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动气疗法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病的临床研究
2015-04-11郭鑫,王寅
郭 鑫,王 寅
(1.北京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腹针动气疗法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病的临床研究
郭 鑫1,王 寅2
(1.北京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目的:观察和评价退行性膝骨关节病的腹针动气疗法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腹针动气疗法对35例(63膝)退行性膝骨关节病患者进行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8周,并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结束后随访进行评分及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3.65%;治疗前后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随访之间膝关节严重性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301)。结论:腹针动气疗法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病临床疗效显著,尤其在改善关节功能和减少膝关节疼痛方面疗效确切。
退行性膝骨关节病;腹针;动气针法;临床观察
退行性膝骨关节病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以关节软骨发生退变为核心,慢性、无菌性、进行性侵犯膝关节的退行性骨关节疾病[1]。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且膝部疼痛、关节活动障碍是其临床主症,并伴有关节周围肿胀、僵硬、肌肉萎缩等临床表现。腹针通过调控腹部的神阙-经络系统,促使气血向膝关节处输布,改善下肢循环,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病等下肢相关疾患。动气针法将针刺和运动结合在一起,增强了针刺治疗效果。笔者将腹针与动气针法结合为腹针动气疗法治疗本病,并对其疗效进行临床评价,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表1显示,选取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门诊的35例(63膝)退行性膝骨关节病患者。
表1 35例退行性膝骨关节病患者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参考蒋明等编著的《风湿病诊断与诊断评析》[2],制定退行性膝骨关节病诊断标准:1)膝部疼痛;2)X线见骨赘形成;3)下面3条至少符合1条者:①晨僵<0.5 h;②存在骨摩擦音;③年龄>50岁。符合以上1)2)3)者即可诊断为退行性膝骨关节病。
1.3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近1周内未服用止痛药者;年龄40~82岁;无明显的心脏、肝脏、肾脏、肺功能不全者。
1.4 排除标准
与纳入标准和诊断标准不契合者;排除继发性膝关节炎及其他因素引起的膝关节疼痛;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及肝、肾、血液病患者;所有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年龄<40岁或>82岁,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腹针处方
“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约1.3~1.5寸,健侧气旁(气海旁开5分)以及患侧滑肉门、外陵、气外(气海旁1寸)、双侧大横穴中刺约0.7~0.9寸,下风湿点(气海旁开2.5寸)浅刺约0.2~0.4寸,并根据患者体型适当调整针刺深度。
2.2 操作方法
嘱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腹部皮肤经75%医用酒精常规消毒,根据薄氏腹穴位置标准,选用0.3×40 mm毫针,迅速破皮进针,不提插只捻转,不要求有酸麻胀重等强烈针感。根据病情轻重,适当选用下风湿点三角(在下风湿点下附近0.5寸左右浅刺2针,使之与下风湿点成三角形状)浅刺,以扩大腹针对膝关节局部的治疗作用,留针30 min。神灯治疗仪预热后,置于肚脐上方30 cm左右,照射腹部神阙穴,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行针和留针期间,在双侧膝关节、髋关节可以承受的运动范围内,嘱患者膝关节间断做缓慢的屈、伸、抬起、放下动作,每周3次,4周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嘱患者避免膝关节过度劳累。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时间
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8周。
3.2 观察与研究
1)参照Lequene和Mery膝骨关节病严重性指数评估法(ISOA)[3],评估膝关节休息痛、压痛、运动痛、晨僵、肿胀与行走能力等主要项目。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周、4周、8周后及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进行评分。
2)参考国内外膝骨关节病生存质量量表[4-5],自制退行性膝骨关节病生存质量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功能活动、日常生活、情感、社交等生存质量进行评价。
3)总体疗效评价标准,采用改良JOA膝骨关节病治疗效果判定标准[6]评分,计算出的改善率进行总体疗效评价。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治疗前评分)]×100%。改善率100%为治愈,75% ~99%为显效,26% ~74%为有效,0~25%为无效,以治愈、显效及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同治疗时间之间统计比较采用单组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观察结果
4.1 总体疗效
表2显示,35例(63膝)退行性膝骨关节病患者中,治愈31.75%(20膝),显效33.33%(21膝),有效28.57%(18膝),无效6.35%(4膝),总有效率93.65%。
表2 总体疗效
4.2生存质量比较分析
表3 生存质量评分
表3显示,经治疗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后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4.3 ISOA比较分析
表4显示,将35例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4周、8周后、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的ISOA进行评分,并运用单组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
表4 ISOA的方差分析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校正后的概率(P<0.01,F值=138.301),提示治疗前、不同治疗时间后、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之间IS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讨论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膝关节处病变与机体周身的气血运行失调密切相关。腹针针刺相关腹穴,激发母系统的神阙调控系统,通过脏腑经络系统的子系统,最大限度地调理全身气血运行[7],促使气血向膝关节处输布,改善下肢循环,治疗膝关节病变。动气针法是针刺同时配合患部运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国外研究发现,运动传出可以控制感觉输入的传导,而运动引起的传入也可抑制躯体感觉输入传导,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8]。针刺配合运动,使感觉传入因运动传出的参与而得到抑制,从而有效地改善疼痛等症状,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笔者将腹针与动气针法结合为腹针动气疗法,将腹针针刺和运动两个重要的治疗变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动静结合,使腹针调控之气血向膝关节处运行,针穴与患处之气相互通应,更好地祛除病灶邪气,迅速缓解膝关节疼痛等不适,提高腹针疗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腹针动气疗法可减轻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该疗法无痛、安全、疗效确切,易于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本研究样本量不够大,今后要加大样本量做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机制研究。
[1]李静.综合治疗膝骨关节病163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2):25.
[2]蒋明,张奉春.协和临床思维指导丛书·风湿病诊断与诊断评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52.
[3]Lequesne M.Indices ofseverity and disease activity for 0steoarthritis[J].Semin ArthritisRheum,1991,20(2):48.
[4]方坚.膝骨性关节炎生存质量量表的初步研制与考评[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5]Ware JE.SF-36 Health Survey.Mannual and Interpretation Guide[J].Boston.MA:The Health Institute,1993.
[6]陆廷仁.骨科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3.
[7]罗翌,吕海涛,叶烨,等.试谈薄氏腹针疗法与脏腑经络的关系[J].新中医,2008,40(9):104-105.
[8]何广新.运动对针刺止痛作用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J].针刺研究,1982,1:1-6.
R241.26
B
1006-3250(2015)01-0086-02
2014-10-19
△指导老师
郭 鑫(1988-),男,在读博士,从事针灸推拿学的临床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