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清明上河图》之社会渊源

2015-04-10刘程茵

关键词:汴梁清明上河图生活

刘程茵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的一幅传世名画,属长卷风俗画,以写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现在河南开封)汴河沿岸及市区的城市面貌及各阶层民众的社会生活情况。图中所描绘的内容之丰富、规模之宏大是我国绘画史上罕见的,如同一部百科全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后人研究北宋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本文试图从这一宏幅巨制所表现的北宋都城生动形象的各色人物、热闹繁华的市场、汴河两岸紧张有序的漕运等入手,结合有关史料,研究这一名画诞生的社会渊源。

一、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是《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基础

成功的艺术品总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以社会生活习俗为题材的风俗画更是如此。在《清明上河图》后边的跋文里金人张著写到:“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从此跋文里,我们看出作者张择端作为宫廷画院的翰林,尤其善画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工于界画但不拘于界画,吸收了各家所长,有精湛的绘画功力和深厚的民间生活的经历。《清明上河图》无疑是作者仔细观察、用心体悟、高度提炼、巧妙构图、精心刻画的结果。

1.美丽繁华的汴梁城是《清明上河图》创作的景象资源。《清明上河图》从郊外田野、汴河两岸,一直描绘到市井、街道。图画展开于城外郊野,小桥流水、田园风光、瓦房茅舍、有静有动、静谧祥和、趣味盎然,田间有劳作的农民,河边有放风筝的孩子,河里有航行的船只和木筏,路上还有一队娶媳妇的队伍。

画面继续向汴梁城方向延伸,逐渐热闹起来,行人越来越多。出现了各种店铺,幌子高悬。美丽的虹桥出现在图的中央,画面达到了高潮。

至今唯一可以让我们看到先进的宋代木构无柱筑桥技术的就是这里的虹桥。宋人孟元老描写东京汴梁社会生活和城市风貌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中这样描写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宛如飞虹”。这种桥梁建筑技术结构合理,造型优美,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佳话。由于没有桥柱,可以使当时最大的船从桥下穿过。画家在这里不惜笔墨营造了非常热闹的气氛,桥上布满摊贩、人马、车辆,热闹非凡。汴河中一艘大船正要通过虹桥,气氛紧张。我们可以据此想象虹桥的建筑规模和其承载力之大、工程技术之高超。画家真实细致地刻画了虹桥,虹桥也成就了《清明上河图》的精彩。

过虹桥繁华的汴梁城展现在眼前。《东京梦华录》中如此描写汴梁的繁华,“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景象是《东京梦华录》的形象佐证。随着画面进入巍峨高大的城楼,汴梁城的繁荣昌盛尽现眼前。各式各样的建筑越来越多,亭台楼阁,极尽豪华;官府牌楼,尽显气派;官宅民居,特色分明;楼宇瓦房,错落有致。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各种车辆你来我往。有出行的官人,有坐轿的贵妇,更有众多的平头百姓。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货物五光十色、种类极多,市招(即广告)醒目,买卖兴旺。规模大的“正店”彩楼欢门精致,高朋满座。街头承遮阳伞的小贩买卖也不错……

看《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市肆、人物、车马、风俗、市尘等市井风情跃然纸上,美轮美奂的汴梁城穿越近千年的时光展现在我们面前。

2.北宋京都丰富的市民生活是《清明上河图》创作的生活基础。《清明上河图》,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既有艺术的真实又有生活的真实。透过画卷可以了解宋代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画面上的人物,高不过寸,小的只有黄豆大小,但都能看清他们在干什么,服饰、动态、面部表情刻画的非常到位。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男女老幼,有步行,有骑驴,有挑担,有推车,有官员,有衙役,赶集者、买卖者、闲逛的,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画家设置了非常生活化的情节,码头上有苦力在搬运粮食,汴河里船工在奋力摇橹,酒楼上富人们在悠闲地饮酒,还有坐在地上的乞丐……

《清明上河图》中出现最多的店铺是大大小小的饭馆酒店。仔细观赏,画卷开始就出现店铺的小酒幌子,随着画面展开酒楼酒馆越来越多,各种酒家酒肆酒楼的招牌幌子,在熙熙攘攘的市场随处可见。酒家多说明当时酿酒业很发达,酿酒业兴盛又粮食多,而喝酒成为生活的常态,则反映了百姓的富足和安适。

可以说,《清明上河图》中,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人生百态面面俱到。画家对社会生活有深刻的理解,以艺术家敏锐的眼光,真实地、典型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二、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是《清明上河图》诞生的物质基础

两宋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农业、手工业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据史料记载,在北宋中期开封有6400多家有较多资本的工商业者,宋人王旦说“京师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足见宋代城市规模之大。北宋王朝举全国之力打造了富足奢华的汴梁城,在北宋由兴至亡的168年中,东京的经济发展一直冠于全国城市之首,并且达到最高峰。

1.漕运的高度发展是北宋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隋唐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其流经开封的通济渠就是后来的汴河,由此开封处于大运河的咽喉之地。历代政治家都认为:“漕运之制,为中国大政”北宋建都开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它为蔡、济民、金水、汴四条河流所环绕,漕运十分便利。可以通过漕运大量运送江南粮食和各种物资至东京。据记载“经汴河年运输粮食物资六百万石”,在漕运强大的运输能力上产生了空前繁华的市场经济。以开封周边的生产能力,是不够汴梁城上百万居民消费的。可以说东京的繁荣不是因为开封的生产力,而是漕运的运输力,宋太祖曾几次提出迁都,每次都因为开封那无可匹敌的漕运优势作罢。

《清明上河图》对漕运的描绘非常精到,汴河码头,人烟稠密,粮船云集,卸粮工作有条不紊。河里大小船只络绎不绝,首尾相接,或纤夫拉,或船夫摇橹、撑篙。满载货物的船只不是逆流而上,就是靠岸停泊卸货。沿岸有酒家、饭馆、客店,一派繁荣。可见漕运对当时的汴梁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2.汴京的陆路交通也相当发达。当时的北宋不仅有大量的北方物资进入都城,还与北方少数民族国家有贸易往来,这些都需要经陆上交通来完成。《东京梦华录》“天晓诸人入市”条所说的,“其卖麦面,每秤作一布袋,谓之一宛;或三、五秤作一宛。用太平车或驴马驮之,从城外守门入城货卖,至天明不绝。”描写当时北方粮食进入汴京的景象,反映了陆路交通的一个侧面。《清明上河图》中满载货物的各种车辆和满载商货的骆驼队,是对汴京陆路交通的表现。

3.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并且促进了管理制度的改变。在唐代时期城市有坊市制度,“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唐长安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商业区,两市的四面都有高大的围墙与周边的坊隔开,把居民区和商业区严格分开。市墙四面设门,由专人掌管钥匙,每天早起鸣钟开市,百姓可以上街活动,日落鼓响闭市,则禁止人们上街。而我们从《清明上河图》看,市墙没有了,居民区和商业区交叉存在,坊市的界限不再存在,城市的工商业活动的空间限制被打破。工商业的经营扩大到全城各个角落、桥头巷口。

而且北宋时期,商业活动已突破城郭限制,城市的草市也日趋普遍。草市是指临近城市发展起来的新的商业区。我们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虹桥一带看,居民稠密,商铺林立,交易繁盛。另外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也被打破,出现了夜市。《东京梦华录》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观《清明上河图》发现里面出现了做广告用的灯箱,如画中孙羊店正门,下设“正店”等广告灯箱3个,其店规模可观,顾客盈门,熙熙攘攘。这种形式的广告目的是使客人在夜间也清晰可见,有效印证了夜市的存在。

4.工商业发达,服务业齐全。东京汴梁是政治和经济中心,工商业十分发达。市场上服务行业齐全,物资百货应有尽有,饮食业、旅店业、医药业、浴堂业、仓储租赁、字画装裱等都极兴盛,人们吃穿用度、休闲娱乐无一不足。我们看到画面里有杨楼、攀楼、八仙楼等食店、酒家,还有刘大夫家、梅大夫家、赵太丞家等药铺,走在大街小巷上的人有官宦,士大夫,也有乡村樵夫,甚至图画中的“南河北市”里有一百个女性,她们经营各种服务业,或为人刺绣,出卖手艺,或为人端酒,出卖劳力,她们不藏头掩面,表现洒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开放性也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工商业的发展在《清明上河图》中的体现。

张光直先生指出:“文明产生的条件是剩余价值的产生”。没有经济的高度发展,就没有汴梁城的繁荣富裕,也就不可能出现《清明上河图》这样描绘城市风貌的绘画作品。

三、文化的世俗化是《清明上河图》的文化基础

人物画在诞生之初以描述宗教题材、帝王贵胄、宫廷侍女为主。从唐末五代起中国中央集权被削弱,权力向地方分裂,经济市场也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经济逐渐发展,出现了一些工商业都市,平民意识和市民地位也有所提高。文化从宗教到世俗,从宫廷贵族到市民风情,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带有风俗意味的绘画作品大约出现在唐末五代,宋代进一步发展为绘画的一个独立的门类,绘画多强调写实性、现实性,并有进一步大众化、世俗化的趋势。两宋时期反映市民阶层的文学艺术不断发展,除风俗画之外,还有宋话本、宋词等等。

在《清明上河图》这样的风俗画出现之前已有不少反映市井生活的画作,如燕文贵的《七夕夜市图》、高元亨《角抵戏场图》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城市生活,说明风俗画在当时已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市民文化在《清明上河图》中得到充分体现,里面的瓦肆,是娱乐场所,瓦肆里的勾栏是剧场,这里有百戏技艺在演出,京城里的闲人在这里看戏休闲。还有街头耍把戏的、耍猴戏的,引来了众多百姓驻足观看。在孙羊店的西边有一个人被许多百姓围观着,他满脸胡渣,比手画脚,说东道西,这就是街头的说书艺人了,我们说的文学形式“宋话本”就是指说书人的底本,它的发展推动了后来明清小说的繁荣。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发展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市民阶层有了自己的文化娱乐需求,促成新的文化方式和文化市场的发展。

风俗画在北宋能够长足发展与宋代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关,也与市民的生活方式作为审美情趣被接受有关,使北宋社会平民和市井生活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清明上河图》则是这一时期风俗画的代表作,画家以大量的笔墨描绘普通市民的生活,使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全貌。

北宋时期能够出现《清明上河图》这样宏大的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有其深厚的社会渊源,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民俗文化有密切关系。《清明上河图》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庞大,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艺术的欣赏、美学的享受,由于它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当时的人民生活,是研究北宋历史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对于我们学习中国历史,研究中国文化,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1]清明上河图(张著跋文)[Z].

[2](南宋)孟元老,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清明上河图[Z].吴宽跋文 .

[4](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5[Z].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己已.

[5]康有为政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宋)张方平.论汴河利害事[A].乐全集:卷27[Z].

[7]中国古代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猜你喜欢

汴梁清明上河图生活
张择端:汴梁的天际线
谈《盛世·汴梁》的“学科融合”法教学
汴梁姑娘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生活感悟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无厘头生活
诗词楹联中的汴梁龙亭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