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案例研判及防治措施研究

2015-04-10

关键词:心理障碍案例心理健康

陈 澄

(浙江外国语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310023)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案例研判及防治措施研究

陈 澄

(浙江外国语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310023)

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除了进行较为宏观的抽样问卷调查和统计研究外,还需要抽取典型事例进行具体的心理障碍发生过程和不同类型的案例研究,以便更好地认识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发时期、高发群体及其复杂性,提出有效开展教育和辅导、构建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立突发心理问题的应急处理中心等防治解决措施.

高校;心理问题;过程;类型

1 研究背景

中国高校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部在2001年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11年又制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4年中国多所高校合作据此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作为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近几年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已较为深入[1-2],其表现是分类越来越具体,有专门针对贫困生、城乡学生、男女学生的心理情况研究,也有如医科院校、高职院校等院校分类的研究,以及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方法上德育、体育、艺术教育等途径的研究.纵观现有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统计的方法,较有代表性的如佘少华《大学生心理咨询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以某个学校为样本进行调查统计研究[3]、宋平等《北京市某高校男性大学生心理健康、共情与攻击的关系调查》[4],而辛自强、张梅、何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通过对部分省市的大学生抽象统计研究,并得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正逐步提高的结论[5].这类统计研究对我们宏观上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很大帮助.尤其是有的学者,从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12个维度对某一高校计算机学院的全体本科生进行学年度心理测评并对所获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由此测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全面地掌握了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分布特点[2],这对我们深入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具体类型及其原因,提供了极为有用的参考和借鉴.但这种问卷调查或测试加统计的研究也存在某些不足,见林不见木,无法使人微观地了解、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具体情况,从而有效地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演变过程的关节点,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严重事态乃至意外事故的发生.正如有的学者在相关研究中指出的,只有了解了不同群体、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并对症下药.基于这样的实用性考虑,本文借鉴国外的有关研究,采用中国当代较少有人尝试的案例描述、分析的方法,以笔者自己的工作材料中搜集到较为突出的事例为基本材料,在提供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再进行原因分析,并尝试提出应对、解决的方法.

笔者为高校的思政辅导员,负责所在学校艺术学院2013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学校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2013级共有91名学生被发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占据258名全体学生的35.27%,在一般认为中国当代大学生20%-40%具有心理问题的区间之内.截止2014年底,2013级在读学生在高校新环境的一个多学年的学习生活中,已有4人因心理方面的突出问题而休学.笔者从这4人中选择两人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选择理由是:一例为学业一般、心理问题渐变的学生,另一例则为品学优秀、心理问题突发的学生,作为两种不同现象的案例代表.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两个案例的具体描述和分析,增强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现象发生过程、类型等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现象的复杂规律,在此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措施,防微杜渐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2 案例描述

案例A:S学生为2013级艺术专业专科生,从其异常行为的发展来看,心理问题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心理问题的逐渐显现.入学报到不久,该生就在寝室里表现出自言自语、半夜起来收拾东西或洗衣服等异常行为,并在班级QQ群里常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让周围同学感到既好笑又害怕.由于该生在寝室里不讲卫生,乱丢东西,沉迷电脑和手机,深夜在床上看电视剧,打乱了寝室的正常作息时间,所以与其他寝室成员的矛盾渐渐升级;不仅如此,该生还经常在寝室不去上课,违反了学校的教学纪律规定.据周围学生的反映,该生不顾及他人感受自行其是,自私、孤僻,是个怪人.这些现象说明该生已无法自我控制,由轻度心理问题正在向严重的方向发展.

第二阶段是心理问题渐趋严重,间隔性地表现出激烈的异常行为.第二学期开学不久,该生开始表现出狂躁的行为特征,在寝室里无故砸门发泄情绪.据辅导员了解,该生因为其他同学不喜欢她而感到孤独,怀疑有人在背后说她的坏话,故意孤立她,所以心情郁闷,砸门发泄.经过辅导员的解释和安抚,该生的情绪暂时有所好转,但在十多天之后的一个晚上,该生对周围同学表现出更强烈的敌意,在班级QQ群上不断发QQ表情刷屏,同时在寝室里踢门、骂人,情绪很激动.在辅导员和学院有关负责人的说服、安抚之后,该生的异常行为才得到控制.考虑到该生的心理问题已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后果,学院领导将情况告知家长,由家长负责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医院对该生的初步诊断是精神分裂症,并伴有狂躁、抑郁、幻觉、妄想乃至自杀倾向等症状.由于S学生已无法进行继续正常的学习,所以2014年6月开始休学一年.

案例B:Z学生也为2013级艺术专业本科生.与S学生不同,该生的专业课学习成绩优异突出,平时行为并无异常,其心理问题因为处理恋爱关系而突发.在入学近一年时,该生因恋爱对象遭到其母反对,此后常与家里发生争执,处于既不敢违逆其母又不愿割舍男友的矛盾心理之中,不久出现严重的失眠、幻觉、行为紊乱、意识欠清等现象.该生事发前,整夜看电视剧,第二天一早不告而别,突然失联.由于该生性格较为温和、内向,其心理问题的表现只是情绪失控的又哭又笑、偶然旷课等,并无针对他人的激烈行为.但该生的这种精神状态已无法保证其正常的学习生活,所以从2014年9月开始休学一年,也由家长负责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据家长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积极有效的调整和治疗,该生的失眠、情绪不安、意识不清等症状逐渐缓解至消失,精神面貌已基本恢复正常.

3 案例分析

S学生的案例,与家庭经济情况关系不大,其原因主要是家庭关系、家庭教育等因素,也有学习环境变化的因素.该生家庭成员有父母、弟弟4人,平时和父亲生活,母亲在离家稍远的地方工作,平时不常回家,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并不贫困.据该生父亲介绍,该生在中学时成绩不错,行为正常,就是一直有花钱大手大脚、生活费常常入不敷出的问题.所以,该生在进入本校被认定为贫困生,申请了助学金.在获得贫困生助学金资格之后,该生又几次三番来辅导员办公室询问学校是否已打钱,并在大一下学期开学就反复向辅导员申请勤工岗位.事后了解到,该生在获得贫困生的助学金之后,又把钱用到寒假在市区打工租房.平时,该生在大一期间就常常旷课出去摆摊赚钱,甚至暑假也不回家.该生的心理问题事发后,学院与该生父亲交流之中了解到,该生的家庭教育存在某些问题.该生的家庭其实并不贫困,只是为了该生申请助学金才作了伪证;父母在平时只是给该生提供生活费用,很少顾及、关心女儿的心理感受、精神需求等方面的问题.这样的家庭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生对金钱的异常关注.据该生家长说,家里给该生的生活费并不少,但该生依然时常说缺钱,甚至向辅导员借钱.由此可知,该生对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表现出双重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该生因为伪装家庭经济困难申请助学金而伤害了自尊心,疑虑、戒备周边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又渴望通过挣钱、花钱来得到心理补偿和满足却又不得,由此导致该生性格较为孤僻、多疑、忧郁、烦躁,并在疑虑和戒备心理状态中与周边同学的人际关系渐趋紧张,在心理抑郁无法释放、精力涣散、经常性旷课等因素影响学习成绩降至班级末尾的情况下,最终情绪无法自控,发展为宣泄性乃至攻击性的行为.

Z学生的案例与S学生不同,品学兼优,在学校新生入学的心理普测以及后来平时行为中都毫无异常表现,属突发事例.分析此案,大致可归纳出以下原因:一是该生心理不成熟,在面临个人情感问题时处于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冲突之中,找不到有效的解决途径或合适的对象倾诉、宣泄,所以在压抑中难以自控而爆发;二是因该生优秀而受到家庭过度的保护、关心乃至干涉,导致该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一旦在处事上——尤其是个人恋爱问题上与家长发生矛盾,再加上该生性格敏感、内向,由此引发心理突变.该案例大体符合一般认为当代大学生欠缺与人沟通能力、青春期情绪等原因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的看法.

综观以上两个案例的共同之处是都是一年级女生,这与有关研究中认为大学一年级新生容易产生焦虑、强迫、抑郁、社交退缩等心理障碍,以及女生的个性特征上相比于男生更加细心和谨慎、敏感因而易犯强迫症等观点一致,由此提示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一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发期,尤其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的一年级女生,充分了解各种可能引发这一特殊时期和特定群体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各种诱因.除此之外,深入思考上文描述的两个案例,我们还能发现更为复杂的问题.

第一个案例中,S学生除了家庭教育、学习和生活环境变换等原因之外,其渐变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与思想观念,即如何看待金钱与自尊的关系有关,而与一般认为女生因更加敏感、谨慎因而易犯心理问题则关系不大.我们认为,主要是伪造家庭经济困难以获取学校的困难助学金,触发了S学生在经济上的攀比心理,并诱发其挣钱、花钱以求得自尊满足的焦虑症和强迫症,进而发展为孤僻、幻觉、烦躁心理和攻击性行为.由此而言,思想教育——确切说家庭养成教育的缺失,是导致S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这提示我们思考:一些心理问题渐变的学生与思想教育的关系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金钱与自尊的思想教育等问题.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中,物质、金钱与自尊、尊重是一个很难解决但又不能不解决的难题,否则由此引发的自卑、孤僻、抑郁心理乃至攻击性行为还将继续发生.可以说,思想教育是消除大学生心理问题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法——尽管不是万能的方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完成,但全部由学校来承担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问题解决任务,显然并不现实,因而需要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第二个案例更为引人深思.考虑到Z学生品学兼优以及心理问题突发的情况,则提示我们在思想教育以及上述一年级女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之外,还需要关注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包括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普遍现象的独生子女的问题.与一般的认识不尽相同,有的学者在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表明,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在心理健康差异方面并不十分明显,但是两者在转换学习、生活环境的大学一年级期间的心理差异却有较为明显的体现,独生子女在抑郁、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方面的表现要多于非独生子女[1][2].由此,我们能较好地分析第二个案例,Z学生因恋爱引起与家庭的争吵只是一个外在的诱因,实际上关键原因则是Z学生欠缺与人沟通的社交能力、抗挫折能力差等引起心理障碍.第二个案例提示我们,心理问题也可能发生在品学优秀的学生身上,这说明心理问题与思想道德有关,但并非完全是一回事,这就需要在思想教育的方法之外,研究针对青春期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方法,才能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4 应对建议

以上两则案例虽然不可能代表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类型和过程,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女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的复杂性.借鉴既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人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外,本文尝试提出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些具体建议.

首先,有效开展教育和辅导.结合本校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问题讲座和个别心理辅导,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心理障碍有正确的认识,学会自我调节心理障碍,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开展心理普查和心理疾病治疗,及时发现问题,把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其次,构建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从中国高校目前的行政体系看,一个较为完整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应围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以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学工办主任、辅导员为主要力量,以班级干部为基础,建立起心理危机预警的网状体系,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筛查、跟踪、分析;如果有条件,学校最好能聘请所在地专业医院的医生作咨询顾问,由此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警机制.

再次,建立突发心理问题的应急处理中心和应对方案、程序.尽管许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这类课程无法解决特殊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不少学校配置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也不一定能够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尤其对于那些并无心理障碍表现前兆的学生,学校显然需要建立一个处理学生突发事故的中心,才能对突发事故做出快速、有效的应对措施.考虑到应急处理中心需要对突发事件有关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在院级层面建立该中心,在处理学生的突发事件时更为有效.

总之,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自我调整、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1]康迪,方学娇.天津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4,29(6):28-30.

[2]罗希.不同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 (7):124-128.

[3]佘少华.大学生心理咨询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广西教育,2014 (15):102-103.

[4]宋平,郑春蕾,赵玉兰,等.北京市某高校男性大学生心理健康、共情与攻击的关系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4,27(8):77-79.

[5]辛自强,周正.大学生人际信任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3):344-353.

Cas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Their Preventive and Controlling Measures

Chen Cheng

(School of Fine Arts,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02)

Apart from relativelymacroscopic questionnaires and statistical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barrier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typical cases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generating process of some psychological barriers and their classification with a view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peak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the high-risk groups and the complicated situations and accordingly taking effectivemeasures.

college;psychological problem;process;type

D412.62

A

1008-293X(2015)07-0104-04

(责任编辑 鲁越青)

10.16169/j.issn.1008-293x.k.2015.07.22

2015-03-10

陈 澄(1989-),女,浙江绍兴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心理问题、中西方学生工作建设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案例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