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观化教学在培智数学课堂的有效运用

2015-12-26岑宏洁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培智小棒气球

岑宏洁

(扬州市培智学校 江苏扬州 225000)

直观化教学在培智数学课堂的有效运用

岑宏洁

(扬州市培智学校 江苏扬州 225000)

针对培智学校数学课堂相对低效的现状,从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选择直观教学法,充分运用语言、实物和模象等三种直观形式,借以开展教学实践工作,从中探索提高培智学校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可行性方法。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能力有所提高,知识技能得以巩固,可见直观化教学能提高培智学校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培智数学;直观教学;有效课堂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整个历程分成感知运算阶段(0~2岁左右)、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智能不足儿童的认知发展也可用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加以说明,不过其发展的速度一般比普通儿童迟缓,且其所能达到的最高阶段也比普通儿童低。殷赫德(1968年)曾指出各类智能不足儿童可能达到的认知发展最高阶段划分:重度及极重度智能不足儿童:感知运算阶段;中度智能不足儿童:前运算阶段;轻度智能不足儿童:具体运算阶段;临界智能不足儿童:可以从事较简易的形式运算。[1]即使是轻度生能发展到顶峰——具体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运算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的活动仍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2]由此可见,智力缺陷儿童在校整个学习阶段其思维水平都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认识事物是从事物外表的直观形象或建立的表象加以认识的。所以直观化教学对于培智数学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这点是由弱智儿童的典型性认知特点决定的。

据此,笔者尝试改变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变呆板的知识点为生动、鲜明、形象的内容,即改变知识的外衣,变抽象化为直观化,以此辅助学生理解,探索提高培智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可行性方法。

一、语言直观,生动激趣

(一)借助比喻,暗中指路。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抽象的、深刻的、生疏的事物,从而使思想的表达和道理的阐述更具有趣味性、感染力和说服力,更易于让人理解和接受。[3]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部分学生常常不能分辨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等。教者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抽取出他们头脑里已储存的表象,自编一句口令帮助学生记忆:“三角形像大山,圆形像大饼,正方形像手帕。”学生再辨认平面图形时就能学会对号入座,辨认图形的正确率会得到大幅提高。再如在教一年级学生认识10以内的数时,笔者在课前针对学生的认知情况作了调查,然后筛选合适材料自编成了生动形象的童谣:“1像铅笔细长条,2像小鸭嘎嘎叫,3像耳朵听歌谣,4像小旗飘呀飘,5像秤钩弯弯翘,6像口哨嘟嘟叫,7像镰刀割水稻,8像葫芦藤上绕,9像一把大汤勺,10像树枝和红枣,0像鸡蛋和元宝。”朗朗上口的儿歌、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们看到数字时脑中会自然浮现出这些表象的轮廓,并能很快记住10以内数字的形。

(二)善编故事,巧加动作。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特别是配合动作的故事表演,对学生而言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在初次教学减法时,智障学生由于思维定势,学完了加法运算后常常用加法来计算减法,归根结底是不理解算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减法意义,可自编小故事,配合手指动作,生动形象:“5只小猴蹦蹦跳,扑通……1只小猴摔一跤,还剩几只?(4只)4只小猴蹦蹦跳,扑通……2只小猴摔一跤,还剩几只?(2只)2只小猴蹦蹦跳,扑通……2只小猴摔一跤,还剩几只?(0只)”学生边说边动手指做,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和具体化的动作,既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算理,又可帮助学生巩固5以内的减法运算。

二、实物直观,深化认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教学,即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4]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等。

智障学生迁移能力较差,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供真实的情境或实物为教学服务。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可让每个学生从家里带来真实的钱币(硬币:1角、5角、1元,纸币:1元、5元、10元等)。看一看人民币上的数字、文字、颜色;摸一摸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手感;听一听各面值的硬币落地的声音;比一比人民币外观的大小等。又如在学习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时,可充分利用教室内现有实物来教学,比较篮球和乒乓球的大小、毛笔和粉笔的长短、时针和分针的粗细等。实物具有真实性、直接感知和操作性,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比一比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参加感知的器官越多,向大脑皮层传输的信息越强,越容易认识事物。

三、模象直观,突破阻碍

(一)选择各种图片。课本上的图片,是编者特意选编的,经过严格的筛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首先应充分发掘。如在认识“1”时,书中列出了大量的图片:1只铅笔、1根手指、1颗算珠、1个苹果、1只兔子、1只熊猫等,可将图片放大贴在黑板上,大量的视觉感知材料齐涌入学生的感官,在强烈的刺激作用下会有许多信息进入大脑皮层,学生在此过程中认知事物,效果会更好。学生会发现不管物品的种类和摆放的位置怎么变化,它们的数量都不变,数量只和物品的个数相关,从而领悟出数的意义。教材中的插图为了兼顾大多数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制作得比较规范,但缺少灵活性和个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适当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自制插图,如利用传统的绘画手段绘制有关教学内容图解,或提供一些纸质挂图,也可借助现代网络和影像资料选择插图,或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插图等。[3]

(二)借用直观图表。生动形象的直观图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直观化,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有趣的”情感体验,并将学习情趣转化为探索未知的动力。

例1:果园里种了30棵桃树,桃树比梨树多5棵,种的梨树多少棵?

起初学生看到题目中的数字和关键字“多”后就不假思索地用加法直接列式:30+5=35。而后通过引导学生画直观的线段图(图1),学生一下子就明白问题的关键是“梨树少”,应该用减法计算。

图1

(三)建立直观模型。直观模型能够引发学生直观思考,这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在讲授“以一代十”的思想时,笔者让学生先数出10根小棒,再数出3根小棒,问一共是多少根?此时学生们都纷纷从1开始再数一遍,结果有好几个同学因粗心数错了。于是笔者就告诉学生们,人们为了方便计数,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以后每次看到一捆捆小棒时不用数我们就能知道都是10根,然后让学生把数出的10跟小棒捆起来。其次是让学生自制数位表,最后将“13”在数位表上表示出来。让学生在经历自己数数,自己捆小棒的过程以建立“一捆小棒就是十根小棒”这一模型,并能在数位表上表示相关的数,成功地为下一阶段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了铺垫。

(四)发挥幻灯片的强大演示功能。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帮助,多媒体课件中的幻灯片放映可图文并茂、嵌入声音、融入动画、使人眼前一亮,最重要的是可动态演示,在演示过程中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知识的真谛。

案例1: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森林里的小伙伴们举办了“庆六一联欢会”。瞧,他们正在进行踩气球的娱乐项目,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许多气球,有的气球上有“1”,有的上面有“10”。

师:谁能说得再详细一点呢?

生2:有3个“10”和5个“1”。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小兔准备踩气球了,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要看清小兔踩气球的过程哟。

(幻灯片动画演示小兔踩气球的过程)

师:刚才小兔踩气球的过程你们看清楚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3:小兔踩掉的2个气球上面都是“10”,它踩掉了2个十。

师:能不能完整地说一说,原来怎样,踩过之后又变成怎样的了呢?

生4:原来有3个十和5个一,小兔踩掉了2个十,还剩下1个十和5个一。

师:你能用一道数学算式来表示刚才踩气球的过程吗?

生5:35-20=15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小兔踩气球的过程,将数的组成直观化,将减法的意义形象化,让抽象的算理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进行有机地渗透,让枯燥的算理顿时变得生动有趣,让重难点成功地突出、突破,最终让学生学有所获。

(五)巧用影像资料。现代生活中,信息以各种形式出现,有时比较单一,但更多的时候是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复合形式的信息给人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基于智障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呈现出无意注意优于有意注意的认知规律,运用电视和电影这种影像材料能自然地引发无意注意,以视听结合的形式呈现内容,学生很感兴趣。教师在平时应多花时间搜寻网络资源中可用的影音资源来巩固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在教学完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为了让学生进步一理解数的意义、掌握数序、会比较数的大小,可筛选出《图图的智慧王国数学系列》中的第5集《家里的数字》、第6集《身体上的数字》、第7集《其妙的数字名片》等来巩固知识点。

在培智学校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笔者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1.恰当地选择和运用直观手段。所谓恰当,就是所选用的直观手段是符合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及生活经验的,而且应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有效地形成学生清晰的表象,不能为了一味追求直观化而忽视学生的特点盲目地滥用直观手段。同时,鉴于智力缺陷儿童感知时容量小,所以一次课内容不能过多,避免大量呈现各种直观,适得其反。

2.直观呈现应尽量鲜明、醒目,呈现时间要长。智障儿童对刺激的特点存在选择及注意困难,他们的视觉感受性较普通儿童差,只有感受阈限大,刺激物对象鲜明、醒目,并且显示时间长的,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唤起学生对相关事物表象的重现,并且按照描述进行重组,以形成新事物的表象。在这一过程中不受时间、空间、软硬件设备的限制,从而可使得感性材料的来源丰富多彩。

4.直观手段的运用必须同教师的讲解密切结合,相得益彰。运用直观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书本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光靠呈现直观让学生自发地看是达不到目的的,而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讲解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点,获得较感性知识,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

[1]徐云,施毓英.弱智儿童教育经验精选[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64-65.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200.

[3]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9-10.

[4]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2.

[责任编辑 王占峰]

G764

A

2095-0438(2015)10-0062-03

2015-06-19

岑宏洁(1985-),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市培智学校教师,研究方向:智力障碍教育。

猜你喜欢

培智小棒气球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教学之我见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找气球
回归生活 以生为本——场景模拟为培智高段数学插上快乐的翅膀
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