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研究
2015-04-10张丽珏
张丽珏
[摘要]地理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灵魂和核心。教师应创新教学观念,在地理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选取恰当的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教育中落到实处。
[关键词]地理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13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地理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灵魂和核心,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教材丰富的内容及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下面笔者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尝试。
一、创新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
教育作为人类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行为,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活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新教育观念是先决条件。
1.树立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主张教学应采取“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的约束下,课堂成为教师的单向“灌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创新个性受到抑制。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要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为使学生成为创新人才创造条件。
2.树立新的人才观
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在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方面的要求,同时也为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很多,很有可能比教师的知识面更广。作为教师,首先要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树立民主教学意识,尊重学生,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让他们在宽松、和谐、民主、愉快的环境中大胆思维,大胆探索。对于一些发散性问题,即使学生给出的答案看似比较“幼稚”,教师也不要轻易否定,否则会严重阻碍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抑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地理思维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策略
对于地理学科教学而言,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学生的主体思维活动。地理学科具有文理综合性和研究对象的广阔性等特点,使得学生经常要运用丰富多样的思维方法,其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策略。
1.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即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作为一种分析性思维,它需要揭示同一事物中现象之间的差异:揭示已知与未知之间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能想象出多种可能,具有较强的思维选择性;发散性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宽阔,善于分解组合、引申推导,灵活采用多种变通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例如,在讲完地球运动和大气运动的内容后,教师可以提问:“若黄赤交角为零,则地球上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可以联想到昼夜长短的变化、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大气环流等很多方面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2.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教师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比如,在课堂上讲解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时,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从结果出发,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例如,在讲授“洋流”时,笔者首先提供“鸭子舰队漂流记”材料:中国“玩具鸭舰队”漂流15年后,陆续出现在美国东海岸、英国海岸等。这让学生对大洋环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组织学生学习大洋环流规律图,并找出流动规律,最后提问:洋流为什么这样流动?通过学生积极讨论(结合风带图、课本、大洲分布图)得出结论。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教会了学生探索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创新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因其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的容量大、密度大、节奏快等优势而被教学广泛采用。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止于此,它在对学生知识获取、空间认知、思维训练等方面也作用明显。例如,在自然地理中,地球运动等空间动态的原理性内容往往是教学难点,限于学生的空间和思维能力,即使教师使用了一些传统教具,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这些三维空间运动和位置关系的模拟变得便利和直观,能形象展示轨道运动与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关联,这无疑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地理学内涵,发展空间认知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2.改革作业形式
传统的作业主要是学生复习巩固知识、教师收集学生反馈信息的手段。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只注意了作业的复习检测功能,忽略了作业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改革作业形式,布置作业时要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作业的答案也不应总是唯一的,应有利于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对于地域文化这部分内容,人教版的教材并没有过多涉及,因此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通过搜集资料,对比江南水乡文化区和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在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候类型与特征、农业生产文化(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业部门、农作物)、饮食文化、民居文化、地方文艺等方面的差异,并绘制这些要素相互影响的知识网络。
3.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学是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与自然交往的日益广泛与深刻,地理学科的实践性日益显现。因此,培养学生地理创新精神必须要注重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使我们的地理教学与自然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今年暑假,笔者所在的学校有师生前往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北极这样的环境,以前只在书本中了解过,现在能亲身感受,同学们发现了很多独特的地方。有的同学看到北极柳,这是一种只有大约2厘米高,匍匐生长的柳树,学生除了对它的生长环境与形态特征进行仔细观察外,还采集了样本,要在大学的研究室对这些样本做进一步分子层面的探究分析。有的同学则对冰川水有了更直观的印象,他发现那里的冰川并不是单纯的白色,一般是有三种颜色:有很多气泡时的白色,纯净的蓝色和沾有泥土等杂物的黑色。他从海里捡起一块冰尝了尝,冰块的表层很咸,但内部是绝对纯净的水,没有味道。他也取了样本,要与常见的河、湖水做一对比。这些实践无疑会促使学生从新的视角去思考,去发现,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总之,地理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地理教学的灵魂和核心,也是一个浩大的长期的工程。我们要着眼于地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面向全体学生,不断地去探索并实施新的方法,积累新的经验,真正地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教育中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