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2015-04-10南雄市湖口中学陈长莲

师道(教研)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建构文本

文南雄市湖口中学 陈长莲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文南雄市湖口中学 陈长莲

实施新课程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同时也必将改变我们教师的生活,实现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这就要求我们要主动应变,在变革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为了真正走进新课程,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有哪些对策呢?

一、教师要善学善行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巨大惯性,新的教学理念和实际的有效教学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

首先,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就要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中学语文课堂。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其次,要改变对教材的认识。使用教材时,应该对教材作符合学生情况的再处理,这就是所谓的组织教材,从而把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较为完美地结合起来。

第三,要改变教学策略。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着重注意引领学生重读书、重积累、重感悟、重语感培养、重情感培养、重探究、重课内外相结合;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程和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四,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自身素养。语文课程具有广泛的综合性。语文知识本身就综合了语言、文字、逻辑、修辞、文学、阅读、写作等多种内容。语文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它综合了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方面的知识,其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呼唤综合型教师,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言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同时,还得善于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学会新的教学技能。

二、以学生知识建构为主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师生间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具建构意义的功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建构。那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在学生初知课文文义的基础上,应当鼓励他们“见仁见智”地从文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番特殊感觉。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机会。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师生共同走进文本。

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教师和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和学生对话的底气。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对话的底气。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还要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3.抓生成性教学。

抓生成性教学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关键。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教师要注意观察、倾听,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三、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听、说、读、写历来是我国语文教育中不可分割的四个重要环节,其中阅读教学在语文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想使学生在阅读方面有所提高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应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

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的内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伙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有可能成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构建并运用阅读的广阔背景。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建构文本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