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及其影响分析

2015-04-11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国际收支顺差资本

王 琦

(宿州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1 引言与文献综述

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有形商品和无形服务等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我国许多学者做了大量关于国际收支的研究,孟晓宏(2004)认为中国的双顺差是在特定的历史与环境下形成的[1].卢锋(2006)综合分析了加工贸易和外商的直接投资,并把它们归为中国十几年来持续双顺差的直接原因,从更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国与国之间的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以及国际分工越来越明确所引起的[2].冯伟(2009)等人对于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认为,国内长期实施的出口鼓励政策,高储蓄率以及低投资率是主要内部原因;人民币不断升值带来的压力,以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的改变是主要外部原因.

本文研究的是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及其原因,主要分析的是2003年到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产生的有利与不利影响,以及为改善这种状况提出的解决措施.

2 中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2.1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

2012 年由于增速变慢的世界经济,以及动荡加剧的国际金融和增速减缓的国内经济,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导致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各项数值变化过大,资本和金融项目为逆差.2013年,中国的国际收支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根据国际外汇管理局网站公布的数据可知,2013年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为5090亿美元,比2012年同比增加了188.71%,比2011年同比增加了21.05%;经常项目顺差达到1828亿美元,比2012年同比下降5.33%,比2011年同比下降9.37%;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为3262亿美元,比2011年同比增加了1051亿美元;外汇储备也较往年有所增加.

2.2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分析

图2-1可知,在过去的十年中,不同阶段双顺差的结构以及数额都有明显的差别.第一阶段是从2003年到2004年,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对双顺差的影响相当;第二阶段是从2004年到2008年,经常账户盈余急剧增加,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有增有减,但幅度并不明显,经常账户盈余变成双顺差的最重要的因素;第三阶段是从2008年到2011年,由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经常项目顺差持续下降,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总体上升;第四阶段是从2011年到2012年,由于增速变慢的世界经济,动荡加剧的国际金融和增速减缓的国内经济,在2012年,持续十几年双顺差的格局被打破,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了逆差的情况;第五阶段是从2012年到2013年,由于中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经常项目以及资本和金融项目,这两个项目又都恢复顺差状态,且上升幅度显著增大.

总体上看,过去十年里,双顺差的最主要构成部分是经常项目顺差.

图2-1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规模 单位:亿美元

3 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的原因

3.1 贸易出口较高,技术进口受阻进一步导致贸易双顺差

首先国家对外贸出口给予政策支持,采取出口退税、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出口,导致更多企业选择出口产品以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样就增加了顺差的形成.此外,由于中国主要对国外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比较大,然而一些发达国家对出口技术进行保护或封锁,从而导致我国进口不多.

3.2 境外资本大量流入,资本流入和流出不均衡

表3-1 我国2003-2013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汇总表单位:亿美元

从1992年以来,境外资本流入中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26.8%左右,境外资本的大量流入成为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

图3-1 金融项目中直接投资细分图 单位:亿美元

3.3 国人的储蓄心理导致高储蓄、低消费,从而内需不足

除了2012年(受到国际动荡等影响),过去十年储蓄资产不断增大,涨幅达3000亿美元,如今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我国这十年来的储备资产越来越高,其中占有绝大多数的份额是外汇储备.我国过度的储蓄心理导致购买力不足,商品内需不足,大量的商品只能依靠出口,间接地导致了对外贸易大规模的顺差,增大了“双顺差”规模.

3.4 国家相关的贸易政策

首先是贸易保护政策,为了保护我国的幼稚产业,降低失业率,我国在此前的对外贸易中,采取了一定的贸易保护措施,导致了外过资本对一些产业的过分投资,造成了外资的大量涌入,产生了一系列集聚反应,形成了泡沫,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贸易双顺差的扩大.

4 我国国际收支发展对策及预期走向

但当前由于我国正在进行一个长期的经济转型期的过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仍可能会维持一定的“双顺差”状态.此外,还由于世界经济动荡,金融形势复杂严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因此,对于理想的国际收支平衡状态,我国依旧面临着极大地挑战.所以为了调整我国国际收支以达到基本平衡,在此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4.1 扩大内需,化解国内储蓄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我们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由贸易出口转变为扩大内需、增加服务贸易出口为主,贸易出口为辅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且要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同时,要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中低收入的居民是最大的潜在消费者,能有效扩大内需.此外,应降低存款利率,存款利率的降低会降低部分人对储蓄的热衷,间接刺激了消费或投资,扩大了内需.

4.2 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

由于人民币存款的高额利息率、政府又通过各种手段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而且国外投资者对于人民币升值的期望,这些都使得大量热钱涌入,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极大地冲击,造成我国不断扩大的国际收支“双顺差”趋势.因此,应该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范围,这意在管理人民币升值预期,防止国际投资者进行套利行为,可以有效缓解这种现象的发生,减少“双顺差”数额.

4.3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加工贸易政策

对于部分效率低下,污染高,规模小的企业,制定相关政策加以淘汰,这对于提高我国的企业质量,维护我国环境卫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引导不同地区进行不同类型的加工贸易,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有利于加工贸易在区域之间的合理、协调分配,一方面可以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减少当地人民就业压力,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扩大内需;另一方面淘汰的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并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减少了出口额,从两个方面都促进我国国际收支达到平稳状态.

4.4 加大对公共财政转移力度

降低生产税的税率和降低所得税的税率,可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其次,政府应当大力提高对于我国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以及对贫困居民的扶持力度,这样会有力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贸易出口减少,进而顺差缩小,国际收支逐渐向平衡状态靠拢.

〔1〕卢峰.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研究:对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的理论思考[J].世界经济,2006(11).

〔2〕李安.国际金融危机视角下的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J].东北:黑龙江金融,2009(8):45-46.

〔3〕王玉敏.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及其形成原因、可能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

〔4〕孟晓宏.我国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动态关系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

〔5〕张明.中国面临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不同方法与口径的规模测算[J].世界经济,2011(2).

〔6〕张斌,贺冰.从高额外汇储备反思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不平衡[J].国际经济评论,2006(3).

〔7〕朱庆.中国特殊国际收支结构原因探析——基于人口年龄结构的视角[J].世界经济研究,200.

猜你喜欢

国际收支顺差资本
前三季度银行结售汇和涉外收支双双保持顺差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国际收支分析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形成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原因分析
VR 资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