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信、自觉、自主: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新常态

2015-04-10

关键词:中华文化建设文化

张 永 奇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从广义上说,文化指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其创造的一切成果。为了更好地把握它的特性,人们在谈到文化时专指与物质成果相区分的精神层面,如价值观、道德、宗教、文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共同组成六位一体现代化建设格局,此处的文化专属精神领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文化建设关系国计民生,关乎民族血脉传承。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尺度来看,凡在历史上有影响的国家,无不在文化建设上成就突出,如古时之印度、中国、巴比伦、埃及,近代之英国、法国、德国,今日之美国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飞跃,必然伴随着文化进步。著名文化学者梁漱溟先生甚至认为,文化在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西洋、印度、中国之所以如其是,皆因各自文化所致,他说:“其实一民族之有今日结果的情景,全由他自己以往文化使然。”[1]225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看待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既注重物质生产的决定力量,又重视精神文化的能动作用,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都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以中国大国道路新设计师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从十八大对扎实推进文化强国的总体部署,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制约文化强国建设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针措施的提出,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标志着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文化建设正迈入新常态。十八大以来,党委领导、政府管理、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主题鲜明、筑梦为民、文化外交等战略思考,一种不同于以往、在新的历史时期相对稳定的文化发展态势逐渐凸显,“自信、自觉、自主”,这三个词成为当下最能代表文化建设新常态的关键词。具体来说,这种新常态表现为坚持文化自信发展中华文化,坚持文化自觉推动文化繁荣,坚持文化自主建设文化强国。三方面相互融合,交相辉映,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滋育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沿着中国大国道路不断向前推进,共同演绎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大方略。

一、坚持文化自信,发展中华文化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自信地指出:中国人民有信心走好自己的路,因为我们“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选择的是一条有着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符合中华文化前进的路。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怀着对中华文化深刻的时代解读和追求文化进步的责任感,坚持文化自信,大力发展中华文化。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自信。马克思主义吸收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最优秀的成果,是当代最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我国文化建设的真正优势。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展中华文化更加自信,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文化建设中的问题,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实践,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新闻舆论、思想宣传、文艺创作等思想文化战线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更为巩固,在推动中华文化科学发展,为“中国梦”凝神聚力中马克思主义的作用愈加突出。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加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构成,没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信,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和国外文化的有益成份,立足中国实际,文化为人民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和特色,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法宝。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进步,更加自信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87。普列汉诺夫曾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为人类走向自由开辟了正确的道路。他说:“历史唯物主义给人类指出了从必然性的领域引向自由的领域的道路。”[3]205我们党深刻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推进文化建设中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指引当代中国迈向文化强国、发展中华文化的康庄大道。

(三)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我们早日到达文化复兴的理想境界提供着制度保障。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集中力量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大事,坚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公正分配文化发展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制度将随着事业的向前发展更加成熟,他自信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4]24加强制度建设,探索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完善制度作为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积极构建更加健全、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通过中华文化的快速发展充分体现出来。

(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自信。与“价值”一词相对应的英文是value,原意指对人有维护、保护作用,后引申为客体在满足主体时形成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的是主体生存发展的目的、意义和方向。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认为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价值的存在,他曾直截了当地指出,没有价值就没有生活。价值不仅指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左右着国家社会生活的未来。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新形势、新情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自信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将引领当前和今后中华文化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2]8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关照人民精神生活的价值需要,体现出强烈的价值自信。

二、坚持文化自觉,推动文化繁荣

十八大以来,坚持文化自觉,推动文化繁荣,铸造文化之魂,坚持文化发展方向,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等领域的全面展开,促进了我国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

(一)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铸造文化之魂。文化在形式上是抽象的,但是它的内容却是具体的、丰富的,比如道德规范、文艺创作等都是文化的重要形态。种种具体的文化形态表达的共同精神追求或价值导向就是文化之魂。用什么样的精神内核来引导文化建设的方向,关系文化品质和文化为谁服务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总是把自己的利益隐藏在文化建设背后,用一套超阶级利益的价值标准来引导文化发展方向,比如资产阶级总是用抽象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美好字眼标榜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抹杀阶级对立,消磨无产阶级的精神意志,其背后隐藏的是资本主义的文化灵魂。马克思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文化的虚伪性和欺骗性,立足实践,指出文化建设应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方向。当代中国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产生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最新理论成果。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铸造文化之魂,使当代中国文化表现出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品格和特征,展现着当代中国整体的精神风貌。

(二)自觉坚持“双百”方针和“双为”方向。自由宽松的环境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进步是人类自由发展的重要指标,文化建设方向是文化性质的重要体现。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推动文化建设,才能认识文化的本质,实现文化理想。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自觉坚持文化自由与服务人民相结合的路径,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引导文化建设,为人民群众参与、创造、共享文化建设过程和成果营造有利环境。因为文化建设一旦失去适宜环境,远离人民群众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党和国家要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优质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是自觉坚持“双百”方针“双为”方向的最好体现。

(三)自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生产力。完善与文化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是激活文化产业活力,提高文化生产力的制度保障。因为“从来没有一个文化国家,它能够在经济上和精神上承受得了太落后的、过分集权的管理后果”[5]57。法国文化哲学家阿尔贝特·施韦泽认为种种原因,文化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一个国家的体制机制与文化发展的内在张力不相适应。体制不完善,机制不灵活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因。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刻认识到促进文化繁荣必须走改革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文化传播手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道路。当前,文化管理体制正向着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良好秩序转变;适当引导,有序竞争,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也正在形成。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生产力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显示出文化传播的强劲势头。

(四)自觉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一国文化的发展,不借鉴吸收其他国家、民族的先进文化,不主动融入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之中,就会僵化消亡。中华文化有自身的优长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历史证明,中华文化越是与世界先进文化交融就越有活力,封闭自保则会远离人类文明发展轨道,给民族生存发展带来灾难性后果。处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只有不断提高文化开放的水平,才能补齐中华文化的短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认识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如果不能占据文化发展制高点就会在竞争中失去主动权和话语权。为此,党和国家运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海外中国文化交流学习中心和孔子学院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间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受到大力支持,对外宣传方式方法不断创新,这一系列措施对于传播当代中国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坚持文化自主,建设文化强国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大规模的输入,中国文化受到极大冲击,文化自主成为志士仁人的迫切追求。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世情、国情、党情,进一步认识到文化自主事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事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在多元世界中的文化安全,因此要努力建设文化强国。

(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把握文化自主。德国文化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忽视文化因素,现代社会就不可能获得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自主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除了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的享受也非常重要。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没有文化上的自主做支撑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完全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经济小康,更是文化小康。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把握文化自主。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6]456文化建设是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党建进步的内驱力。无论是实现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生态优良,提高党的建设水平,还是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离不开文化自主。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认识到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坚持把文化自主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宏观把握,在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建设的独特性,提高文化建设的自主性,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在坚持解放思想、扩大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主性,以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把握文化自主。没有文化自主以及中华文化的复兴,就没有真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著名文化学者朱谦之认为:“今后中国民族的复兴,必先唤起中国文化的复兴。”[7]218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华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遭受着严重的自主性危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文化自主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最强烈的诉求。文化救国成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重要方式。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出发,坚持文化自主建设文化强国,融学术探索、文艺创作、文体改革、道德建设等文化事业于振兴中华的伟大实践之中。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反映在经济发展指标上跃居世界前列,更要反映在当代中国文化为世界所做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4]33如果作为“根”和“魂”的文化不能自主,一个国家不可能走向兴旺发达,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文化自主性的不断提高。

(四)从世界格局变化中把握文化自主。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卷入了“世界历史”,世界性业已成为当代人类生活的图景。“物质的生产是如此, 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1]276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文化交流日益跨越民族国家界限,成为保障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迫切需要。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世界变化发展的大格局出发把握文化自主性,把文化建设与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以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87在文化交流中提高文化自主,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加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信任,对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在多极世界变化中站稳脚跟意义重大。

[1] 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M].北京:三联书店,1961.

[4] 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 (法)阿尔贝特·施韦泽.文化哲学[M].陈泽环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朱谦之.文化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建设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