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路线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2015-04-10

关键词:原则价值群众

李 颖 川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 430079)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群众史观,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在革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观点。其中,“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最高宗旨,体现了群众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一切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评价社会发展的历史尺度,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的真理观。人民群众既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也是党的价值主体,党的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共同指向的主体是完全一致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统一于具体的群众工作之中,是群众观点的具体化。

一、“一切依靠群众”,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真理原则

人类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总的说来是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为主题的。在人类各种实践活动中,包含着人类活动所特有的作为其实质内容和最高目的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所谓真理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真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并追求和服从真理。真理原则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对象的规定性,即按照客体的尺度来规定主体的活动,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客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需要探寻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在适应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更好地生活。

人是人类社会历史形成和发展的主体,然而哪一类人或群体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呢?很长时间里,英雄史观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理论前提出发,片面夸大极少数英雄豪杰及其思想、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历史是由英雄豪杰、帝王将相、思想家创造的,认为他们的愿望、意志、品格和才能决定着历史的发展。如俄国民粹派认为,人民群众是一群盲目的力量,是一个个零,只有把英雄人物这个实数加在这些零前面,才构成有效的数字。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竭力鼓吹超人哲学,把人民群众看成“不过是供实验的材料,一大堆多余的废器,一片瓦砾场”。显然,普通群众的活动在英雄史观的视野之外,英雄史观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同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劳动人民的历史,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推动着社会关系的变革,因而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历史的真正主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是一致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促使生产关系的改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它又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必然经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来实现,人民群众的意志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可见,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历史规律形成的源泉,又是历史规律实现的途径,人民群众是历史规律的最终实现者。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伟大真理。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广大人民群众看成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坚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中国革命和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面临着复杂的难题和艰巨的任务,共产党人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和任务呢?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1]1096因此,无论什么时期,共产党人都要紧紧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依靠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去完成时代交给的历史任务。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就是人民群众的事业。近代以降,中国工人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领导阶级,但由于人数较少,仅仅凭借工人阶级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而要取得胜利就必须联合一切可能团结的进步阶级,以壮大革命力量。毛泽东曾指出:“这种社会势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和进步的资产阶级,就是革命的工、农、兵、学、商,而其根本的革命力量是工农,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2]559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力量,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都必须广泛地唤起民众才能取得胜利。旧中国积贫积弱,被认为“一盘散沙”,其重要原因在于广大民众没有被动员和组织起来,民众中所蕴藏的巨大能量没有释放出来。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深刻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2]511只要千千万万的百姓群众被动员起来,敌人就会陷于灭顶之灾。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着主体决定作用,但要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需要一个条件,就是工人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从根本上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人都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离开群众党的事业将一事无成。

二、“一切为了群众”,就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原则

人的一切活动不仅仅是追求真理,而且要通过掌握真理去创造价值,实现自身及其生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价值原则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的社会需要和利益,按照人的内在尺度尽可能使客体为主体服务。一个政党和集团为什么人服务、代表什么人的利益的问题是判断这个政党和集团本质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表明了这个政党和集团的价值主体和价值标准的定位,体现了政党和集团的价值原则。

从人类历史看,古代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曾提出过“民本”思想,西方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也提出了以“人权”为核心的价值观。然而,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98。无论统治阶级怎样粉饰其价值观是“超阶级”的,都不能掩盖其价值观的阶级性和为少数人服务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观,并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公开声明他们的理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马克思认为,人们所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根本上是在实现自身利益的驱动下进行的,并由此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推动和创造历史的过程,正是不断满足和实现自身利益需求的过程,所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只有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是合乎历史潮流的,才是进步的、合理的;反之,违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就是落后的、不合理的。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论断,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最高宗旨,他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1096这段话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原则,同时确定了这一价值观念的主体是“共产党人”,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价值观念的客体,以人民群众的态度和反应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准。共产党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原则,就是要自觉地、无条件地站在历史的主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忠实地贯彻人民的意志,最终实现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彻底解放。

如何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这就要求共产党人把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理念落实到现实的具体工作中,党的各项工作是否实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由少数人来认定,只能由广大人民群众来做出评价,因此,要把人民群众的认同与否作为评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基本尺度,作为人民群众利益是否实现的根本标准。

坚持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落实到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各级领导干部要能够正确看待自身的地位,要将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完全用于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要倾听群众呼声,做好人民的公仆,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必须从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细节抓起。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对从细节上关心群众生活做出说明:“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4]138时代不断变化,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传统不能变,每一位党员干部要树立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观念,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问题,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党的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原则。真理所包含的对象和环境的客观规定性及其规律,不仅是主体活动的对象,而且是主体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充分尊重和服从这种前提条件,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同时,人的活动以获得一定的价值为目的,并为此而调动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去认识和改造客体,价值原则是人活动的动机和动力原则。在唯物史观看来,人的价值只有在遵循历史规律条件下才能实现,人们求索真理最终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内在统一的。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重要特点。一方面,人民群众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主体力量,党只有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只有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原则,党才能毫无偏见,大公无私,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运用于工作实践的方法论。坚持“从群众中来”,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以保证实践工作能够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实事求是,而不犯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错误。“到群众中去”就是把已经形成的认识和政策再拿到群众的实践中去加以检验、丰富和发展,使认识和政策不断趋于完善。

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是党制定政策的基础,为了保持党的政策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党员干部必须经常到群众中去,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为党的政策制定提供客观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之所以对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做出了正确的认识并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本人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如寻乌调查对毛泽东当时了解农村阶级关系、制定正确的土地政策就起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后来整理这个调查时写道:“在当时我对于农村阶级的结合,仍不是十分了解的。到井冈山之后,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不仅要抽多补少,而且要抽肥补瘦,这样才能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过活下去。”[5]22可见,没有寻乌调查,毛泽东就不可能通过对农村各阶级的深刻认识,制定出正确的土地革命政策。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从群众路线出发,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色,密切联系群众,与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牢固的血肉联系,推动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国家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但是一些共产党员也容易沾染官僚主义的习气和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针对这种危险倾向,邓小平早在建国初期就提醒全党要时刻密切联系群众:“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因此,目前在全党认真地宣传和贯彻执行群众路线,也就有特别重大的意义。”[6]221因此,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坚持群众路线传统,反对党组织和国家机关中脱离群众的思想和行为,这对于保持党的本质不变具有特别的意义。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则是我们党的最大危险。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一些领导干部思想松懈下来,滋生了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影响了党群之间关系的和谐。从根本上说,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只能来源于人民并造福于人民,然而党内一些人有一种错误的倾向,把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看成牟取个人私利或维护既得利益的工具,脱离群众,搞特殊化,甚至走向腐化堕落。这些丑恶现象与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而对于每一位领导干部来说,心里没有群众,就是忘本;对群众的疾苦不关心,就是变质;滥用手中的权力欺压群众,就是对共产党的背叛。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脱离群众的党员干部大量出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遇到了重大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尖锐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7]党中央反复强调全体党员干部要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刻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从群众的需求出发,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断巩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同过去相比,我们党面临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变了,肩负的任务变了,但是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能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难题。中国共产党要解决这些挑战与难题,就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习近平.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N].人民日报,2013-6-19(01).

猜你喜欢

原则价值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