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之我见

2015-04-11紫金县敬梓镇正联小学廖俊锋

师道(教研) 2015年3期
关键词:种瓜品评品味

文紫金县敬梓镇正联小学 廖俊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之我见

文紫金县敬梓镇正联小学 廖俊锋

课堂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要求的途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然后用语言或其他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我们从学生的表达中,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掌握。“说话”,包括小组讨论、回答问题、读句读段等的训练。“品评”,是对学生答案的评析、欣赏,以及对好词妙句的品味等。通过品评,可以进一步加深“明义”、“明理”。这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环节。

如何把握好教学活动过程?我认为应该做到:引导要顺,赏析要细,导读要精,品评要活。

一、引导要顺

陶行知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作者写文章有一定思路,引导学生读文章,也应该按作者的思路顺序,一步一步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如《种瓜得豆》一文,教者在引导学生时是这样提出的: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怎么可能得豆呢?现代科技怎么做到种瓜得豆呢?什么叫做转基因技术?科学家用什么原理来实现种瓜得豆的技术呢?“种瓜得豆”的原理可以为人类带来哪些技术革新呢?这样引导就遵循了课文的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时提出的问题,既不能太深奥,也不能太平淡琐碎,更要避免重复啰嗦。对低年级而言,问题提得太笼统,学生无所适从;对中高年级而言,问题太浅显琐碎,学生不用动什么脑筋都能答出,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对难理解的句段,要分解难点,降低坡度,非常必要。

二、赏析要细

理解文段,要从字、词、句入手,通过理解重点词,去体会句子的意思,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而理解文段乃至全文。理解字词,不单从他的含义上去理解,更主要从用法上去加深理解,如组词、说句等。其次在欣赏过程中,还要注意其他相关知识,如标点符号在句子中的作用;理解问句、感叹句等句式;还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再如有关写作技巧方面:开头、过渡、结尾,议论、抒情、描写等。如《五彩池》一文中的“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一段,这段话相关联的知识较丰富,我们在教学时,首先要抓住“矗立”、“折射”、“五光十色”、“瑰丽”等重点词的理解的基础上去理解文段,读懂文段。在此基础上就应该注意相关联的知识。如第一句的问号,是设问,作者先提出问题,答案就在下文。第二句中连用了四个“有的”,这在句式上是排比,也是写作上描写同一视线内不同景物不同特点的常用方法。这样引导学生去赏析课文,就抓得比较扎实、细致。

这些相关的知识不是要求每课都要全部讲,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有目的、有侧重地落实。只要我们在这个环节中抓实、抓细,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学到或巩固了各方面相关的知识。

三、导读要精

读,在教学活动中是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通过读,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更主要是通过读,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感染,逐步达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对课文基本内容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读的形式很多,可以是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带读或引读,还可以个人读、整体读。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力求做到一个“精”字。难以理解的句子要细读,表达深刻感情的句子要多读,表达文章中心的句段,描写生动、抒情的句子要精读。要教给学生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读出不同的感情语气,如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的“他的脸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这句含义就比较深刻,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读得缓慢、沉重,让人感觉到那个时候的社会现状,黑暗中闪耀着光芒,激励着鲁迅先生更加努力拼搏。还有在《倔强的小红军》一文中:“陈庚啊!你怎么对得起这小兄弟啊!”这句饱含了陈赓的自责、悔恨、痛心,读了催人泪下。

四、品评要活

品评,不管是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还是对好词名句的品味,都要力求做到一个“活”字。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掌握,恰到好处。对学生的答案,教师不要简单的只说“对”或“错”,对一些较好的答案,我们可以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很有见地”、“想象力丰富”等。如果是对名句的品味,我们可以结合精读时进行。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段,把大榕树的茂盛、生机勃勃写得非常生动,把事物写活了。读后去品味一下,脑子里对大榕树充满生机的样子,印象就非常深刻,还学到了写景状物的具体描写方法。另外,我们课本中经常出现比较句子写法的练习,通过比较、品味好的句子,懂得它好在什么地方。这些都是教学活动中“抓实”、“抓细“的具体体现。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种瓜品评品味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品味年画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也傍桑阴学种瓜
胖胖猪种瓜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