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学业评价课程改革前后刍议

2015-04-10周静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业身体素质体系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5)03-0154-02

*[收稿日期]2015-04-01

[作者简介]周静(1985-),职称小教一级,学历本科,现在就读上海体院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育。

一、概述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存问题

小学体育学业评价是伴随着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而发生改变的,根据我国前几次体育改革的成效,不难看出体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远瞻性却也存在局限性,其改革理论还不够成熟,无法与我国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的速度相一致,从某种程度上说欠缺理性思考。换句话说,过往的体育课程改革并没有在全面促进素质教育、实现科教兴国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缺乏先进的体育教育观导致的。

第一,改革没有解决深层次问题。

为了实现体育教育目标,小学体育课程和学业评价标准的完善是重中之重。任何教育改革要获得实质性的成效,需要从深层次上完善学业评价标准,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某些措施的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评价体系仍然存在问题。当前的小学体育学业评价体系主要在目标、内容、模式上实现了改革,但对于学生的身心发育关注仍然不够,无法从本质上提升体育学业水平,无法引导学生建立优良的体育事业观和终生体育意识。

第二,改革没有为小学体育学业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具体指导。

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当协调体育理论、教学对象、教学环境、课程标准与学业评价体系发展之间的关系,但过往的体育课程改革并未对此作出具体的指导。又因为学业评价是常规工作,体育教师习惯于按部就班,思想僵化,因而无法掌握新的学业评价模式,致使课程改革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随着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体育教师应当对如何完善小学体育学业评价体系做到心中有数,制定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转移学业评价体系的重心。结合实际需求和新课程内容建立全新的学业评价机制,为实践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实质性地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二、反思传统小学体育学业评价体系的弊端

对于小学体育学业评价体系的分析与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寻找增强学业评价发展的最佳途径,使其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获得快速发展,同时从整体上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学业评价,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做出的评价。体育学业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项目的完成进行的测评,判断其是否达到一定的标准,身体素质是否符合其年龄段的身体发育要求。通过学业评价体系,教师能够实现对教学目标的掌控,并促进学生尽可能的达标。传统的体育学业评价体系比较死板,无论是中小学的体育课程评价标准都是既定的,早已不能满足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其中,传统小学体育学业评价系统的弊端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无法反映小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传统小学体育学业评价系统中,对于学生在测试中得到的名次、分数较为关注,其标准主要用来衡量其排名以及否能够达到运动员标准,对于小学生的运动技能、自身身体素质的问题和有可能鼓励参与的体育项目无法做出反映。不具备激励机制和指导功能,很容易让小学生觉察不出自己的问题,让一些在大项目上落后的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

第二,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

在传统的体育学业评价模式中,教师通过测试、比赛来了解学生的锻炼结果,却不能够在成绩上反应出学生为此付出的努力,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事实上,小学生的意志力不强,能够坚持锻炼并完成某些较难体育项目的学生,往往具备难能可贵的坚强性格和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对于这类体育天赋不高但勤奋努力的学生,判定其学业成绩时,应当多关注过程而不是关注结果。简单粗暴的用一个分数就判定所有学生的体育成绩,事实上无法正确发挥评价功能。

第三,只强调共性,不重视个性发展。

传统的小学体育学业评价标准只强调共性,不重视个性发展。达标的分数是普遍意义上的分数,或许能够起到整体评价的意义,但无法体现体育教学对学生个体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视和尊重。传统体育评价标准限制了部分学生的个性成长,使其墨守成规,不利于发展终身体育意识,更不利于发现优秀的体育苗子。

第四,只重视量化,不重视方法。

传统的小学体育评价体系偏重于测试,重视量化结果,却不懂得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崭新的体育观念。这种僵化的体育教学意识,会让评价体系脱离小学生的实际需求,无法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理念。测试之外的评价方法常常被教师忽略,且不愿意采用。

三、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下优化小学体育学业评价体系

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小学体育学业评价体系应当朝着建立全新的评价机制方向发展,更多的关注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挖掘他们的潜能和帮助他们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方面。通过体育教育,小学生能够获得更大的自信,提高身体素质,而不是对体育课产生排斥和厌烦情绪。

就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尝试和探讨,希望能够对优化小学体育学业评价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扩展新的评价形式,敢于创新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条件下,小学生体育学业评价的形式和内容都不应该只局限在传统范围,即不能只采用体能测试对学生的体育素质进行评定。也要避免使用单一的达标标准来判定学生的体育素质是否符合要求。小学阶段,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体育课应当能帮助他们放松身体,而不是增加他们的身心压力。传统的小学体育课程往往与达标、测试项目分不开,教师应当敢于创新,带领学生参与一些新形式的课堂活动,例如带领学生进行校外锻炼,通过丰富的体育活动让他们在大自然当中舒展身心,提高身体素质。然后根据其锻炼的态度和进步程度形成一种新的评价形式,将其运动能力的发展作为评价依据。

(二)重视个体差异,拓展多元化的评价内容

多元化的评价指的是,不再像过去那样只通过体能测试来判断学生的体育素质,而应当让单一化的评价内容向多元化的评价内容转变。例如,教师在考察小学生的体育素质时,综合性地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态度、体育意识、体育理论、创新意识、运动能力的发展与进步等进行考察,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小学生因为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且没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影响,体育教师应当把握住这个机会,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教会他们一些生存技巧、运动技巧,以及由表及里帮助他们树立优良的人生观和终身体育意识。

在培养小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方面,要善于发掘学生的特长,例如有的学生速度慢但耐力好就比较适合长跑;有的学生耐力差但爆发力强就比较适合短跑;有的学生似乎任何运动都不擅长,但他组织能力强、记忆力好且认真心细,则可以培养其掌握体育项目的规则,让其担任裁判。体能、速度这些都不是评定学生体育素质的唯一标准,每个学生各有所长,教师就应当因人制宜,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尽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而不要轻易放弃运动。

(三)加强体育人文知识的教育力度

在小学阶段,体育教育的目的不只限于让学生强身健体,还应当包括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其在运动当中树立起坚韧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发起体育兴趣。因此,教师不能忽视体育人文知识的教育,在气候不好,或者场地不便于开展任何运动项目时,可以进行体育人文知识教育。

例如,体育教师在运动间隙为学生讲述一些著名运动员的故事,以耳熟能详的运动员(如刘翔、姚明)为例,让学生了解他们背后的艰苦岁月,使其明白任何运动员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赢得奖牌和获得成功的。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可塑性高,体育教师正确的引导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这些故事很容易帮助他们建立体育意识,并形成坚忍不拔的品格。体育教师为了加强体育人文知识教育的效果,可使用幽默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他们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使其在体育课堂上享受运动的乐趣,并有效的提高身体素质。

(四)以人为本的体育学业评价标准

小学阶段,体育学业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健康以及社会适应健康。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发育的敏感期,体育教育通过体育运动让他们提高身体素质并完善自我,且在团体体育项目中塑造集体荣誉感,促进社会适应健康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我们在小学体育学业评价体系中,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标准,务必将学生塑造成为身心健康的个体,使其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优良的终身体育意识,让体育教育发挥出最大的职能与作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也促使小学体育学业评价标准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旨在最大程度地挖掘人的潜能,使其养成健康运动的观念,甚至将体育运动作为终生事业去经营。那么,小学体育评价标准的核心思想就应以健康体育为主,以快乐体育与娱乐体育为辅,重点突出以人为本的中心理念,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如此,小学体育学业评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理论上融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在实践中推动快乐体育与娱乐体育的发展。

结束语

在小学体育学业评价体系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在传统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敢于变革,努力寻找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学业评价方法。以真实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态度、体育意识以及提高并发展其身体素质和终生体育意识为主要目的,适当地改进教学模式,在评价体系中采用新的内容和标准,从根本上落实新一轮体育教育改革的思想,推动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学业身体素质体系
艰苦的学业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35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