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活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2015-04-11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侨联中学佟雪梅
文/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侨联中学 佟雪梅
探究活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文/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侨联中学 佟雪梅
建构主义学派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个人建构的结果。对个体而言,知识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积极建构的——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以儿童的已有知识为出发点,结合生动的现实生活经验,在自主的活动中进行积极的建构,而不是照本宣科,不顾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教学应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积极指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让儿童能在相互合作的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建构自我。
活动1:在玩中展开实验,研究物理现象
“大气压”新课的引入开始了,我改变了以往由老师做实验、学生观察的方法,给每个学生发一个小皮碗,说:“大家玩一玩这个皮碗,看谁会玩;玩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每个学生都在玩,能有东西在上课玩,使他们感到兴奋和激动。有的学生说:“它是一个吸盘,可以吸桌子。”“要挤出里面的空气才能吸。”有的说:“可以吸书皮,但不吸书里面的纸。”“吸上后不能拨开。”“从边上翘开一点边就能拨开。”“有的人脸上可以吸,但有的人脸不能被吸。”“放一些水可以吸的快一些。”“可以吸到玻璃上,还可以在吸盘上挂书包。”“两只皮碗对在一起,也拉不开。”“光滑的地方可以吸。”“吸铁做的文具盒。”……
学生都以为是“吸”上去的,我就问:“它为什么能吸上?有时又吸不上?”没有预习的学生答不上来,学生把求知的目光转向老师;我让大家看我做实验:一个杯子盛满水,用一张纸片盖上后,问:“我把这个杯子倒转,口和纸片在下面,会怎样?”有些学生说:“会漏水”。当我做完后水不会漏下来,学生很兴奋。我趁机问学生:“谁压住了纸片,为什么水不把纸:片压下来,还有什么东西向上压纸片?”学生说:“只有空气了。”
“这是大气压。空气和水类似,由于流动性,使它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层不均匀,又与水不相同。”
我进一步说:“刚才大家做的两个皮碗压在一起,拉不开的实验是一个著名的实验的模拟,这个著名的实验是一个市长做的,叫马德堡半球实验,当时有16匹马在拉。”学生将信将疑说:“需要那么多马吗?”“这里有一个铁做的半球,把里面的空气抽出来,马就拉不开了,谁上来试试?”学生争先恐后都要上来试,我叫了3位学生上台做,两个人拉不开,四个人拉不开,六个也拉不开。于是学生提出问题:“大气压很大,到底大气压的数值是多少?”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高。
活动2: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动手做实验
这是一节初二的光学课,第三章第一节“透镜”上课的情景,学生已经学过光的折射,学生对于光路比较熟悉,可以理解透镜的光路。该课主要研究透镜的外形、透镜对光线的会聚和发散情况。由于刚学光学,学生能够按教师的布置在家自己做实验的人不到一半。初中的学生自觉性不足,如果让学生自己买凸透镜,自己在太阳光下做完实验,老师再上课,那么教师就比较被动,因为总是有一些不自觉的学生,总会有一些学生不会按要求去做。因此,上课时增加了学生亲自实验和探究的环节。
凸透镜和凹透镜有一个圆形的外套包装的,但是很难看到中间与边缘的厚度对比,我就把它们的外套拆开,使透镜“裸体”,一眼都能看到凸透镜是中间厚两边薄,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学生探究:观察手边的东西(凸透镜和凹透镜),看一看自己能发现什么?
学生活动:有的发现凸透镜能把书上的字画放大,凹透镜把书上的字缩小。有的发现透镜的厚薄不同,一个厚(凸透镜)、一个薄(凹透镜),经过老师提示后,知道中间与边缘的厚度不同。有的说用凸透镜看老师是倒像,凹透镜看老师是正像。有的看到了窗户在白纸上成的倒立的实像(因为窗户比较亮,好像是光源)。有的把凸透镜与凹透镜合起来看物体,有的把两个凸透镜合起来组成一个望远镜对外面的景色进行观察,发现有的像是正立有的是倒立的。在学生的探究中,基本把透镜及其应用的知识都观察到了。
经过探究后,教师指导学生对透镜进行分类:凸透镜与凹透镜的类型。
教师问:“把它们放在眼睛前,当眼镜,哪种像学生带的眼镜?”
学生活动:学生两组交换,放两个凹透镜在两眼睛上,说很清楚,小了些;放两个凸透镜在两眼睛上,说很模糊。教师问:“哪种是学生戴的,哪一种是老年人戴的眼镜?”学生自然都会说近视眼戴的是凹透镜,远视眼戴凸透镜。整个课堂显得很活跃,透镜的规律都是学生探讨总结出来的。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