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与抑郁的关系:移情的中介作用
2015-04-11圣锦涛王金辉
圣锦涛 王金辉
中国.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浙江杭州) 311121 E-mail:shengjt2014@163.com △通讯作者 E-mail:jinhui.wang.1982
@hznu.edu.cn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心理问题日渐凸显。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中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和成长的困惑,心理问题突出,抑郁症发病率呈增长趋势[1]。国内一些研究显示,有27.9%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其中轻度抑郁为17.4%,中度为8.5%,重度为2%[2]。因此,帮助青少年缓解抑郁症状,研究并找出抑郁的易感因素及成因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的话题。
个性特质被看成是精神病理学的重要预测因素已由来已久[3],尤其神经质人格是个体抑郁症发作的重要影响因素[4-7]。国内外研究表明,神经质是抑郁的有效预测因素,但也有研究显示,神经质和抑郁之间的关系受某些中介变量的影响,如沉思[5,8]、日常困扰[4]以及身体活动[10]等变量已经被发现,在神经质和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高移情能力能有效增加其亲社会行为[11-13],并减少个体的攻击行为[14]和暴力行为[15-16]。而个体移情能力的不足会对诸如孤独症[17]、精神分裂症[18]以及精神变态[19]等心理疾病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将从移情角度出发,探讨神经质人格、移情、抑郁之间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开展心理训练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安徽省合肥市的某两所中学随机抽取初中生和高中生400人,共发放问卷400 份,有效问卷321份(80.25%)。其中,男生158人(49.22%),女生163人(50.78%);初中生162人(50.47%),高中生159人(49.53%)。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①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此量表共20 个条目,要求受试者说明1 周内相应症状或感觉出现的频度,0~3 级评分,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高。本研究中CES- D 的α 系数为0.91;②神经质人格问卷(FFIN):采用大五人格问卷中的神经质人格维度,该问卷中有12 个项目,0~4 级计分,总分越高表明神经质特征越明显。本研究中大五人格问卷- 神经质分量表的α 系数为0.74;③移情量表(Empathy Scale):该量表包括28个项目,分别测量移情关注、观点采择、个人忧伤和想象4 个维度。采用0~4 级计分,其中反向计分题有9 个,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移情能力越强。本研究中移情量表的α 系数为0.71。
1.2.2 施测过程 采用集体测试,以班级为单位整群随机抽样。测试前表达知情同意,征得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学生的同意;学生自愿选择填答问卷,作答完毕后现场收回问卷并致谢。问卷完成时间约为15 分钟。
1.3 统计处理
运用SPSS 16.0 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信度检验和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移情与神经质和抑郁之间均互呈显著的正相关(P <0.01),并且其中的想象和个人忧伤这两个维度与神经质和抑郁也呈显著的正相关(P <0.01),见表1。
表1 各变量间的相关矩阵(r)
2.2 移情在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症状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如果自变量X 通过影响变量M 来影响因变量Y,则我们就称M 为中介变量[20]。在本研究假设中,移情是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症状间的中介变量。根据温忠麟提出的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首先,将变量中心化;其次,建立3 个回归方程:移情(M)对神经质人格(X)的回归方程、抑郁症状(Y)对神经质人格(X)的回归方程、抑郁症状(Y)对神经质人格(X)和移情(M)的回归方程。
2.3 移情各因子在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症状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在相关分析中,由于观点采择与神经质人格和抑郁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所以应排除对观点采择的中介效应分析。将从想象、个人忧伤和移情关注3 个因子进行各自的中介效应检验。
表2 移情在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症状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由表3 可以看出,控制想象后,神经质人格对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降低,神经质人格对抑郁症状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由中介变量引入前的0.545 下降到中介变量引入后的0.514,见图1,说明存在中介效应,由于此时的神经质人格仍能显著预测抑郁症状(t=10.507,P <0.001),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而非完全中介效应[21],即神经质人格一方面通过想象对青少年的抑郁症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抑郁心理。其中,中介效应所占总效应的百分比为0.3 ×0.103/0.545 =5.7%。
而移情关注维度的依次检验中,三步均显著,说明移情关注在二者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并且,在第三步中,神经质人格仍能显著预测抑郁症状(t =11.826,P <0.001),所以移情关注在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症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百分比为0.171 ×0.099/0.545 =3.1%。
表3 移情各因子在神经质人格和抑郁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s)
表3 移情各因子在神经质人格和抑郁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s)
中介变量 回归步骤 标准化回归方程 R2 B SE β t想象 第一步 y=0.545x 0.297 0.771 0.066 0.545 11.618***第二步 u=0.3x 0.090 0.190 0.034 0.30 5.625***第三步 y=0.103u 0.307 0.231 0.110 0.103 2.111*+0.514x 0.727 0.069 0.514 10.507***个人忧伤 第一步 y=0.545x 0.297 0.771 0.066 0.545 11.618***第二步 u=0.592x 0.350 0.332 0.025 0.592 13.119***第三步 y=-0.072u 0.301 -0.182 0.147 -0.072 -1.24+0.588x 0.831 0.082 0.588 10.105***移情关注 第一步 y=0.545x 0.297 0.771 0.066 0.545 11.618***第二步 u=0.171x 0.029 0.084 0.027 0.171 3.091**第三步 y=-0.099u 0.307 -0.283 0.136 -0.099 -2.083**+0.562x 0.795 0.067 0.562 11.862***
图1 想象在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的中介效应模型
从图2 也可以看出,移情关注是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症状的一个中介变量,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即神经质人格一方面通过移情关注对青少年的抑郁症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抑郁心理。
图2 移情在作为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的中介效应模型
3 讨 论
从研究结果看,青少年抑郁症状与神经质人格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神经质人格可以显著预测抑郁症状,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8]。在对神经质人格、抑郁和移情及其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神经质人格、抑郁及移情均呈显著正相关,即神经质人格与移情得分越高,个体的抑郁症状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移情虽然与神经质人格以及抑郁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经过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移情并没有在神经质和抑郁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这与Lee 的研究结果不一致[9],可能的原因是取样不同,导致误差较大。在Lee 的研究中,其研究对象是美国大学生,而在本次研究中,对象是中国青少年,不仅存在地区和文化差异,而且研究对象的思维水平也存在差异,这些极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不一致。
在进行相关分析时,发现观点采择与神经质人格和抑郁并不存在显著相关,表明不需要对其进行下一步中介效应的分析。在对移情的其它3 个维度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时,发现想象在神经质人格和抑郁之间关系上起部分中介作用,此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类似[9],并且想象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7%。移情关注也在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症状的关系中其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1%。相关分析中,虽然个人忧伤与神经质人格以及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但对其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时,发现个人忧伤在二者关系中并不起中介作用,与Lee 的研究结果类似[9]。
本研究中,想象和移情关注在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的关系中其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神经质人格并不是完全通过想象和移情关注对抑郁症状产生影响的,神经质人格对抑郁症状有直接的影响。但是,移情关注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1%,虽然存在中介效应,但占总效应不足5%,所以,移情关注对抑郁的影响是有限的。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倾向于想象虚构的人物的情感生活的青少年,会易于造成其情绪不稳定,且拥有神经质人格的个体则很难将自己波动的情绪归于平静,所以更容易产生抑郁症状或者存在抑郁倾向。
[1]Pezawas L,Wittchen H U,Pfister H,et al.Recurrent brief depressive disorder reinvestigated:A community sample of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J].Psychological Medicine,2003,33(3):407-418
[2]刘桥生.高中生自尊、人格及应对方式与抑郁关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3]Maher B A,Maher W B.Personality and psychopathology: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94,103,72-77
[4]Hutchinson J G,& Williams P G.Neuroticism,daily hassles,and depressive symptoms:An examination of moderating and mediating effect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7,42:1367-1378
[5]Roelofs J,Huibers M,Peeters F,et al.Rumination and worrying as possible mediator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clinically depressed individuals[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8,46,1283-1289
[6]何小燕.不同5-HTTLPR 基因型青少年神经质及冗思对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关系的调节作用[D].长沙:中南大学,2011
[7]徐芳芳.大学生关系性内疚及其与抑郁、神经质人格的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8]凌宇,杨娟,蚁金瑶.沉思在高中生神经质人格与抑郁症状关系中的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4):605-608
[9]Lee S A.Does empathy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among college student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9,47(5):429-433
[10]Gallant M P,Connell C M.Neuroticism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spouse caregivers:Do health behaviors mediate this relationship[J]?Psychology and Aging,2003,18:587-592
[11]余宏波,刘桂珍.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1):113-116
[12]洪丽.高中生利他行为与移情、道德判断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13]Adler A.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Center City,M N:Hazelden,Baron R M,Kenny D A(1986).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51:1173-1182
[14]杨青,陈云,李茜,等.高中生攻击行为与移情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87-90
[15]郑秀芳.移情与暴力倾向的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6]闫鸿磊.权力感与移情对暴力态度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7]Hobson P.Empathy and autism.In T.F.D.Farrow & P.W.R.Woodruff(Eds),Empathy in mental illnes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26-141
[18]Lee K.Empathy deficits in schizophrenia.In T.F.D.Farrow & P.W.R.Woodruff(Eds.),Empathy in mental illnes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7-32
[19]Blair R J R.Empathy dysfunction in psychopathic individuals.In T.F.D.Farrow & P.W.R.Woodruff(Eds.),Empathy in mental illnes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16
[20]Davis M H.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pathy:Evidence for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4:113-126
[21]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