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珠三角: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多样创新

2015-04-10谭建光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年3期
关键词:制度化社工志愿

谭建光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广东 广州,510507)



中国珠三角: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多样创新

谭建光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广东 广州,510507)

珠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和志愿服务发源地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索和创新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多样路径,形成顶层设计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深圳)、项目创新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广州)、社团合作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佛山)、专业支持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中山)、文明培育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惠州)等五种模式。这些经验值得研究和推广,中国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进程,要在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形势下,适应各地特色与需求,建设“一体多元”的制度体系,为加快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促进民生改善做出贡献。

志愿服务;制度化;项目;合作;体系

在中国加快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进程中,志愿服务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公民参与社会、参与民主的有效形式,也是公民践行核心价值观、弘扬文明道德的有效途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志愿服务的发展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给志愿者回信,鼓励奉献爱心、服务群众,共建共享幸福中国。中央文明委颁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提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对于推动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各省市纷纷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贯彻和落实各项激励志愿服务、推进持续发展的制度。但是,收集和分析各地区的志愿服务政策措施制度,大多数存在“单一制度化”的问题,即简单按照中央的要求,在招募注册、培训管理、记录制度、激励机制、法律保障等方面进行阐述,大同小异,缺乏创新。专家组深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详细考察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的进程,发现逐渐呈现“多样创新”的特点,即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前提下,各市县发挥本地特色、关注特殊重点,专门推进制度化的某一领域,取得成功经验之后,带动其他领域的创新发展。

一、深圳:顶层设计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深圳市是当代中国志愿服务发祥地之一,在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资经济的同时,也掀起“爱心奉献、助人自助”的热潮。2011年12月,深圳市颁布《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意见(2011年12月29日)》,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实际,先行先试、锐意创新,想干、敢干、快干、会干,进一步扩大社会参与、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完善工作机制、营造志愿文化氛围、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志愿者之城’。”[2]市委市政府牵头建立“志愿者之城”建设领导小组,社会组织、公益机构参与“志愿者之城”建设的实施细则,并且制定了“志愿者之城”建设具体目标(见表1),作为督导和评估这项工作的科学依据。

表1 深圳市“志愿者之城”建设具体目标预期值(部分)

资料来源:深圳市“志愿者之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014年)

调查发现,深圳市的最大特色就是抓住“顶层设计”,即适应中国国情,在具有广泛群众参与热情的基础上,由市委市政府发起和推动“志愿者之城建设”。

(一)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志愿者之城”建设战略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志愿服务是委托文明委、团委、民政等部门实施,深圳市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由市委市政府直接督导实施,召开常委会、全委会审议“志愿者之城”建设战略,安排党政领导及其分管部门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市委书记、市长定期听取“志愿者之城”建设工作汇报,前往社区志愿组织、企业志愿组织了解服务状况和群众反映。这样,全市掀起了重视和发展志愿服务的热潮。

(二)市、区、街道、社区构建志愿服务体系

为了让“志愿者之城”建设落到实处,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区、街道制定本地区富有特色、灵活创新的志愿工作制度,为社区志愿组织的发展提供主导和帮助。区、街道的党政工作会议,定期了解和检查志愿服务的发展,督促服务深入社区、深入群众,形成全社会关注、全社会参与的格局。

(三)志愿服务发展指标的建立与实施

深圳市参考和借鉴欧美国家、亚太地区志愿服务科学发展的经验,逐渐建立志愿服务指标体系,既有对志愿组织数量、场地面积的“硬件指标”,也有对志愿服务活动质量、受惠群众反映情况等“软件指标”。这样,志愿者对发展目标“看得见摸得着”,心中有数,参与感强。

(四)志愿服务的国际化与社会化

深圳作为志愿服务发展的示范城市,探索国际化和社会化的道路,在“志愿者之城”建设目标初步实现的基础上,积极接洽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国际志愿者协会等资源,引入国际先进理念构建志愿服务新机制,促进公平、创造、激情、成长,让志愿者在服务社会人群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同时,深圳通过国际合作,积极传播中国核心价值观,让友善、诚信、敬业、爱国作为“中国元素”由志愿者传播出去,融合在世界文化之中,发挥魅力和光芒。

深圳市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做法富有启迪意义。目前,中国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间社会创新比较活跃,社会组织涌现、社会项目凸显、社会力量壮大。但是,在仍然由党政支配社会发展主要资源的国情条件下,如果缺乏顶层设计、缺乏上层推动,这些创新就会受到制约和阻碍。深圳“志愿者之城”的顶层设计,其实是社会改革“先行先试”、治理创新“率先试水”、公民参与“大胆尝试”的组成部分。通过为志愿服务的“全社会支持”“全民参与”进行政策设计、制度安排,激励每一个市民、外来人员在志愿活动中体验公民权利责任,体验友爱奉献,共享和谐美好。这样,逐渐建设现代化国际性的典范城市。

二、广州:项目创新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广州是一座充满创新活力、充满灵活魅力的城市,北京奥运会与广州亚运会的志愿服务各有特色、各放异彩,让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重新认识广州志愿者、重新评价广州志愿者。笔者曾经说过,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是“一轮红日”,那么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就是“满天星光”。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带来“美轮美奂”的“微笑北京”;而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创造了“志愿彩”“志愿礼”“志愿歌”“志愿时”“志愿驿站”“志愿学院”等琳琅满目的精彩品牌。因此,在亚运会之后,广州志愿服务继续发挥项目创新、文化创新的特色,创办了“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并且逐渐壮大成为“中国志愿服务交流会”,做成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展示、大竞赛的场所。“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次有益的尝试,是借鉴市场机理实施平台战略,破解青少年服务的组织、项目、资源等要素难题,引领各级团组织、各类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一次探索。[3]其实,根据专家组的调查了解,广州市是按照“项目——组织——体系”的思路,推进志愿服务机制创新,构建适合当代生活与地方特色的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在亚运会期间,专家组调查人们对于不同类型的志愿组织评价,发现获得好评的是“民间志愿组织”“国际志愿机构”;“官方”背景的志愿组织获得评价不高(见表2)。深入了解原因,发现“行政化”“形式化”“短期性”“不持久”是群众对“官方”背景的志愿组织较为集中的批评。

表2 您认为哪一类志愿组织开展的服务效果最好?(限选三项:N=1261)

资料来源: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2010年对广州志愿者问卷调查的内部数据。

广州市党政部门和志愿组织,针对广大群众不满意“行政化”“形式化”服务,喜爱具有项目创新、服务实效的活动的需求,在2011年启动“志愿服务交流会”,目的是鼓励各类公益机构、志愿组织设计新颖活泼的服务项目,通过网络展示、现场展示,获得专家好评、大众好评,从而得到工商企业、公益基金的资助。最初,较多是共青团系统的青年志愿团队参与“志愿服务交流会”,后来越来越多的社工机构、公益机构、民间志愿组织参与,影响逐渐增大。2014年,经过申报和争取,成为中央文明办指导,共青团中央、国家民政部、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共广州市委主办的全国性活动。505个全国金奖、银奖项目和300多个广州获奖项目参与展示,既获得全国工商企业、公益基金的资助,也通过网络、媒体向社会大众宣传志愿服务项目的特色魅力。[4]

广州市党政部门、志愿组织发现,在推动项目创新的同时,还要培育组织能力、培养公益人才,因此在2013年“志愿服务交流会”启动“三师计划”,招募社会各行各业的热心人士、专业人才做“公益之友”,“一对一”帮助志愿组织的领袖、骨干提升组织协调能力、策划实施能力、督导评估能力,全程跟踪培育社会组织。组委会从企业管理层、教授学者、社工专家等群体选拔出来的207名优秀人士组成69个“三师团队”专门对接参展项目的计划。每个团队由3个导师组成,各含1名管理架构师、项目策划师、资源拓展师,指导同一服务领域的3~5个项目,对申报项目进行长期跟踪。“三师团队”的出现,对很多社会组织犹如“及时雨”。“三师团队”确保了项目的可持续性,保证项目长期有人指导;同时也可以提高公民的参与性,发掘隐性的公益力量,为广州培育公民领袖人才。[5]

随着广州志愿服务交流会从项目申报到组织培育,再到构建志愿组织、社会机构、党政部门合作发展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从市级层面到区、街、社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创新志愿服务项目,覆盖更多受惠群众的格局。在“广州志愿服务交流会及项目竞赛”的带动下,各区启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汇聚政府资金、社会资金支持志愿组织开展服务活动,构建覆盖更多城乡人群的服务网络。目前,广州构建了以“志愿者之家”(广州志愿服务联合会秘书处)为“项目、组织、体系”延伸发展的枢纽;以“广州青年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广州青年文化宫)为志愿服务项目策划、提升的加油站;以“广州志愿者学院”(广州市团校)为志愿组织能力建设的基地。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中央文明委原副主任、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刘淇同志,中央文明办主任徐令义同志,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同志,共青团中央书记汪鸿雁同志等在考察“广州志愿服务交流会及项目竞赛”的时候,对于以项目创新带动组织培育、体系建设的做法非常欣赏,希望宣传推广。这样,志愿项目的创新带动志愿组织发展,志愿者素质提升带动服务水平提高,促进建成全社会参与、全社会支持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格局。

调查发现,广州市志愿服务“项目——组织——体系”的制度化建设路径,恰恰适应中国社会建设战略的转型,探索出富有参考和借鉴价值的经验。过去,中国习惯“大一统”“大而全”“由上至下”的发展思路,即使志愿服务这种社会性非常强的活动,也总是“上面布置口号和行动,层层响应、层层落实”,最后流于形式,不能持久。广州市转变思路,鼓励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根据城乡群众的需求设计项目、展示项目、实施项目、推广项目,在项目聚集志愿者的基础上,逐渐建立稳定、持续的志愿团队,通过登记注册实现规范管理。党和政府则在支持和协调志愿组织发展中,建立起“社会协同”的志愿服务体系。这样,公民自由、自发、自主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创新,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志愿服务体系的发展完善,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基础。

三、佛山:社团合作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具有自发创新活力的城市,其顺德区、南海区是中国市场经济、私营企业最为发达的地区。这样,面临社会建设与社会改革机遇,该地区的志愿服务发展也另辟蹊径,特色创新,富有影响力。其中,最值得重视的经验就是“双引双育”,即引进港澳及内地的专业社工机构、引进港澳及内地的活跃志愿组织,同时培育本地的社工机构、志愿组织,构建治理的新型力量。这与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有共同性。“世界正在兴起‘全球结社革命’,在全球各个角落,有组织的私人志愿活动风起云涌。这是诸多因素作用的产物:新的通讯技术、大众对更多机会的大量需求、对市场和政府处理社会经济问题不力的不满、外部援助的出现等。这一结社革命新的关注点和新的精力放到了那些占据介于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社会空间的各种组织上。”[6]因为佛山市南海区有很多人在外国、港澳地区,加上市场经济交流、对外开放合作,就比较了解外国及港澳地区的社会服务、志愿服务。不仅党政干部比较乐意借鉴外国经验,志愿者和普通群众也乐意参考(见表3)。

表3 您认为在境外交流中,哪些国家或地区的义工经验对南海最有参考价值(限选三项:N=1214)

资料来源: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中心2009年对南海区志愿者(义工)问卷调查的内部数据。

据南海区志愿者反映,他们学习和参考经验最多的地区,首选是中国香港,其次是新加坡。一方面,通过在新加坡的华侨、香港的同胞介绍,每年都有志愿者回到南海交流合作、开展服务,对于区、镇志愿者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南海区特别是桂城街道率先组织党员志愿者、公职人员志愿者前往新加坡、香港特区等地学习,不仅仅是访问学习,而且采取“跟单学习”的方式,既不论是镇街领导还是村居干部,都跟一个新加坡或香港特区的社工机构或志愿组织,实际服务一个星期,体验和学习具体技能技巧。在这种交流学习的基础上,桂城启动“关爱桂城”行动,南海启动“家·南海”行动,鼓励社团组织发展,鼓励社会服务繁荣。

南海“关爱桂城创益中心”坐落在南海区桂城街道翠颐社区内,建筑面积达4 000平方米,是由区政府公建物业支持,“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主导,携手社区、社工机构、公益社团、企业等共同管理运营,为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进行服务项目“设计+落地”的前沿阵地。中心以关爱文化为核心,以社会组织培育为重点,以社会问题解决为目的,在佛山实现公益孵化、公益体验、公益推广的全方位渗透。①

目前,佛山市特别是南海区、顺德区的社会组织活跃,社工人才聚集,仅仅是桂城街道(原桂城镇)就拥有通过社工师、助理社工师考证的400多人,从事专业社会工作的200多人,并率先成立镇级社会工作协会。[7]这些社工任职于专业社工机构、公益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服务中心等,发挥专业协调作用,将社会组织的力量、公民参与的力量与党政加快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工作有机结合,实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建共享和谐幸福社会。

国际比较发现,欧美及亚太等国家、地区的现代化社会发展,就是政府治理与企业经营、社团服务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伙伴关系。“志愿组织比政府更能提供个人化的服务,可以在更小范围内运作,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而不是政府机构的结构来调整服务,可以允许服务提供者之间一定程度的竞争。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志愿部门代替政府,还是政府代替志愿部门,都没有二者之间的合作有意义。”[8]外国特别是欧美国家、亚太地区,政府与社会组织、志愿机构之间形成合作互动、互相尊重的关系。目前,中国的国情仍然是政府主导、企业壮大、社团辅助。佛山市地方政府主动与社会组织合作,尊重志愿组织的特性,提供自主服务、自主发展的空间,同时积极引导志愿组织理解、认同党政决策,特别是加快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决策,协同做好改善民生、改善社区的服务。这样,就探索出中国国情条件下政社合作、政社互动的有效途径。

四、中山:专业支持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中山市推动“全民行动”“全民参与”“全民公益”,吸引和鼓励城乡群众、外来人口共同参与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探索“社工+志愿者”合作服务的模式。“如今,一方面是党和政府鼓励‘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工与志愿者的积极合作;另一方面,大量社会团体、社区机构的服务项目将社工与志愿者连接起来,探索了丰富多样的合作途径。”[9]在镇区、社区(农村)自发探索的基础上,委托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调查研究,提供决策参考报告,起草合作机制文件,由民政局、团市委提交,市社工委、文明委协调,市委办市府办在2013年颁发一号文件推进合作工作。

中山市全面推动“社工+志愿者”联动工作,具体包括五项内容。(1)建立联动制度。建立由市社工委牵头,多部门、多机构协同的合作制度。(2)培育联动组织。鼓励资深社工与志愿者骨干成立“社工+志愿者”合作促进组织,推动建立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促进中心。(3)创新联动项目。适应中山市社会建设的需要,开发“社工+志愿者”合作服务的项目,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4)强化联动激励。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并获得专业社工资格,向专业社工转型。鼓励社工为志愿者提供培训、督导服务,作为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5)充实联动资源。建立政府扶持、社会支持的“社工+志愿者”联动资源系统,建立健全以市镇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各界捐赠投入为辅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10]

中山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逐渐形成推动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新格局,即社工委推动“全民行动”和“全民公益”,为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提供资源支持;文明委推动“志愿名城”建设,并统筹各部门、各机构、各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建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民政局大力发展专业社会工作队伍,并建设“博爱志愿者”队伍,具体探索实践合作项目;团委承担建设“粤港澳社工义工合作试验区”试点,并大力推动青年志愿者的创新发展,为全市的繁荣提供经验。目前,中山市以“博爱100”公益创投为契机,不断深化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服务。“博爱100”公益创投活动就是每年从镇区、社区、农村、学校、企业发动申报服务项目,其中要求30%以上是具有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服务的项目。采取“政府资助一点、企业赞助一点、群众捐助一点”的“1+1+1”形式,让志愿服务深入基层、惠及大众。中山市2013年启动“博爱100”项目,全市申报400多项,评选出100项给予资助。市级政府投入190万元,拉动镇区配套资金300多万元,吸引社会与企业赞助资金400多万元,合计近千万元支持社工与志愿者,针对群众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服务。2014年市级政府投入增加到360多万元,镇区配套和社会赞助进一步增多,分成“市直板块+镇区板块”,吸引600多项目申报,不仅评选出100个项目给予资助,而且重点评选20个“公益最强音”项目,面向全市人民群众,进行网络展示、电视大赛,广泛传播了公益文化和志愿精神。[11]中山市率先探索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服务的形式,设立“博爱100”公益创投项目,吸引社工专业协调、志愿者爱心参与,为城乡构建志愿服务网络提供支持和帮助,取得可喜成效。

目前,中国志愿服务发展面临“社会化”与“专业化”的选择困难,很多人陷入片面、单一思维,以为社会化就排斥专业化,专业化就排斥社会化。其实,从欧美国家志愿服务发展的历程看,社会化与专业化这两者是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从志愿服务的基本特性说,就是公民参与社会、回馈社会的基本权利,所以,任何国家与地区都应该提供公民力所能及、随手可为的志愿服务机会。“人人参与志愿服务、人人享受志愿服务”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形态。同时,为了根据城乡居民的需求,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效果,切实帮助有需要的人群,就应该发展专业化志愿者队伍,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因此,很多国家是发展多种类型的志愿服务组织,有些组织是提供普遍化、平常化,公众随时随地参与的服务活动;有些组织是要求具有专业资格、专业能力的,如法律资格、医生资格、教师资格、心理咨询资格等。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为公益机构、志愿组织的专业协调管理人员,就有利于提升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群的效能。中山市率先推进“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并且从“促进中心”联动组织到“博爱100”联动项目、“社志箐英”联动研修等,推进持续和深化。这样,为中国志愿服务“社会化”与“专业化”齐头并进,发挥多样化的功能,提供很有价值的经验。

五、惠州:文明培育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惠州市的经济状况、生活条件没有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发达,但是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也高度重视志愿服务的发展。因此,惠州市将文明创建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发挥了志愿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出独特的制度化建设和社会化发展道路。“志愿服务活动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志愿者们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为社会服务,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爱与社会的相互融和。这些和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完全一致的。”[12]在惠州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文明局牵头成立“惠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以“邻里守望”“行善立德”为主线,实现志愿服务的“聚焦发展”“有效推进”。

惠州志愿服务网根据中央文明办2014年重点工作安排,按照全国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市相关工作会议精神,由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惠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惠州市文明城市工作局主办,由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承办,建设涵盖全市志愿者及志愿服务队伍的综合性网站。惠州志愿服务网目前设计有“志愿服务动态”“招募注册”“项目发布”“活动报名”“培训管理”“服务记录”“激励嘉许”“风采剪影”“队伍建设”“政策法规”“公益论坛”等11个版块。这些版块主要为全市志愿者及志愿服务队伍提供志愿者注册、志愿活动发布、志愿服务记录等服务,并同步展示全市志愿服务动态,特别是对于惠州优秀的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者,网站也将定期展示。目前,志愿者除了可直接输入“zyfw.hznews.com”域名进入惠州志愿服务网外,还可通过惠州市文明网、今日惠州网、惠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惠州市网上办事大厅4个渠道进入该网站。[13]

惠州市立足建设“惠民之城”“好人之城”“诚信之城”,志愿组织就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围绕人民群众的突出需求,开展富有特色、富有实效的服务。一是建立“特色之家”,集中帮助和服务有困难、有需求的群众。根据老人、残疾人、流动人口、复退军人等群体的利益需求,惠州市创建“自强之家”(残疾人群体)、“蓝天小屋”(流动人口之家)、“快乐驿站”(少年儿童之家)等。既吸引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前来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也发挥这些群体所长,为社会提供回馈服务,促进他们与社区群众的融合,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帮助。二是建立“好人志愿站”,以获得全国及省市“好人”称号、道德模范称号的志愿者为主体,建立特色志愿服务组织,设立特色志愿服务站,为周边的群众提供邻里守望服务,让城乡居民感受“志愿者就在身边”。三是成立社工与志愿者“名家工作室”,传播文明精神和志愿文化。惠州市文明局、团市委、民政局合作成立“名家工作室”,每月邀请来自北京、广州、香港乃至外国的公益名人,介绍国内外志愿服务发展趋势、志愿服务实用技能;同时也组织本市的公益名人、志愿者名人,深入社区、农村为“草根”志愿团队提供咨询、辅导等服务。这样,汇聚国内外的智力资源、专业资源,较快提升惠州市志愿组织的服务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有效提供人民群众需要的各类服务。

调查发现,惠州市选择“文明培育”作为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路径,适应本地特色,实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惠州市在珠江三角洲属于现代与传统交织的地区,既有中华传统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资源,又是现代中国革命红色基地,是东江纵队的根据地,具有革命文化资源,还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先进,获得地级市全国测评“三连冠”优异成绩。这样,将文明培育融入志愿服务的生活化与制度化,又借助志愿精神的传播提升城市社会风尚,就取得良好的效果。可见,每个地区的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不是照搬照学其他地区的经验,而是结合本地资源与特色,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

六、对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思考

中国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既需要在中央文明委的统一部署下推进政策与措施,更要适应本地区、本单位的群众需要,做好探索与创新。

(一)“一体多元”与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

专家组认为,国家与地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形成一体多元的格局,即“一个统筹领导(文明委统筹),两方管理协调(民政、团委),多种社会力量参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力量)。”[14]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党政部门和志愿组织就是在文明委的统筹下,发挥不同部门和组织的积极性,根据社会文化特色和人民群众需求,制定各具特色的制度措施,发挥有效功能。这里,关键是妥善处理好“一体”与“多元”的关系。中国长期习惯统筹领导、统一指挥,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展和壮大社会力量、公益力量的时候,完全摆脱“统筹协调”,就可能因为“一盘散沙”“各自为政”,造成公益服务的混乱状况,造成低水平的恶性竞争。通过中央文明委和各地文明委的统筹协调,把志愿服务的多样化力量吸引和聚集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聚集到最能够发挥成效的地方,是非常有益的。同时,适应创新社会治理的趋势,推进多元有序的志愿服务力量发展,不仅党政背景的志愿组织要逐渐转型,而且越来越多的民间化、专业化志愿组织能踊跃发展,才真正体现社会的生机活力。

(二)针对区域特点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中国幅员广大、各有特点,志愿服务也出现“南腔北调”的特点,即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志愿服务体现继承与创新的特色,以广东为代表的南方志愿服务体现引进与融合的特色。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各个市县,既继承“学雷锋、做好事”的优良传统,又借鉴“博爱友善”“助人自助”的现代志愿理念,形成多种类型的志愿服务制度化模式,值得关注。早期中国革命的成功靠“农村包围城市”,当代中国改革也靠“农村包围城市”“沿海冲击内地”。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既要有北京及北方地区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逐渐探索,也要有南方沿海地区率先大胆尝试、“先行先试”。“南腔北调”的关键,既是“北调”传播广泛,将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发扬光大;也是“南腔”冲击碰撞,将异军突起、异样风采的新兴志愿服务风尚广泛传播。这样,中国志愿服务才会“百家齐放”“百花争艳”,富有魅力和活力。

(三)发挥组织特色探索志愿服务制度化

外国的志愿服务主要是民间组织率先发展,逐渐引起政府重视和介入。中国的志愿服务是党和政府推动,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及中华志愿者协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等具体发动和实施,激发民间热潮、促进民间参与。这样,目前全国40多万个社会组织,很多都建立了志愿者团队。特别是广东省的5万多个社会组织,大多是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组建志愿团队,成为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活跃力量。[15]所以,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特点,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协调功能和促进功能。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引导下,鼓励社会组织、志愿组织自主探索、自主创新,形成各具特色、各有新意的制度化标本,才有利于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生命力旺盛,持久发展壮大。

(四)吸收国际经验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现代志愿服务源自欧美国家,扩散到世界各国。中国志愿服务在发展中不仅要借鉴外国经验,也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和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学雷锋传统。因此,中国志愿服务的国际交流合作,既要学习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也要传递中国的创新特点,传递中国核心价值观。通过志愿服务的国际合作,国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践经验看,恰恰是在学习和引进外国志愿文化、志愿经验的过程中,促进本地区的志愿组织成长、志愿项目创新、志愿文化丰富、志愿资源充裕,从而形成富有特色魅力的中国志愿服务要素,反过来吸引外国各类组织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国际志愿者协会、英国海外志愿者社等积极与中国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合作,希望收集整理志愿服务创新经验并向外国传播。因此,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过程中,要更加开放,学习引进的同时对外传播,扩大中国志愿服务的国际影响力,扩大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

(五)开展科学研究深化志愿服务制度化

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创新作为支撑。为此,要从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层面进行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欧美公益志愿文化、亚太公益慈善文化进行比较,兼收并蓄、取长补短。鼓励高等院校、社科院所建立志愿服务研究机构,申报研究课题,深入城乡调查分析,既提出创新性的理论观点,也提出实用性的对策建议,为构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做出贡献。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建设“三层次”的志愿服务研究网络。一是以重点高校为基础的志愿服务学术研究网络,通过整理和提升志愿组织创新经验,形成具有学术创新的成果。二是以党政院校、职业院校、社科机构为基础的志愿服务理论创新网络,通过将加快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志愿服务实践结合,探索更多富有指导价值的理论成果,提供给志愿组织参考学习。三是以志愿社团、社工机构、公益组织为基础的志愿文化研究网络,致力于将志愿者、志愿组织实践探索的经验进行整理分析,提供具有普遍性、参考性的因素,提供各类社会组织复制和应用。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繁荣,也需要这“三层次”的研究网络支持,珠三角的做法可供借鉴。

① 资料由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提供,来源于其2011年12月的总结材料《南海创益中心通过公益综合体培育社会组织承接能力》。

[1]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EB/OL].[2014-12-20].http://www.wenming.cn/zyfw_298/yw_zyfw/201402/t20140226_1768314.shtml.

[2]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意见(2011年12月29日)[EB/OL].[2014-12-20].http://www.sz.gov.cn/zfgb/2012_1/gb771/201201/t20120117_1799576.htm.

[3]梁雄文,吴俊,乔宁.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C]//魏国华,张强.广州工作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72.

[4]雷雨.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颁奖典礼举行[N].南方日报,2014-12-5(02).

[5]林洁,谢晓明.志愿服务广交会实现三方面突破[N].中国青年报,2013-12-05(01).

[6]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M].陈一梅,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

[7]盛正挺.南海首创“社工员”自主认证体系[N].南方日报,2014-12-19(佛山专版).

[8]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盈利组织的关系[M].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51.

[9]谭建光.志愿服务:理念与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71.

[10]中共中山市委办公室,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构建“社工+志愿者”联动体系的方案[EB/OL].[2014-12-20].http://www.zsmz.gov.cn/display.php?id=2361.

[11]罗丽娟.广东中山:第二届“博爱100”初赛结果公示[N].南方日报,2014-08-12(中山专版).

[12]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

[13]惠州文明网.惠州文明委主办志愿服务网开通 志愿服务有了“总调度室” [EB/OL].[2014-12-20].http://hz.wenming.cn/news/201405/t20140524_1180874.htm.

[14]谭建光.构建中国志愿服务新格局[N].光明日报,2014-12-18.

[15]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及其社会功能[J].北京青年研究,2014(4):12—14.

(文字编辑:徐朝科 责任校对:邹红)

2015- 02- 27

谭建光(1960—),男,汉族,教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发展。

谭建光.中国珠三角: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多样创新[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5(3):30—37.

C916

A

1671- 623X(2015)03- 0030- 08

猜你喜欢

制度化社工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青春社工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社工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