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形态下劳伦斯作品在我国“十七年”时期的缺席

2015-04-10徐黄丽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劳伦斯

徐黄丽

(汉口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引言

众所周知,意识形态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我国《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对意识形态的解释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而在西方学者布朗看来,“意识形态泛指许多社会或个人行为背后的思想及解释系统。”

尽管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在这些方面达成了共识:1、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体系;2、这种思想体系是特定社会的产物,参与社会活动,对现存的社会制度进行解释和辩护。而翻译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一、意识形态与翻译

美籍比利时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是明确提出翻译受意识形态影响的学者之一。他在其著作Translation,Rewriting,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一书中指出,“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翻译主要受意识形态(ideology)和诗学(poetics)两方面的限制:赞助人(patronage)控制意识形态;专业人士控制诗学”。[4]意识形态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等来限制译者的翻译活动;而诗学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所处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往往会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以使其符合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以达到使译作被尽可能多的读者接受的目的。意识形态是赞助人(如宗教集团、阶级、政府部门、出版社、大众传媒机构,也可以是个人势力)[5]意志的体现,赞助人可以决定译文甚至是译者的生死存亡。而由文学家和翻译家组成的专业人士只能在赞助人控制的意识范围内,操纵作品的诗学形态。译作若想要进入译入语的社会文化体系中,必然受到相应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制约。若译文内容与意识形态不符,就难以顺利地在译入语文化中进行传播,甚至有被禁的可能。

二、劳伦斯其人其作

戴 维·赫 伯 特·劳 伦 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简称劳伦斯,20世纪英国作家,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主要成就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游记和书信。他出生于英国诺丁汉郡的一个煤矿工人家庭,父亲是煤矿工人,缺少教育;母亲则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有良好的修养,这种文化以及阶级上的差异使得父母的关系十分恶劣。妻子在丈夫身上寻找不到爱的关怀,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因此,劳伦斯母子之间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感情,这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劳伦斯1906年到诺丁汉大学学习教师专修课程,1908年毕业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在伦敦南郊的一个地方谋得一个教师的职位。母亲去世之后,由于身体原因,他彻底放弃教师职业,成为了一名专职作家。当时由于英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他的家乡小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森林和田野遭到工业的污染和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到破坏,因此他强烈憎恨产业主义,崇尚“自然主义”,这些观点在他的作品中能充分体现出来。而他的作品特别是小说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强烈的阶级意识:一个下层阶级的男人和一个上层阶级的女人的结合。上层阶级的男人通常是萎靡不振,缺乏人性本能力量的。这种阶级差异在 《儿子和情人》、《虹》、《羽蛇》以及《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长篇小说中显露出戏剧性的、强有力的效果。

他的作品基本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的范畴,另外由于受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作品中坚持不懈的描述日常生活中无休止的心灵抗争,许多小说都弥漫着一种忧郁的情调,作品中对情感和性爱的描绘显得非常直白,毫不隐讳。他将两性关系视作创作的主要题材,他曾经说道:“我只能写我特别有感触的东西,在目前,这就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建立男女之间的新关系,或者调整旧关系,这毕竟是当前面临的问题”。他的作品试图探索一种“新的两性关系”来摆脱工业社会对人性所造成的压抑,这也是他作品的普遍题材。

三、1949年至1966年间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力量,我们选择了苏联作为我们的“盟友”,因此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化路线在我国备受青睐。

而对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备受推崇这一现象,柳鸣九先生认为这一原则“从产生之日起便主要是作为一种政策概念存在的。它并没有得到严格的科学解释,却又始终保持着规范和评价作品的意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当时我国评价研究各国各类文学的标准,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英美文学。

早在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提出:文艺工作要“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

孙思定1949在《翻译工作的新方向一代发刊词》中提出:“翻译一面是做‘一边倒’的带路人,一面是做反帝的前卫。”

“一边倒”当然是倒向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翻译被认为是维系和加强“兄弟”感情,另一方面,带着批判的眼光,力求通过翻译使国人认清英美等帝国主义的本质。

在这样的背景中,苏联的文学作品大受青睐,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彻底解放、独立与和平愿望的文学作品与中国文艺政策相符,在我国也颇有“市场”,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学作品,由于其资本主义的性质,在我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只有古典文学中表现人民反封建反压迫争取自由的作品,以及表现反帝反资本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能进入我国“赞助人”的视野,并且“每肯定一位作家,就千方百计给他戴上具有‘人民性’的高帽,贴上‘现实主义’的标签,把其作品的意义主要归结为‘揭露、批判资本主义’”。

四、意识形态下劳伦斯作品在我国“十七年”时期的缺席

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步建立,并且在文化系统中处于的主导地位。那么政治意识形态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对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规范和要求。解放初期,我国通过对翻译出版机构的一系列整顿和调整工作,翻译和出版完全统一到国家这个“赞助人”手里。茅盾于1954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 《为发展文学翻译视野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的发言,其中写道:“文学翻译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由主管机关和各有关方面,统一拟订计划,组织力量,有方法、有步骤的来进行。”此时,翻译已经不再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必须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从而成为了一种政治任务,为我国的意识形态服务。那么译者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

“十七年”时期,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翻译的要求是:翻译和介绍“优秀”和“进步”的外国文学作品。按照这一意识标准,所谓“优秀”和“进步”的作品是在政治上符合“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写作方法上体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对待资本主义国家的作品上,主要译介“古典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以达到“批判现实主义”的目的。

而劳伦斯是英国作家,首先政治上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同时劳伦斯本人属于现代派作家,显然难以入围译介的方阵。苏联学者阿尼克斯特所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经戴馏龄,吴志谦等译的《英国文学史纲》一书中,认为劳伦斯的作品中:“性的题材占据着他的全部作品的中心,因为根据劳伦斯的世界观,一切生活现象最后归结于人的性欲意图。”这也能折射出我国文化界对劳伦斯作品主题的概括。同时还对他作了如下评价:“劳伦斯过分夸大了色情,这正适合具有颓废情绪的知识分子的口味,因此他的作品在二十年代获得了远远超过它们应得的声誉”。可见,当时对劳伦斯的认知仍停留在 “颓废作家”这个层面,而对他所描写性的作品也被认为过于露骨,进而得出劳伦斯将人的一切行为都归结于性的本能的结论。

1956年11月高教部审订出版的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编写的《英国文学史教学大纲(草案)》关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代英国文学是这样描述的:“二十、三十年代在英国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颓废主义文学。文学的庸俗化和商品化及知识分子脱离社会与群众的极端个人主义。作家的悲观和题材的狭窄,”其中还特别列出了劳伦斯。

由于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劳伦斯作品译介在“十七年间”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当时国内各大期刊、报纸上几乎看不到劳伦斯的影子。仅1963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人名录》、196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近代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人名资料汇编》,收入了“劳伦斯”条目,再就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曾以手抄本形式在坊问流传。”

劳伦斯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小说,在这一时期控制主流意识形态的“赞助人”眼中,属于“黄色”小说,他的“两性关系”描写有违当时的道德观,与当时国内禁锢的思想相左;另一方面,他的作品崇尚“自然主义”,这与当时大张旗鼓搞国内建设的大背景也显得格格不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劳伦斯的作品在“十七年”时期“集体缺席”也就不足为奇了。

结语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语言外部的因素,像一只无形的手,操控着翻译文本的选择。而“十七年”时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的文化路线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着“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宗旨,我国翻译界此时对翻译选材慎之又慎。劳伦斯作为二十世纪英国伟大的作家,其作品由于有违当时的意识形态,没能进入当时译介选择范围之内,导致他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的“整体缺席”,这不能不说是这一时期的遗憾。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495.

[2]许均.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15.

[3]万莉.人性的回归: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作品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14.

[4]柳鸣九.二十世纪现实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2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毛泽东文艺论集[C].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2002:73.

[6]茅盾,为发展文学翻译视野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J].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08.

[7]刘洪涛,姜天翔.新中国60年劳伦斯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6.

猜你喜欢

劳伦斯
你做得到吗
校有校规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论劳伦斯·布依尔“地方”理论之嬗变
他者与自我重构:劳伦斯《羽蛇》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还好他用的不是镰刀
《虹》与《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另一个自我”:劳伦斯人物美学一探
劳伦斯·许:我是个“造梦师”
詹妮弗·劳伦斯大好时光
人和自然的“神圣统一体”——论D·H·劳伦斯后期的泛神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