这种自我刺激行为出现时,治疗师将目光转移,并且鼓励儿童恰当地回应行为[16]。这些过程最终能够有效地终止被试的自我刺激行为。Azrin,Kaplan和Foxx通过提供社交和食物来强化恰当行为,成功降低了9名智力障碍的成人多种自我刺激的行为(摇晃、头部摇摆、手指运动)[17]。当矫枉过正技术参与进来时,被试的自我刺激行为有着更明显地降低。
临床实验的数据表明,沟通技能的训练同样达到了消弱自伤性为和侵犯性行为的良好疗效[18]。Weisberg,Passman和Russell证明了通过食物、鼓励特定运动回应的模仿以及非自我刺激行为的模仿能够有效降低诸如手部运动等的自我刺激行为[19]。Jones和Kazdin研究发现,运动介入能够有效降低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并且能够随着强化的渐减,恰当行为能够得到很好的维持[20]。在2周和7周的间隔强化下,身体的刻板行为得到明显消除。
3.确定替代性行为。近期的很多研究都将重心放在感觉强化对自我刺激行为的抑制作用上。感觉强化就是对个体感觉上的刺激。Lovaas,Newsom和Hickman等人在讨论中指出,自我刺激行为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它能够起到感觉刺激的作用[21],换句话说,在自我刺激行为和感觉结果之间存在着功能性关系。他们还指出,每一个个体由于自身的特点,自我刺激行为和感觉强化都是不同的。不同的感觉结果会有不同的自我刺激行为,因此,如果个体自我刺激行为的感觉强化能被辨识出,那么治疗和替代性行为就会随之进行。由于许多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有满足感官刺激、提高心理和生理兴奋度的功能,所以,一旦儿童行为的功能确定后,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寻找可替代的行为。而对以感官刺激为目的的行为,则应发现与培养替代行为(如适度运动)以使孩子由此得到同样或相似的感官满足,同时对问题行为用感官刺激消弱法以逐渐矫正,如此等等[22]。
在Elliott,Dobbin,Rose,&Scope(1994)的临床实验中,治疗人员比较了适当激烈程度的体力运动、一般性的运动以及非运动的状态对自闭症患者问题行为的不同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只有适当激烈程度的体力运动才对广泛性的各种问题行为有显著的消弱作用[23]。目前,有关自闭症群体自我刺激行为的研究较少,部分研究用于解决低度自我刺激行为,有些研究表明,自闭症人群的自我刺激行为与其他群体结果一致。例如,有氧运动可以降低攻击性行为和非生产性和破坏性行为、重复性及自伤行为、无目的的神游。结构化的有氧运动能够提高注意范围、工作成就和专心注意行为[24]。增加触觉的压力能够使儿童处于唤醒水平,帮助个体获得控制感。触觉压力通过皮肤、刺激接收器引起脑干产生生物胺化学,促进副交感神经系统抵消由交感神经系统产生的化学物质。
由此可知,涉及到运动的感觉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儿童寻找前庭输入时的重复性行为。当儿童能够用有效的方式来获得或者降低感觉输入时,他们的自我刺激需求就会降低,更能够集中于任务和活动,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表现。教师发现,学生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时会表现出积极的注意力与合作能力。滑旱冰这种干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自我刺激行为并且提高任务表现[25]。Kern,Koegel和Dunlap表示,激烈的运动比温和的活动更能有效降低自我刺激行为[26]。有研究显示,感觉干预持续5分钟最有效[27],另有一些研究显示,很多儿童需要30分钟的感觉干预[28],这些都要根据收集的数据来决定。因此,对感觉接受存在问题的自闭症儿童而言,适当的激烈运动可以列为替代性行为的考虑之中,当然,还是要针对具体儿童选取特定的运动。
4.环境的调整。进入多感官治疗环境之前,必须获得个人药物及出生史的信息,以及当前药物使用情况、生活环境、睡眠、饮食习惯和行为模式。这些信息能够为我们提供全面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图式,通过跨情境的观察我们会获得感觉表现的多条线索[29]。无论干预处于何种情境,都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及特点尽可能降低环境中的压力来源,如有些儿童对声音极度敏感,那么就要选择安静的场景进行干预,此外,还要考虑到儿童的视听觉刺激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合理安排干预的时间和活动程序,避免儿童有闲置或感到无聊的时间,所设计的活动都要以儿童为中心,顾及儿童的身体状况和活动能力。
(二)基于功能不合理的行为干预策略。功能不合理更多的是基于个体的长期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或者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说,我们并不认为个体的问题行为功能是合理的。例如,个体由于某种生理刺激或身体不适而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的功能是为了躲避环境噪音,从短期目标来看大多数人认为功能是合理的,但是从个体的长远发展来说,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去符合社会的规范,从这一角度来看,这种行为的功能又是不合理的。因此,接下来将从对个体的训练以及环境的调整两个方面对基于功能不合理的行为干预策略进行阐述。
1.对个体的训练。Russo和Koegel在解决自闭症儿童与同伴融合的自我刺激回应时,采用社会职责和渐减强化的方法[30]。对于一些个体来说,干预者也可以通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强化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指导能够促进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完成的任务上,能够帮助自闭症儿童转移进行自我刺激的注意力。自我监控的要求会比较高,通常要求儿童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对自己自我刺激行为的记录来达到自我监控的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干预者会通过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训练等方式提高个体对不良刺激的容忍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
2.环境的调整。从长远的发展目标看,对自我刺激行为功能不合理的儿童来说,一般发展水平都比较低,因此需要干预者对其有着更高的容忍性。在干预中,除了要对环境进行上述调整外,还要求干预者在活动进行之初,让儿童理解活动的流程。让儿童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什么事情会得到奖励等,并且指导者还必须告诉儿童获得奖励的原因,调整任务持续的时间、使任务更加有趣和容易、允许个体用恰当的行为方式来拒绝任务、奖励恰当的替代性行为。环境的调整被认为是最有可能使ASD儿童在他们的日常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一种干预方法,同时还能辅助调节儿童的日常需要[31]。因此,有目的地调节环境、创设活动在提高个体心理健康、保持个体对外部刺激的回应水平及日常任务的参与方面是十分重要的,从而可以促进个体生活质量的提高[32]。
四、启示与建议
(一)自闭症自我刺激行为干预的启示。对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多数人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但我们仍需要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因为刻板的自我刺激行为有时候仅是生理的一种需求,是自闭症患儿的一种特点,无法完全消除,干预时应考虑是否可以采用另一种伤害性水平、干扰程度较低的自我刺激行为来替代,教师可考虑通过调整教学形式让其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增加刺激量[33]。对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的治疗一般是跨学科情境的,包括ABA和职业治疗师,以及服务提供者的多方合作[34]。
对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进行干预时并不能仅仅以消除这种自我刺激行为作为目标,应该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此行为功能的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指导我们在干预的过程中更准确地找到合适的替代性行为。替代性行为所提供的感觉刺激要与自我刺激行为有着同样的行为功能,并且这种感觉刺激的行为不会对个体造成伤害。理想中的感觉强化物能够最大限度地为个体提供高质量的操作水平,以此来降低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在治疗自闭症的非自伤性的自我刺激行为时,使用的是行为步骤并不是身体上的惩罚,将功能性的正强化与教授适当性行为相结合,如消除或矫枉过正来提供有效的方式以降低自我刺激[35]。
在学校里,一些程度较重的自闭症儿童常常伴有发脾气、攻击性行为、自伤性行为及破坏性行为等多种问题行为,他们会通过此类行为逃避教师布置的任务、逃避特定的课程或特定的场所;还会有一些高功能的自闭症儿童会采取讨价还价、保持沉默等方式拒绝接受教师的指令或参与某些活动。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通常会采用规劝、批评等措施以期减少儿童问题行为的出现,但这种方式往往会进一步强化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对于这类学生,关键并不在于他们所表现出的行为是恰当的还是有问题的,而在于行为之后所达到的结果,如果儿童发现行为出现后伴随着刺激活动或指令及任务的减少甚至是消失时,那么这类行为就会因为得到强化而反复出现。因此,在对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进行干预前,首先要确定儿童的社会性行为的功能是否合理,其次才是针对功能的合理性与否寻找相应的对策制定个别化的干预计划。
(二)自闭症自我刺激行为干预的建议。在对自闭症个体的自我刺激行为进行干预前,干预者要对个体进行生态化的评估,通过访谈、行为的观察和记录及功能性分析以确定个体问题行为的功能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行为干预的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干预者要以个体整体的生活背景为基准,思考问题行为的功能对于个体的意义,继而确定干预计划的具体内容。
对个体而言,问题行为即个体在某一方面知识或技能的真实的掌握水平,正因为与常规的行为规范有偏差,才使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因为,积极行为支持的策略就是针对某一方面知识或技能的偏差进行干预。而干预的前提是将个体放在大的生活背景下,就功能的合理性进行考虑,并非将干预的重心狭隘地放在问题行为的降低上,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单线条的干预并不能真正提高个体解决问题和适应生活的能力。
在干预的初期阶段,干预者要肯定自闭症个体问题行为功能的合理性,认为应该满足个体行为的功能,只是不应该采取问题行为的方式。在干预初期,应该在全面的评估下为个体找到合适的、具有相同功能的替代性行为,当个体问题行为逐步降低并掌握替代性行为时,再以儿童长远的发展为要,通过自我监控、自我管理等多种方式提高个体对不良刺激的容忍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个体对社会的适应力。
行为干预计划的制定是干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包括干预目标的确定、干预措施的使用和进展情况的监控等,在这一过程中干预者要遵守一定的准则:以积极干预为中心,关注个体行为的功能;关注个体的优势或良好行为,以社会适应能力为终极目标;重视个体的发展,强调生态化的干预;适时调整环境等。
[1]徐鸿成.谈自闭症儿童感觉统合障碍与治疗[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9-100.
[2]LeafR,McEachinJ.Aworkinprogress:Behavioral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a curriculum for intensive behavioral traetmentofautism[M].NewYork:DRLBooks,1999:69-78.
[3]Turner,M.Repetitivebehaviorinautism:Areviewofpsychological research[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99(40):839-849.
[4]Storey,K.,Bates,P.,McGhee,N.,&Dycus,S.Reducingthe self-stimulatory behavior of a profoundly retarded female through sensory awareness training[J].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1984,(38):510-516.
[5]Iwasski,K.,&HolmM.B.Sensorytreatmentforthereduction ofstereotypicbehaviorsinpersonswithseveremultipledisabilities [J].OccupationalTherapyJournalofResearch,1989,9:170-183.
[6]王哲.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及影响因素初探[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5834.
[7]JakeMiller.AutismClusters[EB/OL].http//hms.harvard.edu/news/autism-clusters-12-19-13:2013.
[8]Taylor JC,Ekdahl MM,Romanczyk RG,Miller ML.Escape behavior in task situations:Task versus social antecedents[J].JournalofAutismandDevelopmentalDisorders,1994(3):331-343.
[9]Bright,T.,Bittick,K.,&Fleeman,B.Reductionofselfinjurious behavior using sensory integrative techniques[J].American JournalofOccupationalTherapy,1981(35):167-172.
[10]邓永兴.如何处理孤独症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J].现代特殊教育,2008,10.
[11]Nicole M.Mays,Jennifer Beal-Alvarez,Kristine Jolivette.Using Movement-Bases Sensory Interventions to Address Self-Stimulatory Behaviors in Students With Autism[J].TEACHING ExceptionalChildren,2011(6):46-52.
[12]RoberG.Watters,Ph.D.,DodieE.Wood,B.A.Playandselfstimulatory behaviors of autistic and other severely dysfunctional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classes of toys[J].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1983(17):27-35.
[13]Anderson,K.A.,&King,H.E.Time-out reconsidered[J].InstructionalPsychology,1974(1):11-17.
[14]Rincove,A.Sensoryextinction:Aprocedureofelimianting self-stimulatorybehaviorindevelopmentallydisabledchildren[J].JournalofAbnormalChildPsychology,1978(6):199-311.
[15]Nordquist,V.M.,&Wahler,R.G.Naturalistictreatmentofan autisitic child[J].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1973(6):69-74.
[16]Laws,D.R.,Brown,R.A.,Epstein,J.,&Hocking,N.Reduction of inappropriate social behavior in distrubed children by an untrainedparaprofessionaltherapist[J].BehaviorTherapy,1971(2):519-533.
[17]Azrin,N.H.,Kaplan,S.J.,&Foxx,R.M.Autism reversal:eliminatingstereotypedself-stimulationofretardedindividuals[J].AmericanJournalofMentalDeficiency,1973(78):241-248.
[18]Day HM,Homes BG,Horner RH,O’Neill RE.Multiple functions of problem behaviors: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J].JournalofAutismandDevelopmentalDisorders,1994(2):279-289.
[19]Weisberg,P.,Passman,R.H.,&Russell,J.E.Modification of bizarre genstures of retardates through imitative reinforecement procedures[J].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1973(6):487-495.
[20]Jones.R.T.,&Kazdin,A.E.Programmingresponsemaintenceafterwithdrawingtokenreinforcement[J].BehaviorTherapy,1975(6):153-164.
[21]Lovaas,I.,Newsom,C.,&Hickman,C.Self-stimulatorybehavior and perceptual reainforcement[J].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nalysis,1987(20):45-68.
[22]黄伟合.关于儿童自闭症行为矫治法的几个理论问题[J].心理科学,2003(3):475-478.
[23]Elliott RO,Dobbin AR,Rose GD,Scope HV.Vigorous.Aerobicexerciseversusgeneralmotortrainingactivetives:Effecton maladaptive and stereotypic behaviors of adults with both autism and mental retardation[J].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1994(5):565-574.
[24]AndreaRosenthal-Malek,StellaMitchell.BriefReport: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the Self-Stimulatory Behaviors and Positive Responding of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J].Journal of AutismandDevelopmentalDisorders,1997(2):193-202.
[25]StephaniePowers,SusanThibadeau,KenRose.Antecedent exercise and its effects on self-stimulation[J].Behavioral ResidentialTreatment,1992(1):15-22.
[26]Kern,L.,Koegel,R.L.,&Dunlap.G.Theinfluenceofvigorous versus mild exercise on autistic stereotyped behaviors[J].JournalofAutismandDevelopmentalDisorders,1984(14):57-67.
[27]Van Rie,G.L.,&Heflin,L.J.The effect of sensory activities on correct responding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J].ResearchinAutismSpectrumDisorders,2009(3):783-796.
[28]Smith,S.A.,Press,B.,Koenig,K.P.,&Kinnealey,M.Effects of sensory integration intervention on self-stimulating and selfinjurious behaviors[J].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2005(59):418-425.
[29]Linda Messbauer.Flaghouse Forum Part II:Inside A Snoezelen Room,A snoezelen Mse Approach To Challenging Behaviors[EB/OL].EPMAGAZINE/www.eparent.com:2012-03-23.
[30]Russo,D.C.,&Koegel,R..Amethodforintergrationanautistic child into a normal public-school classroom[J].Journal of AppliedBehaviorAnalysis,1977(10):579-590.
[31]MasneKadar,RachaelMcDonald&PrimroseLentin.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occupational therapy service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Victoria Australia[J].AustralianOccupationalTherapyJournal,2012(59):284-293.
[32]Lai,Winglam W.L et al.Occupational Therapy in the IntegratedElderlyandCommunitySupportServicesfortheElderly inHongKong[J].HongKongJournalofOccupationalTherapy,2009(1):27-30.
[33]昝飞,谢奥琳.自闭症儿童行为功能评估的个案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7(5):62-67.
[34]ShannonS.Doughty,AdamH.Doughty.EvaluationofBodyPressure Intervention for Self Injury in Autism.[EB/OL].http://www.behavioraldevelopmentbulletin.com:2008-24-20.
[35]StevenA.Hobbs,RuthAnnGoswick.Behavioraltreatment of self-stimulation:an examination of alternatives to physical punishment[J].JournalofClinicalChildPsychology,1977:20-23.
[责任编辑 王占峰]
G766
A
2095-0438(2015)10-0088-06
2015-06-18
张静(1989-),女,山东枣庄人,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杨广学(1955-),男,山东高青人,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博士后,研究方向: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
2014年教育部专项课题“普通学校自闭症儿童教育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