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及培养模式研究
——来自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的研究启示
2015-04-10张玉刚林伟英
张玉刚, 林伟英, 方 慧, 杨 柳
(广东工业大学 1.管理学院,2.招生办公室,3.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及培养模式研究
——来自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的研究启示
张玉刚1, 林伟英1, 方 慧2, 杨 柳3
(广东工业大学 1.管理学院,2.招生办公室,3.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通过对广州大学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情况调查,并结合广东工业大学连续五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其就业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其就业存在趋向功利、考研率和自主创业率低、就业率不高等不足,从教学、实践、毕业生自身认识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阐释了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提升教育特色、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考评制度、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促进该专业本科生就业和人才培养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工商管理; 就业; 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能力培养和就业形势,成为当前人们热议的话题。据麦可思研究院(教育质量评估第三方研究机构,以下简称麦可思)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①,工商管理专业自2009年已连续4年被列入就业预警(黄牌)本科专业,说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需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和负责就业工作的人员高度重视。
本文对笔者所在学校(广东工业大学)近五年的就业数据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并与从广州大学城其他四所高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困境剖析和促进就业的对策来研究该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形势与对策,以其促进该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和就业,并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
广州大学城被誉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并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其中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5所高校均开设有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本次调查对象为上述五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2014届本科毕业生(2014年6月底调查),调查方式以问卷为主,电话访谈、实地调研和座谈为辅,共回收有效问卷218份,由于广东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校本科生规模相对较大(有6个行政班、其他高校为2~4个行政班)且调查比较便利,因此,在调查比例上,相比其他高校要大(如表1)。
表1 所调查学生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广东工业大学和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以及麦可思的就业调查报告,发现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就业观念、就业质量、就业选择等方面存在如下趋势。
(一)就业趋向功利
毕业生就业的功利性主要体现在工作薪酬、工作岗位、工作地域3个方面;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远高于中西部。通过调查发现,广州大学城5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中,有94.44%的选择在广东地区就业。另外,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2009~2013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发现,绝大部分毕业生也是选择留在广东地区(96.14%)就业。②
(二)就业去向多为民营企业
毕业生就业的单位类型以民营企业为主。通过调查,广州大学城5所高校2014届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中,有58.33%的就业去向为民营企业,其中广东工业大学为59.56%。通过对广工2009~2013届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有超过一半(56.83%)的人选择在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民营企业就业,比例也与广州大学城5所高校2014年调查数据接近(如图1)。由于多数民营企业发展较晚,对于人才使用和规划尚待完善,从事岗位主要为初级管理人员,因此,对于毕业生来说,进入民营企业工作,未来发展的空间相对较小。
图1 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大学城5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民营企业就业比例数据对比
(三)国内外读研比例较低
麦可思调查显示,2013届全国本科毕业生国内外读研比例为12.2%,虽然连续三届呈上升趋势,但比例仍偏低,且读研比例最低的是管理学,仅为6.1%。通过对就业数据分析发现,广东工业大学2009~2013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国内外读研比例平均只有2.33%。不过广东工业大学2014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选择国内外读研的百分比为14.81%,比以往有大幅度提高,但仍低于广州大学城5所高校的平均百分比21.35%(见图2)。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大学城5所高校2014届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国内外读研比例最高的为华南理工大学,达32.56%,广工位列第四,仅高于最低的广州大学。
图2 广州大学城5所高校2014届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国内外读研比例数据对比
(四)大学生自主创业率较低
近年来,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采取了贷款贴息、税收减免、创业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但是成效并不明显。麦可思的调查显示,2013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2.3%,低于同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3.3%),而且,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三年后超过一半的人退出创业。通过对就业数据分析发现,广东工业大学2009~2013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共有26人,比例仅为0.3%。但是在2014年的调查发现,广州大学城5所高校2014届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中有近4%选择了自主创业,其中华南理工大学最高(9.4%),广工其次(3.7%),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则没有。可以预测,2014年毕业生总体自主创业率比往年将有明显提高。
(五)存在失业现象
麦可思的调查显示,2013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中,有7.9%的人处于失业状态。笔者的调查中也发现,广州大学城5所高校的2014届工商管理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有近4%仍处于待业状态,通过对广工2009~2013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截至当年12月31日)统计,有6%的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仍处于待业状态。
二、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趋势产生的原因
通过对广工与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状况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广工和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实践、毕业生自身等主客观角度分析上述趋势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和体系不完善,毕业生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失衡现象
教学内容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缺乏实用性。大多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仍然停留在理论灌输和简单的案例讨论阶段。[1]
由于本专科院校设置的专业重复较多,供大于求,在激烈的竞争中, 高学历学生低就, 造成了低学历的学生就业压力加大或者无法就业。这种不平衡使总体的岗位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再者,一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较宽泛且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学生一技之长的培养。另外,很多专业的设置华而不实,为通过审批注重形式上的包装,未经过充分论证,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无法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也就很难保证。
(二)本科论文写作对于提高就业的作用不明显
毕业论文不仅是学生重要的学业衡量内容,而且是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毕业论文写作正是一个学生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利于锻炼思维,符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尤其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来说,毕业论文写作是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普遍面临着“两亏”的局面:一方面质量水平严重下滑;另一方面阻碍而不是在促进着毕业生就业。[2]如在调查“着手准备或撰写论文的时间”问题时,所调查的218名应届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均是在大四才开始考虑毕业论文事项,且有超过五分之四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毕业论文与就业的相关度不高。
(三)配套的实习基地建设存在诸多不足
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必须配套跟上,这样才能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保障。但是,现有实习基地指导学生的能力不足,实习基地建设经费不足,企业缺乏建设实习基地的动力,学校缺少建设学生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等。[3]如在调查“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基地”问题时,有超过90%的同学认为所在学校建立的与专业相关的基地很少。因此,实习基地的建设还任重道远。
(四)毕业生创业意识不足,创业能力培养不够
我国高校学生毕业工作主要以就业为主,创业理念只在极少数学生中树立,且高校的有关创业知识和能力提升的课程和讲座并未普及,如在所调查的广州大学城5所高校218名2014年应届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同学参加过学校有关的创业指导讲座。这种现象既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也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五)毕业生自身认识存在误区和缺少职业规划
调查发现,想继续深造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比例逐级降低。三年级后学生分流明显,确定考研的同学会坚持到最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就业压力增大,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学历的重要性,所以坚持不懈。第二,很多学生认为自己高考发挥欠佳,入学时就订下目标,希望考上研究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不努力、成绩不如意等又使部分学生继续深造的意愿越来越淡。因此,采取一定措施,有效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摆在学院和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部分毕业生眼高手低,好高鹜远,不愿意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适应逆境及挫折的能力,缺少实践经验和团队意识,对自身缺乏客观、系统的分析和科学规划,心态浮躁,频繁跳槽。[4]如在调查“从参加面试或实习的经验看,您认为自身存在最大的不足”问题时,有60.55%的同学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有41.28%的同学认为“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调查“在大学期间有无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只有23.39%的同学回答“有”。另外,人文精神缺失和职业道德水平低下也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
三、国外高校先进经验的借鉴
国外高校在促进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和创业方面有很多有益的做法,值得思考和借鉴。
(一)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一方面,案例教学已成为欧美大学商学院的主要教学方式。如在美国哈佛商学院,所有的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学校对某一公司进行全面调查,将企业情况写成个案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其观点最后形成经营方面的文件,反馈给公司,有建树的建议还会被高价出售。学生两年中要学习和探讨400~600个案例, 案例教学已成为哈佛大学教学的突出特色和鲜明品牌。[5-7]在英国,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践多采用自主联系形式,突出团队特征。同样在德国,在校园里引入虚拟企业组织,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场所,进行模拟技能训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岗位职责意识、团队精神和互助意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管理模式,从而缩短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熟悉期”及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业的“适应期”。[7]另一方面,美国高校注重对工商管理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推广“体验式”教学。如罗伯斯大学商学院,不但在实践教学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小企业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且每一名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有导师在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提供专门指导,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体系和未来职业生涯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目标,充分发挥导师在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与培养中重要的引路人作用。[8-9]
(二)注重创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美国高校具有较完善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如创业教育中心、创业家学会、智囊团等。另外,美国一些大学通过开设创业领导、创业战略制定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业领导能力以及谈判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10]
(三)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
西方国家对学生的评价相对更全面,既注重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发展,也注重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一种多环节全过程的评价模式。如在加拿大肯高迪亚大学,学生成绩评定分数平均分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管理会计学课程为例,其评分体系包括案例分析、期中考试、课堂演讲、期末考试等。在该校部分课程中,如果学生在平时已经挣够了“优秀”的成绩,甚至可以不必参加期末考试。[11]
四、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水平的对策
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水平的总体思路是,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自身学校特点,提升自身教育特色,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考评制度等,保障工商管理类人才高水平高质量培养的新模式。
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明确为工商企业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实现由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转变。
第一,在教学和培养的方式方法上,要取长补短,尤其体现自身学科特点和教育特色。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实施双语教学,华南理工大学在大三按照不同方向培养,广东工业大学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优势等。另外,要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互动”为特征的教学模式。
第二,注重教学内容的设置与调整。一方面,要着重加强通识教育,从管理心理学、管理沟通、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变革管理、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设置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修养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使其成为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等兼备多种才能的人。[1]另一方面,应将我国灿烂文化精华融入到现代的企业管理教学中去,将《孙子兵法》或《三国演义》加入到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或市场营销等课程内容里,将《论语》等国学精华向学生介绍并一起研究解读,形成独具一格的企业管理哲学,并结合案例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还可以为中国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第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以实验室为主课堂,设计开发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实验室。如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课程,运用企业运营软件(如“创业之星”),采取分组电子运营对抗的形式,让学生在虚拟企业环境下进行创业和经营的训练,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非常高,教学效果也很好。如条件允许,应将实践环节纳入学生的考核范围之类,使实践的效果直接与学生的成绩和综合考评挂钩,从而激励他们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和投入。
第四,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广东高校,应抓住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升级的有利时机,与企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双赢的实习就业基地模式。[3]深入到工商管理第一线,接触企业经营管理的实务,定期或不定期将学生派往企业的生产、财务、营销等部门实习,充分利用校内外企业的资源,使企业成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载体。[12]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要与合作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增进了解,注意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实习工作中反馈的信息,并以此为依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就业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紧密地衔接。把一些适用面窄、专业性强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由企业承担部分培养费用,是一种可行选择;学校在学生于企业的实习期间,安排指导教师全程跟踪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让学生置于一种真实社会环境中,促进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实习结束经双向选择,优秀毕业生可留企业工作,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13]
第五,不断完善考试与评价制度。在调查中,有超过90%的同学认为,当前考试评价制度不尽合理。可以在三个方面完善考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的顺利毕业和成功就业。一是,在考试方式方面,提高学生的平时成绩比例,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注重平时学习的积累, 而不是为考试而考试;二是,在考评制度方面, 使评价方式多样化, 采用实验、设计、调研或撰写创业计划书等方式,力求使考核变得更为客观、合理和科学, 从而营造和谐的创业型人才成长环境;三是,可以学习西方高校的经验,允许平时成绩足够优秀的学生免予参加期末考试,以进一步鼓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并勇于发表个人观点。[11]
第六,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及其与就业的关联度,使毕业论文的撰写成为成功就业的助推器。一方面,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提前,为毕业生进行知识创新、提高就业能力创造更加宽裕的环境;二是,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开题可以提前至大学三年级完成。这既有利于学生把握自己的兴趣取向,也给毕业论文的写作留出了更多实践考察和深入研究的时间。
(二)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验教学和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热情
第一,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是进行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14]如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每年一届的学生学术科技节,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九届,学生积极参与期间的“营销策划大赛”“企业运营电子对抗赛”、电子商务“三创”赛等活动。另外,在参加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和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全国性的大赛时, 学校应积极指导学生的竞赛活动,提供各方面的资源,让学生在竞赛中不断摸索和学习, 提高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如条件允许,争取成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项目,并建立创业就业孵化实践基地。如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成立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创业计划或在创业比赛中获得优胜的团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并为其提供细节辅导,使其在资金、项目、场所等条件得到一定保障;如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先后成立了创业学院,并开设了相关的创业专业和课程。
第三,在未来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政策更加完善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开展工商管理类创业教育的有关工作。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主的学科结构和专业布局以及学生所拥有的广泛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 更有利于创业意识的增强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第四,推行课外素质学分制。在校学习期间,除完成课内规定学分外,学生参与的学科竞赛、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研活动等各项素质教育活动量化为一定的课外学分。
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强调,各高校要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制定专门计划,并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15]这无疑对高校本科生的创业教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成功率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心理疏导
如何正确认识就业,培养、激发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以及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社会环境,已经成为政府和高校等部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国发办[2011]16号文件要求“要建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和就业观念”。[16]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一要侧重于指导学生适应和规划大学生活,通过职业定向测评认识和反思自我,树立职业生涯概念;大二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注重基本能力、素养的培养,塑造和完善自己;大三要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状况,明确未来的职业选择以及生涯发展,进行职业定向指导,增强就业的主动性;大四要传授就业技巧,调整就业心理,引导学生做好就业准备。同时要利用就业指导课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择业、就业、创业等观念的培训。
(四)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在毕业生就业和创业中的作用
校友观念、母校意识,早已有之,而把高等学校的广大毕业生作为“资源”提出却是近几年的事。由于部分校友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不仅可以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还可以成为学生的校外就业导师,通过对校友资源的挖掘和联系,搭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平台。调查中,有近一半同学认为校友资源对自身就业有一定的促进,特别是选择读研深造的同学认为校友资源对自己的帮助很明显。
①麦可思研究所的数据来源于http://www.nx.people.com.cn。
②本文五所高校的数据都为笔者的调查所得。
[1]熊远光. 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10(12):149—151.
[2]冯晓明,赵伟. 改进毕业论文管理,提高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J]. 中国市场, 2007(12):156—157.
[3]王李.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问题研究[J]. 会计之友, 2011(9):24—25.
[4]田园. 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及其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以哈工大(威海)管理学院为例[J]. 中外企业家, 2010(6):69—72.
[5]何龙斌.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比较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4):33—34.
[6]吴峰,何建雄.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新探[J].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 2007(7):53—55.
[7]宋晓倩.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科技信息, 2009(26):413,415.
[8]冷志明. 高校工商管理学科本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讨[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8(11):56—57.
[9]翟璇. 中美高校工商管理教育比较[J]. 教育与职业, 2014(1):104—105.
[10]汪良军. 浅析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启示[J]. 浙江统计, 2007(6):19—20.
[11]刘立燕, 雷芳妮. 工商管理类本科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基于中外合作交流项目的实践[J]. 财会通讯, 2011(1):56—57.
[12]朱姝. 社会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认知研究——基于上海市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调查[J]. 人民论坛, 2010(9):184—185.
[13]戴前虎. 高职院校学生成才就业新模式刍议——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J]. 职教论坛, 2010(23):77—78,81.
[14]潘文庆.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讨[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137—139.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EB/OL].[2012-08-0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72/201208/xxgk_140455.html.
[16]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办[2011]16号)[EB/OL].[2011-05-31].http://wenku.baidu.com/view/oa5d1161caoedd3383c4d3da.html.
(文字编辑:邹红 责任校对:贾俊兰)
2014- 08- 21
张玉刚(1982—),男,汉族,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
张玉刚,林伟英,方慧,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及培养模式研究——来自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的研究启示[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5(3):75—81.
G64
A
1671- 623X(2015)03- 0075- 07
■ 基金课题:2014年广东工业大学创业就业课题“校企资源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的应用状况与研究——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