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培育路径探析

2015-04-10李克军

关键词:新建办学特色

李克军,丁 坤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党政办公室,河北 承德 067000;2.邢台学院 教育科学教学部,河北 邢台 054000)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已经展现出较为明显的层次差异,并被某些学者称为“鸡尾酒”现象。一方面,少数精心培育自身品牌的院校发展迅猛,俨然已是同类院校之佼佼者;另一方面,多数院校尚未摆脱创办之初那种简单模仿、“克隆”老牌本科院校的发展模式,亦步亦趋,甚至陷入停滞。面对竞争愈发激烈的高校生存环境,只有培育和凸显办学特色,新建本科院校才能获得生命力和竞争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意识到自己没有时间、没有资本与老牌本科院校进行同质化竞争,但由于缺少本科办学经验和资源,新建本科院校在确立和实施特色强校之路方面仍需上下求索。厘清“办学特色”内涵,剖析办学特色影响因素,确立办学特色培育路径实属当务之急。

一、办学特色的内涵与主要特征

(一)何谓“办学特色”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色彩、风格等”。“特”为“独特”或“杰出”之意,是指事物与其他事物的本质差异;“色”不仅指色彩方面的差异,亦强调一种事物的质量与品质。故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特色”的内涵:一是“人无我有”,表现出独特性和个性;二是“人有我优”,表现出优越性和杰出性;三是“人优我强”,表现出创新性与开拓性。正因“办学特色”现象的复杂性和概念内涵的丰富性,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下文简称《指标体系》)将“特色项目”作为考察学校综合实力的必选项。从增强指导性、帮助院校“以评促改”的角度出发,《指标体系》对“特色”的解释较为具体,操作性强,即“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1]。这种优势在办学历史中积淀累加,并稳定、持久地渗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方面面。

(二)办学特色的主要特征

从哲学意义考量,办学特色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个性蕴含于共性之中,不因发展个性特色而阻碍共性的发展;共性要依托个性彰显出来,既要全面发展,又要优化、张扬个性。具体到办学实践中,则是保证学院在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之上,积极主动地寻找特色生长点,强化比较优势,把特色作为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的主要抓手,实现从规模向质量的发展模式转变。

从比较优势衡量,办学特色是独特性与优势性的统一。比较出真知,比较出优劣。作为关系范畴的特色相对参照物而存在,通过与其他院校的比较发现“差别”,但又不能止于“差别”,因为“差别”本身并非“特色”。“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可复制或替代,此谓“人无我有”;得到广泛认同的优势则是其他院校短期内难以达到的水平,此谓“人有我优”。所以,有研究者指出,特色应该是学校优势的凝聚和集中体现,是积极合理而又优化的,代表学校的最优演化方向,最能适应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而不是学校缺陷和畸形特征的代名词。[2]

从特征功能分析,办学特色是积累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办学特色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过程,“特色”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故非朝夕之功。人有“人格”,国有“国格”,校有“校格”。作为“校格”的要件,办学特色短期内很难通过“贴标签”、媒体炒作、自我宣传等方式打造出来,也不会因校领导、知名教授的调动而消失或褪色。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成熟的办学特色具有相当的历史厚重感,处于动态稳定而非固定不变的状态。

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看,办学特色是发展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大学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应当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办学特色不仅是历史范畴,同时也是发展范畴,必须着眼于服务学校发展愿景和战略规划,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新形式作出调整。因此,成熟的办学特色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以自我丰富和发展获得不竭活力。任何墨守成规都可能导致优势的消失或特色的淡化。

从评价主体来看,办学特色是社会性与自我性的统一。成熟的办学特色并非自封,而是在与社会互动中逐步形成。一所学校的特色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但必定都与实际紧密联系。能够获得社会认可的优势才具有进一步发展为“特色”的可能。所以从外部评价主体的角度讲,学校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贡献率越高,其办学特色的价值就越大,获得社会认可的程度就越高。当然,从内部评价主体的角度讲,办学特色还需得到全体师生员工的普遍认同,只有这样,才能以此凝聚力量,将办学特色外化到具体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去。

从表现形式鉴别看,办学特色是整体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办学特色是学校的整体性、系统性工程,培育和打造办学特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校美誉度和知名度,吸引更多学子求学深造,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成熟的办学特色往往表现为比较优势向学校方方面面的有效渗透和辐射,既包括宏观层面上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也包括中观层面上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更包括微观层面上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既包括理念层面,也包括实践层面;既包括可感知的显性物化载体,也包括抽象的隐性精神风貌;在学校发展不同阶段,都表现出内涵和属性的一体化。[3]

二、影响新建本科院校 办学特色形成的因素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普通本科高校的生力军,承担着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使命。这本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然而十多年过去了,作为一个整体,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依旧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在办学特色培育方面不仅毫无优势可言,反而颇受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

(一)发展环境的不利

教育具有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社会分工也内在地需要不同类型的高校。因此从理论上讲,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各自服务领域,只要定位准确,都可办成一流,办出特色。但在历史和现有高等教育评价机制的影响下,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化发展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首先,政策环境不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很少从宏观政策层面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做整体规划和部署。尽管教育部制定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方案》、《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但这种标准化、原则化的约束规范,并未很好地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产生直接影响。其次,发展空间的区域性。截止2014年4月底,我国共有新建本科院校373 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31.9 %,其中50.9 %分布在省会以外的地市级(含县级市)城市。“地方性”设计的初衷旨在解决我国高校区域布局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但在实际运行中却每每成为钳制新建本科院校的锁链。具体而言,由于新建本科院校远离中心城市,生源主要以本地市(或本县市)和本省(市)为主,生源质量普遍较低;从管理体制看,基本属于省市共管、以省为主或以市为主两种形式,主管方的责权尚待明晰。此外,绝大多数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并未制定规范的分类发展规划,在思想上难以客观、公正、宽容地认识新建本科院校之现状与特色化发展思路,在行动上则表现为不关心、不过问,导致新建本科院校边缘化日益严重,特色办学缺乏必要的行政支持。

(二)办学理念的滞后

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尚未走出,甚至不愿走出模仿老牌本科院校的发展模式,类型意识不足,层次意识太盛,从根源上制约办学特色的形成。例如“专科升本科,本科改大学”,一味沉浸在盲目攀高求大的单向思维框架之中;争办 “有特色一流大学”或“特色著称”,“同类院校一流”等字眼频频出现在学校发展规划中,重形式轻内涵。2014年上半年教育部“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意见一出,便引来各学校多种消极议论,直接暴露了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方面的惰性与滞后性。此外,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者观念陈旧,守成意识严重,缺少“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在培育和打造办学特色过程中难以发挥主导作用。

(三)办学定位的模糊

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在没有进行缜密思考、科学论证的前提下,简单、草率地模仿套用同类型或更高层次院校的定位模式,导致发展目标好高骛远,服务面向脱离实际,办学类型定位缺少个性。一方面,有些新建本科院校忽视自身条件和背景,一味追求“学校层次高、办学规模大、学科门类全”,以求“省内、国内或同类院校一流”,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来要到哪里去”全然不知,表现出明显的急功近利、彼此攀比的心理。另一方面,一些院校在定位设计上既有严谨的程序,也有科学论证,却只是写在文件里,讲在大会上,科学合理的定位流于口号式宣传,在疏于落实中丧失彰显特色的机会。

(四)发展支撑的薄弱

面对着激烈的高校竞争态势,发展支撑不仅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的基本条件,更是其形成特色办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客观地讲,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支撑非常薄弱。首先,人力资源支撑不给力。一方面学校各项工作偏向行政管理;另一方面,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限,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十分困难,师资难以支撑学校特色办学建设。其次,物力资源支撑不充足。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总体办学经费不宽裕的问题。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达到合格办学标准,不得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结果学校很难调配充分资源培育特色项目。从这个角度看,发展支撑不足是学校办学特色难以形成的主要客观因素。

(五)民主管理的缺场

民主管理的缺场是新建本科院校特色难于形成特色的内部因素。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主体,他们是办学思想的实践者、办学特色的传承者、办学特色的缔造者,是办学特色形成的关键。只有教师把特色建设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才能将自己的兴趣、知识、特长、品德具体化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一所大学若没有一批品德高尚、博学多闻、教艺高超、个性十足的教师,则教学特色、科研特色、课程特色、专业特色无从谈起。学生作为学校发展的主体,是学校特色办学理念的具化者和检验者,是办学特色形成的根本。但实际情况却是学校将办学特色的设计、规划、制定及建设完全交付于行政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几乎完全不能参与其中。显然,这种缺少主体基础的“特色”难以得到师生认同,上层构想与实际情况渐行渐远,所谓“特色”最终只能流为空谈。

三、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培育路径

“特色决定办学实力、特色决定核心竞争力、特色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校的普遍共识。如何科学定位,确立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摆脱困境,找准特色培育路径及对策,办出特色,对于建校历史短、办学基础薄弱的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尤其显得迫切和重要。

(一)“理念路径”:科学制定办学特色发展战略

第一,挖掘办学历史,传承大学精神。办学积淀是对办学过程中优良办学经验的积累,是学校在过去以及现在得到学校师生和社会公认的优良传统,主要包括历史积淀、学科积淀、声誉积淀三部分,挖掘和传承办学精神是办学特色形成的起点。合肥学院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诠释,该校1980年创建之初无校舍、无固定师资、无住宿,却首创了一种“联办公助,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录用”的办学模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先声。1985年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的合作协议,采用“德国应用科学技术大学办学模式”,较早踏上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之路。2002年升本之后,在合作育人、开放育人方面渐成同类院校之翘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更是独树一帜,成绩的取得显然与其厚重的办学历史不无关系。

第二,找准办学定位,确定服务面向。“科学准确定位,确立服务面向”是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广泛调研,深入讨论,形成全校共识的战略大事。只有准确地分析自身的条件及内外部环境,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扬长避短,办出特色。总体而言,相对于学术,新建本科院校应更加突出应用;相对于学科,应更加突出专业;相对于科学,应更加突出技术;相对于深造,应更加突出就业。如南京工程学院办学特色定位是“依托机械、电力等学科专业优势,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产学合作和国际合作教育上,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4]。2000年升本以来,该校始终坚持培养当地发展所需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主动服务机械、电力、核工业等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短短几年已经成为同类院校的“排头兵”,进入中国新建本科院校第一方阵。

(二)“内容路径”:构建多元化办学特色体系

第一,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我国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存在自相矛盾的两大误区:一是过分强调专业建设的“龙头”地位,弱化学科建设;二是学科、专业“大而全”,特色不明显。[5]解决这一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应在特色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把握好“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和“在非均衡发展、均衡发展中求突破”的原则,协调好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交叉学科之间的交互关系,夯实应用基础理论学科,强化应用学科,重点建设优势学科和地方特色学科。[6]234—235大力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的应用学科;重点建设优势学科和地方特色学科。尤其要加强比较优势学科建设,而校内优势学科则需酌情发展,有的甚至可以取缔;地方特色学科包括地方特色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这些学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高,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有利于突破形成特色,要列为重点建设范畴。

第二,特色师资队伍建设。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普遍面临着“两个转型”,即由专科层次教育向本科层次教育转型、 由传统本科向应用技术类院校转型。相较于老牌院校,甚至相较于自身升本之前,新建本科院校对教师素质结构的期待和要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增强实践能力和校企合作经验。因此,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应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紧加快实施。首先,内培外引,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树立“事业招人、待遇引人、环境聚人、感情留人”的人才观,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内部培养工作。其次,柔性引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效能。再次,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最后,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模式,填补教师从业经验,增强在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建设教师、工程师、设计师“多元”构成、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

第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新建本科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新型高校,任务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的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7]。树立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首先应认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新的人才类型,与学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唯有此才可能从根本上抛弃简单模仿、复制老牌本科大学的惯性思维。其次制定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通过调研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细化专业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并将之转换成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再次,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这是学校特色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不刻意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够用、实用即可,重点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其四,夯实产学研合作,助力特色人才培养,这是应用型人才和特色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和难点。目前,已有不少院校探索出有效的模式,例如,东莞理工学院校企共建二级学院、嵌入式课程以及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做了很好的探索;厦门理工学院形成了“亲产业大学”体系;常熟理工学院在项目导向和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中走出了一条新路。这些成功案例显示产学研是新建本科院校借力企业(产业)或社会,实现“应用型”转型的有效途径,是院校提升自身比较优势,培育特色,实现内涵发展的可行之路。其五,改革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同样担负着人才培养的任务,且往往是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彩”之处。有必要打通课内外界限,做好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通过实施项目化、课程化、学分化等形式改革课外活动,将学生第二课堂变成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重要一环。

(三)区域路径:彰显鲜明地域特色

第一,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地域文化既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学科的重要资源和切入点。毫不夸张地说,373所新建本科院校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但如何利用这种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办学特色却非易事。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充分利用伟人毛泽东在校求学、工作八个春秋的特有历史打造“红色”品牌特色,而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活动、经典文化研究等无一不以“红色”为内核,在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效的同时,培育和巩固了学校独一无二的特色。

第二,利用地域自然资源特色。事实一再证明,利用地域自然资源特色搭建起来的学科/专业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对学校培育特色学科/专业、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研究成果、构建鲜明的办学特色意义重大。如,滨州学院紧紧围绕“黄蓝”两区开发建设国家战略,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方面承担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极大地提升了学院的学术品位与研究水平,为学校全面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搭建了平台。

(四)优势路径:搭建办学特色快速通道

首先,挖掘办学优势,因势利导。新建本科院校因办学基础各不相同,都属于地方性院校,往往是当地最高学府,所以,也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办学优势,如行业优势、地域优势、学科优势、服务面向优势等,此外每所学校都有与众不同的办学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背景。因此要发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因势利导,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并最终形成办学特色。

其次,选择特色项目,顺势而上。产学研合作是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最好途径,这种合作包含着各种形式的校地互动,如校政、校企、校校、校与科研院所等形式。在互动中,有许多项目需要综合展开,选择特色项目,以特色项目这一个“点”,逐步构建出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面”。

[1] 李名梁,陈士俊.大学办学特色研究述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 李硕豪.大学办学特色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 徐斯亮.略论高校办学特色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4] 南京工程学院概况[EB/OL] http://www.njit.edu.cn/,2014-09-10.

[5] 刘海峰,顾永安.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与人才培养要素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

[6] 顾永安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7] 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1).

猜你喜欢

新建办学特色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