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盛世·汴梁》的“学科融合”法教学
2019-09-10戎颖
戎颖
摘 要:《盛世·汴梁》属初中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可综合历史、语文知识,借助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进行“学科融合”式教学。不同学科间交叉和融合的“学科融合”方法是当今世界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综合·探索课的“综合性”的要求,其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需要详加探讨。
关键词:盛世·汴梁;综合·探索;学科融合
“综合·探索”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科的重要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打造跨界的艺术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学科融合”是指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当今世界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盛世·汴梁》是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经典课程,可综合历史、语文知识,借助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开展教学,可谓各学科并学并用,交叉融合的案例。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探究、创意临摹这幅作品,可以形象地了解北宋时期的城市面貌,当时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以及商业、交通、建筑城防文化、服饰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还可以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片段一:借助语文课文描述,结合导学案图例,加深理解。(美术+语文)
由于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梦回繁华》刚好就是对清明上河图画面丰富内容的具体描述讲解。我在课前设计了导学案发给学生,导学案中配有《清明上河图》三段内容图片。我引导学生将语文课本中文字内容与学案中图片相结合来看,让学生在已经有了一定文字了解的基础之上再来读图,帮助他们对画面的感知理解,加强对画面内容的深入认识,提高读图能力。对于课堂效果而言,当然事半功倍!
片段二:动画视频形式导入创设情境性(美术+音乐)
本课开头,我借助根据《清明上河图》中场景还原的高清动画视频暖场,为同学们营造真切地情境感,将学生带入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主动地进入教学情景,激发其智慧潜能。当然,“感染者先受感染”,教师首先必须为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感染,然后才能充满激情地用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再现情境,感染学生。在这个环节中,音乐,动画起到了很好的渲染效果。
片段三:利用课本剧带入,深刻有趣(美术+戏剧)
在对《清明上河图》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张择端的介绍中,我为同学们编写了课本剧,由班级同学们的积极主动参与,精彩演绎,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课本剧的形式,不仅帮助我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并且我将本课的风俗画、界画等晦涩难懂的重要知识点贯穿其中,以诙谐幽默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记忆。同时这也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为学生施展才能搭建平台,使学生多元智能得到良好培养。符合新课标中对于学生美术综合探究领域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张学生自己学习,在探究中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美术的能力的要求。
片段四:历史老师合作探究:店铺大揭秘(美术+历史)
由于初中历史课中对于宋朝的经济商业贸易情况也有一定的涉及,所以我把《清明上河图》中的店铺贸易情况作为一个探究点让同学们去挖掘,并且邀请历史老师走进课堂来为同学们对宋朝的经济贸易情况进行详细讲解,带领同学们一起合作探究,进行店铺大揭秘。
美术与历史关系密切,中学学科中有很多学科相关联的知识点。教学中将两种学科互相渗透,能够相得益彰。美术+历史,常常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美术作品象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时代的气息和社会的特征,从中揭示出不同年代、地區、民族的审美追求和生活状况。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认识美术,对美术的价值能够有一个新的认识。《清明上河图》除了是美术史上不朽的作品,它更是一幅富有历史价值的风俗画长卷,是研究宋代社会风貌的重要参考资料。
这样,《盛世·汴梁》一课的教学在流光溢彩的铺陈中,引领学生去探索文化现象,将美术以另一种角度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又能直观感受其中的历史与人文,在思索与探究中,将直观形象升华为逻辑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需要注意的是,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是为综合而综合,不能削弱学科特点。相反,学科综合应有助于强化美术学科的素质教育功能,使学科的融合价值得以真正体现。
知识体系如一棵大树,盘根错节,却又互相交融。一根细线,承载力是有限的,把几根线拧成一股绳,力量就强大起来。
参考文献
[1]张玉维,《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整合》。
[2]杨晓君,《从“以史人画”到“以画论史”浅谈中学美术学科与历史学科的融合性价值》。
[3]刘秀霞,《学科融合,将春天带入课堂》。
[4]《学科融合背景下中小学美术课程综合探究课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