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合作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
2015-04-10吴健
吴 健
(琼州学院 海南·三亚 572000)
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因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需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大学本科院校在实际的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作为技术人才重要的培养地,本科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实习令人担忧。就本科类院校学生在时间方面所产生的问题,我们将浙江大学之江学院在人才实践培训方面的成功案例作为例子,就各种类别和等级的高等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投入作以研究,从而优化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开发出一条能够满足新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一、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1.区域差别使人才培养受限
虽然技术人才的培养区域化,但是在相应的区域内的人才培养的资源还是比较分散的,所以整体的优势不能发挥出来。传统意义上来说,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需要国家政府,高等院校,相关企业以及行业内部的共同参与。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各单位的共同合作,将所处地区所拥有的资源发挥到最大化,只有各单位共同合作才能有效的解决在人才培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然而,实际情况下,各单位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开展工作的,缺乏基本的交流与协调,这样开展工作的结果就是,相关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的目标在定制上不能明确,进而使得技术人才的培养严重滞后。
2.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人才的培养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关于人才培养的计划制定,具体课程的体系制定,教学的方法以及对于学生的管理模式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长期以来,各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固化,强调的是整齐的观点,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严重的限制了人才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严重的被压制。虽然随着社会需求的提升,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改革,然而并没有取得什么有效地效果。就当前来说,各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越来越多的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这样的结果就是各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重复率极其高,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中趋于同向化,使得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缺乏基本的人才特色培养。人才的培养没有明确的定位,只是盲目的进行跟风,造成人才的相同化,最终社会需要大量的人才供给,而高校却有另一领域的大量人才的剩余,形成严重的供求畸形。
课程的设置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知识的专业性太强,使得学生的学习知识面过于狭窄。老师在讲解中总是陷入一种对传统知识反复讲解的怪圈中,让学生完全的继承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却忽略了创新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还是停留在填鸭式教育的层面之上,简单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也是单纯的去接受,却得不到自主思考得机会,严重的压制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特性。学生因为长期的受到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而变得毫无主见,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之上。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能教育出呆板的 “人才”,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难堪大用。要想培养出真正的有用的人才,就必须对教学大纲的制定以及课堂上的教育模式进行大的改革,彻底的从固化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走出来,开创一种更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
3.应用型人才培养处于瓶颈阶段
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还是用一个人的学历去评判一个人的价值,严重的忽视了技术型人才所能发挥的效能和所能创造的社会价值,这种观点严重的限制了技能型人才在数量上的供应,人才的培养当然也会严重的受限。大家普遍认为,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理论知识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而选择进入技术型院校学习专业的技术是一件比较丢人的事情,因为心理和认知上的差异使得更多的人会选择进入普通的高等院校去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所谓的高品质的人才因为只有基本的理论而缺乏基本的实践能力而难以就业。为大家所不屑的“低等”技术型人才却严重的缺失,就业形势十分明朗。
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突出教学的地域特色
具体的特色设置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第一,结合本地区在地形环境,经济发展,生产制造,文化水平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优势,参照国外的成功案例,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联系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将本地区的人才培养与周边的资源优势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最大化的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出一条真正的属于自己的人才培养之路。只有在人才培养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才能让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中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学生才不会背负太大的就业压力。
通过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学习法律有关知识,能够很好地掌握合作区域成员国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避免两国法律规定不同而产生不必要的争议。为了避免争议发生,可以设置一些体现东盟法律特点的特色课程,此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与东盟各国自由贸易区的法律规定和法律制度、东盟诸国的法律法规、中国与东盟诸国间经济往来中产生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及这些法律问题的处理办法等,其重中之重是中国—东盟经济贸易中的法律问题。另外,要重点学习英语、泰语、越语、马来语等多种语言,这将对培养合作区域国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沟通与交际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建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强化对外交流
建立多元化国际合作关系,培养合作大环境下微观金融人才敏捷的发展思维,对促进区域成员国间密切合作,加强区域间沟通与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泛北部湾国家是世界金融强国,通过与这些国家的高校联合办学,签定项目合作协议,洽谈合作办学事宜,对高校金融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专科生进行跨国联合培养,使他们参与到中外合作项目中,提高学生国际合作意识和综合能力。
与西方学校联合办学,采取学分互认政策。通过学习泛北部湾国家联合办学高校的有关金融课程,两国联合培育的学子不但可以取得本校的课程学分,而且还能取得合作学校的课程学分。为了在人才培养、科学及实验研究以及教学育人等多方面达到国际水平,可以采取接收国际留学生和短期课程培训的方式,以及发展与区域成员国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3.多方联合协同培育新模式
为了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就业率,可以在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以及学校等多方支持与合作下,全面开展人才培育新模式。采取“分类实施”的方针,根据类型、行业以及着重点的不同,分布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各方共同商讨有关事项,比如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培养模式以及培养目标等,提高学生学习质量。通过建立广阔的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和校企联合参与项目的育才机构,摸索出了诸如 “国际合作”、“订单式”、“校企产学合作3+1创业”、“工学结合”等多种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有利于高端创新人才的发展需求。其次,推动政府、企业、学校以及研究院多方合作,共同构建实验科研基地和实习基地,合理利用企业资源,共同指导学生学习和工作,同时,鼓励本科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和研究生一起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再者,可以邀请企业家到学校做兼职讲师,这不但使企业家在与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培育新思路、新看法,而且能使学生获得与企业家沟通交流的机会,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创新意识。
4.校企合作,提高实践能力
由于学校内实验设备不足,实验场地狭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面临“毕业等于失业”的困境。为了使高校学生增强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学生必须到社会底层真实坏境中进行学习实践,将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而高校也迫切需要和企业精诚合作、通力配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实践场地。
第一,对本科学生而言,实习是毕业前必不可少,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按照教育部对本科生的培育标准和各职业学校对本科生的实习规定,学生可以自行或通过学校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一部分学生可以在企业生产一线以自主制造参加生产,另一部分学生也可以自主研究参与项目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第二,实习第一指导老师包括高职院校实习指导老师和工厂车间责任人,他们负责整个实习过程,并为实习生拟定实习计划。而第二实习指导老师是高校的专业老师,他们主要监督学生的实习质量,督促学生按照实习规定严格执行。
第三,企业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实践场地和实践设备,为学生的实践操作及老师的科技研发把关,并在新产品向市场推进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学生的实践产品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三、结语
我国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区域合作的背景下,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扬长避短,不断改革创新,开展协同培育新模式,为我国培育创新型技能人才,使技能型人才培养供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实际需求相平衡。
[1]汪阳红,袁朱,贾若祥.2011年我国区域合作态势回顾与未来展望[J].中国经贸导刊,2012,(02).
[2]何殷,陈刚.校企合作模式联合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实践探索[J].教学研究,2012,(04).
[3]马俊哲,李凌.跨区域合作办学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个案的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01).
[4]许小伟,蒋跃宗,吴福民.宝钢高技能人才“三合一”教育模式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