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确理解和定位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5-04-10龙春霞
龙春霞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上海 200444)
古今中外的学者很早就对人类的有关生态问题作了大量有益探索。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开始了关于生态文明的比较科学和系统的研究。进入新世纪,研究的速度加快,也出现了一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已不在少数,大多数学者都认识到过去我国及世界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错误把握及其严重后果,并认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极力呼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了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但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仍跟满足不了我国快速发展的实践需求,特别是在理论的系统、全面、可行方面稍显不足,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基本标准、原则问题上,理论方面的缺陷也较为明显。理论的不足制约着实践的脚步和我们整个事业的进步。本文试图结合当前我国和世界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如何正确认识定位生态文明建设作一些探讨。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毋庸置疑,生态文明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最热的一个共同话题之一。发达国家既已走上了 “先污染、后治理”的反生态之路,目前正在恶补“生态文明建设”之课,发展中国家更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牢记发达国家的沉痛教训,努力用绿色、文明的方式进行经济建设,尽量减少经济建设过程的环境和资源代价。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一部分是因为时代文明进步了,人民对生态文明本身有了更加深刻、更加科学的认识;更多的是在经历了自身发展过程中因为生态环境遭破坏造成的损害,以及目睹发达国家在过去两百多年的工业文明时代对生态的漠视与践踏所造成的恶果之后吸取了惨痛的教训。
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价值追求,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发展之初,中央就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但是由于我国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落后和思想观念认识上的局限性,对生态问题并没有真正认识清楚,发展的天平还是不自觉地倾向了经济这一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和合理的对待。而在此之前的十年动乱时期,生态环境问题更是完全让路于经济的赶超式增长。“以粮为纲”、“以钢为纲”,到处垦荒、砍伐、开矿,大炼钢铁,这些就是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对生态环境的虐待最终遭到了自然的报复,频发的海啸、地震、滑坡、泥石流和沙尘暴;越来越多的酸雨,越来越稀薄的臭氧层,越来越贫瘠的土地,越来越少的自然资源;冰川不断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沙漠每天都在吞噬着美丽的土地;属于陆地上的泥土每天都在流向江河,河床每天都在上涨;空气的含氧量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二氧化碳和各种有毒气体;陆地上的绿色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黄色、白色、黑色和各种奇怪的色彩;清澈的河湖水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混黄、漆黑并带着刺鼻气味的液体,甚至是干涸的池底裸露,造成这一切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人民把对生态环境应有的重视都给了经济发展。的确,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的经济每年都在高速增长,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取得的成绩让世界震惊和敬佩。但是生态环境却为经济的高速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反过来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最终的结果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经济的困难、人民生活的困苦和社会发展的停滞同时降临。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愈加显著,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明显,人们对生态问题的重视度也不断提高。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纲。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同时,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也把生态文明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绿色生产、循环经济、废物经济等富有生态意味的词汇不仅成了热点词汇,而且也在人民的实践中得到体现。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经济初具规模,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生态文化意识深入人心。而生态经济给人们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也增加了人们对生态文明的信任和坚持。
二、生态文明建设不应是我们行动的紧箍咒
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越是在关键时期,人越容易激动,越容易浮躁;而越是关键时期,越应该保持平静,越要用清醒的头脑去面对和处理问题。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犯“急性病”的病历,例如认识到我国经济的落后现状和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就不切实际地盲目开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结果是损害了正常的经济建设,耽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同样,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但也要遵循事物发展固有的规律办事,不能急躁冒进,更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一提生态文明建设就只顾大肆关闭厂矿,到处退耕还林,对生态标准不达标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行一刀切地废除和禁止。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同时,如果不考虑经济的承受力和社会综合效益,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步伐来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那么结果必然是生态、经济两败俱伤。
例如,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入初进决策视野的时候,一些地方官员就开始大办环保事业。位于豫西边陲的国家级贫困县卢氏县,1996年上任的县委书记杜保乾,自上任开始就大搞“环保工程”,不惜血本,营造“南国风光”。1996年,杜保乾耗资近1400万建设绿化工程、隔离带工程等,而此时卢氏人民还没有稳定脱贫。另外还在卢氏县建立牧场、蔬菜大棚、菌菇长廊、中药材种植园等,耗光了本县扶贫基金、发展基金、林木保护基金等巨额基金,还导致财政亏空数亿元,再不够就向百姓横征暴敛。【1】卢氏县在这些工程中收获的是愈加贫困,卢氏百姓收获的是愈加艰辛和愤怒。杜保乾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程脱离了本县实际,也许是真的没有理解生态文明的涵义,也许仅仅是为了提升政绩的形象,不管如何,生态环保已经不自觉地充当了其鱼肉百姓的工具。
再如,2013年2月,告别14年的白色发泡塑料餐具“刑满释放”,被发改委从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再次取得市场流通的合法地位。对此,舆论界莫衷一是,支持解禁的代表中塑协说:“发泡餐具是一种安全、绿色、环保的包装材料。反对的代表环保总局则反驳说,在高温下,以聚苯乙烯为主要材质的发泡餐具有毒。一边是绿色产品,一边是有毒产品,到底解禁是好还是坏呢?”【2】另有人在网上贴文表示:国家发改委之所以认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符合相关安全标准且利于节能从而对其解禁,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多家塑料生产商的胁迫利诱。【3】对于这些争论和非议,我们要始终保持冷静、清醒大脑,不被众多流言蜚语所左右。在十八大浓墨重彩书写生态文明建设之际,全社会都在高唱资源与环境保护之歌,白色发泡塑料餐具的解禁似乎显得不合时宜,很多人对发改委的这一举动很是不解,在担心消费者的食品卫生安全之余,更多人担心这一导致“白色污染”的罪魁祸首是否会让“白色污染”卷土重来。我们暂且不去评判双方谁对谁错,这种担心体现出了人们的环保之勇,却没有环保之智。是否会再度出现“白色污染”关键不在是否禁止白色发泡餐具的流通,关键在人们对白色垃圾的处理办法是否及时、合理,因为真正造成“白色污染”的不是物而是人。如果这是一桩案件,物只是充当了人们作案的工具,该伏法的是作案嫌犯,而嫌犯是人类自己,人们不可能通过消灭物来阻止犯罪,而应通过改造人来防止案件发生。即使将白色污染物全部消灭,“聪明”的人来还会找到各种工具来制造“黄色污染”、“黑色污染”、“无色污染”······在面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我们不应打着“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等冠冕堂皇的旗号来简单地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我们要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更高层面作更深的思考。
当前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尽管从2010年起,中国的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这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中国人多地广和巨大资源消耗抬起来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人均GDP为6630美元,在世界排名80多位。巨大的差距给我们以警醒: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对于白色发泡塑料餐具复出这一问题,并不是说必须站在支持方,支持白色发泡餐具的流通。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在全球资源紧缺、中国资源约束日益加大的时刻,白色发泡塑料餐盒因其耗料少、成本低而有着较其他餐具一些更大的优势,白色发泡塑料餐盒的生存权是市场给予的。在国外,很少有国家用强制手段禁止塑料餐盒的使用,但是也很少有国家白色污染到了某种十分危急的程度。例如,美国不明令禁止只是使用经济手段争抢白色发泡塑料餐盒的市场,“日本和韩国有专门针对一次性发泡餐具回收的立法,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还建立了相应的回收系统,另外一些国家则要求本地区的发泡塑料行业对一次性发泡餐具自行处理。”【4】在过去白色发泡塑料餐盒未解禁的14年中,每年仍有150万亿的使用量,这种命令禁止、地下运转的模式不仅没有阻止白色发泡塑料餐盒的使用,而且阻滞了其正确的回收利用和工艺的发展,更不利于环境保护与治理。白色污染乃是由于人们的不合理使用和回收造成的,如果因此就将发泡塑料餐具一票否决、赶尽杀绝的观念和做法实在需要慎重考虑。一味地禁止白色发泡塑料餐具的使用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办法,加强监管并找到正确使用和回收途径才是明智之举。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前进的正确指导方针,而不是我们行动的紧箍咒。能否正确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是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及成就的大小。
三、如何正确理解和定位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是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论述的开篇之语,这句话给了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很好的定位,而在接下来的报告中更是用了整整一个部分的宏大篇幅来专门论述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以此为新的历史起点,生态文明建设将在中国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此,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成了中国人民行动的指南和奋斗的目标,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热情高涨,力度加大,速度加快。
但是对于到底怎样的行为才是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以及怎样一种发展形态才能称为生态文明的却没有一个统一科学的评断标准,人们多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多多少少带着个人主观色彩地理解和定位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当某种行为发生时,因缺乏科学统一的衡量标准而无法对其做出一个广为接受和信服的评断,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评断。如此,生态文明建设很容易被歪曲和误解,而伪生态文明的行为却层出不穷、逍遥治外,继续其损害我们整体和大局的破坏作用。这是个由来已久、祸害巨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一个科学统一的评判标准建立以前,如何正确理解和定位生态文明建设,如何甄别真生态文明还是伪生态文明,如何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行动指南而不是阻碍我们事业前进的紧箍咒?要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不会简单,相反会十分艰难复杂,需要更多更充分的实践检验和理论论证,但是至少要先建立正确的思想基础,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根基
1、联系的普遍性使世界处处充满矛盾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用联系的观点、整体论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看问题。在地球生态大系统中,人类及人类社会,与其他物种及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相互矛盾。人作为最有能动性的成员,人类的思想行为对其它生物和周围环境及整个大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周围环境的改变也时时刻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人的生存发展必须依赖生态系统,人的理性行动必须遵循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人类社会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也是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任何一方面的前进或倒退都会对其它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制定和实施某方面发展政策的时候要考虑到对其它方面的影响,努力实现各方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行动指南还是进步枷锁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坚持适度原则
哲学中的适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任何事物都是是质和量的统一体。适度原则要求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把握好度,在实践中,防止“过”和“不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曾经有“忽视”、“不及”的目光短浅的做法,对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后来,纠正过去错误的时候,又出现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盲目”、“过”的错误倾向,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也将损害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3、正确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一条基本的哲学原理,体现了对历史、对现实、对规律的尊重,是我们实践成功的基本原则,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始终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遵循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生态文明建设不能跟风、不能盲目、不必攀比,只有我们国家和社会健康长远发展需要才是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真正动力。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几个基本的原则
1、真正的生态文明必须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能只考虑当代人的当下发展,要把眼光放长远,放到民族的高度,满足当代人的当下发展需求,同时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满足,实现民族的永续发展。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必然是可持续的发展。
2、必须有利于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和长远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不应以某一领域或短期的发展和利益为衡量标准。只有某一部分发展而其他方面停滞或倒退的发展是畸形的发展,为了某个局部或特殊领域和群体的发展而牺牲其他部分利益的做法是不能长久的。被忽略部分的停止落后最后必将制约其他部分和整体的发展。历史已经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的牺牲和让步滞后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会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最终不利于经济、社会的综合整体发展,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行为必定要立足于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
3、必须有利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和现实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生态文明的最终成果要体现在人民长远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上。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动力也来自于现实利益。生态文明是一个长远而崇高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
4、必须有利于人类共同生活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一个世界性的的课题,生态文明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全世界共同的生态环境资源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建设和维护。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考虑到中国自身的因素,也考虑到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改善。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各国的合作,离不开良好的地球生态环境。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也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和支持。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重要的评断标准是人类共同生活环境的改善。
在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空前的高度之后,能佛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是对我们智慧与气魄的考验。对待这个问题,我们要站在战略高度,立足当前国情,真正理解和贯彻执行生态文明建设。对待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要两手硬,这两手不是来打斗破坏的,而是握手言和、携手并进的。要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要始终用全面系统的眼光看总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用切实有效的行动实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在动态中互动、并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是十分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期间出现的困难和挫折是十分繁杂而又棘手的,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清醒的头脑,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各有侧重而又整体调理,才能让中国这个巨人健康、强壮、美丽。
[1]魏昕,博阳.诚信危机——透视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观察国外塑料餐具使用办法[N].环球塑化网,2013(04).
[3]一次性发泡餐具禁而不止,工艺落后国外二十年[N].新塑网,2013(04).
[4]同[3].
[5]李雪林.庞元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N].理论 2013(04).
[6](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仁胜,肖峰译.马克思的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许素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先声[J].学术交流.2008(06).
[8]侯一夫.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J].学术交流.2008(12).
[9]杨昌明主编.资源环境经济学[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10]吴明红.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发展态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1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2002年11月8日.
[1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N].2012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