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时事新闻同质化研究
2015-04-10王星
□王星
新媒体时代时事新闻同质化研究
□王星
新媒体时代,媒介的空前发达和媒体空间的扩大并没有相应地使新闻信息量大幅增加,时事新闻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与时事新闻自身特点和一贯的报道方式有关,更与时代背景和媒介环境密不可分。媒介融合的加快、时事新闻报道准入制度与互联网创新发展,以及生活本身的同质化,都会导致时事新闻报道的同质化。时事新闻的同质化导致了诸多问题,需要从实务操作层面进一步规范时事新闻报道和转载;鼓励创新,依靠国家、行业、新闻媒介和记者多方力量,合力解决时事新闻同质化问题。
时事新闻;同质化;新媒体;媒介融合
同质化本属于经济学范畴,指产品在功能、造型、款式方面趋同,消费者很难区分质量差别。法兰克福学派将这一概念引入媒介文化批判领域,认为市场竞争、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规模经济、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必然导致产品的同质化,机械复制是导致同质化的根本原因。①新闻同质化在新媒体时代表现得淋漓尽致。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信息公开程度、各媒体之间交流加深,一方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另一方面也使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从新闻热点到综艺节目,从报道内容到版面设计都可以看到同质化的影子,时事新闻更是同质化的重灾区之一。
一、时事新闻及其面临的问题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规定: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包括国际民生、社会建设、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领域。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和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但其本质内核和基本规律基本不变。从新闻报道诞生之日起,时事新闻报道在新闻界和现实生活中就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快、短、简和强调事实是时事新闻报道的不变准则。
然而,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时事新闻在世界范围内出现某种程度的“互文本”现象;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相继到来,时事新闻的地域性逐渐消失;媒介竞争、媒介产品本身的易复制性和低复制成本(技术、法律等方面),新闻“串稿”的传统习惯,新闻网站信息资源不足,稿件多来自报刊及转载等给新闻媒体之间肆意抄袭创作了“条件”;相同媒体之间、不同媒介之间新闻内容、栏目设置、版面样式、报道风格等方面相似度不断增高;各家媒体在运营策略上互相仿效,出版时间和读者定位重叠或趋同;媒介环境和现实生活本身的趋同,受众关注的事件和焦点集中,时事新闻报道有意无意地被同质化。
尤其是时事新闻转载、复制、模仿甚至是抄袭导致的媒介内容同质化,使得原有稿件的出处、报道的记者被淡化、遗忘,打击了新闻生产者独家创作、报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出现“无新闻可看、无信息可知”现象,损害了受众对多元信息的知情权,削弱了媒体的品牌效应和竞争力,甚至引发部分媒体间的恶性竞争,新闻资源浪费严重,②成为时事新闻报道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二、时事新闻同质化的原因分析
时事新闻同质化的原因有很多,既与时事新闻自身“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位和特点有关,也与媒介技术发展和时代环境等外在因素密切相关。本部分从以下几方面做重点分析:
(一)时事新闻自身特点和写作基本形式问题
时事新闻时间性和空间性很强,重在描述事实。注重与时俱进,每天播报世界、各地区的新闻,这就要求时事新闻报道速度要快,内容实且短,最适合以消息的形式进行报道。消息写作又多用“倒金字塔”式结构,虽然近几年消息写作方式多样化,但新闻真实性要求的“5W+1H”要素不能变。加之“快”的时间性竞争,事件报道的结构、框架基本固定。同一事件,若被访对象的观点、表述相似或不同记者采访的对象相同,新闻报道引用的内容就会趋同,甚至完全相同。这种情况下,即使独立采访、报道的记者,发出的报道内容相差也不大。
(二)时事新闻报道集中爆发和形成舆论的需要
时事新闻是新闻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任何一家以“新闻”著称的媒介都不可能绕开时事新闻这一内容。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但能进入媒介议程的事件是有限的。当某一事件引发公众兴趣和广泛关注时,各大媒体都不会错过对该事件的报道。面对共同的新闻资源,任何新闻媒体都没有排斥其他媒体报道该事件的权力,即使获得独家资料,成功排斥的可能性也很小。新闻媒介不仅要报道事件,呈现事实动态,还肩负着整合、引导舆论的责任。舆论的形成是在大量且持续的同主题新闻报道基础上,引发社会关注、形成聚合效应、获得认同后才能实现的。引导舆论的需要,大量同主题新闻集中爆发,加之时事新闻报道的一般手法和规律,大量相似的时事新闻作品应运而生。
(三)媒介融合导致的时事新闻同质化
新媒体时代年轻一代向网络和新兴媒体转移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地位受到严重的挑战,受众流失严重。传统媒体为维护原有地位和竞争优势,开始寻求合作。2014年8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指导意见》,从单一媒介到混合媒介、从跨媒体到媒介融合成为信息传播领域不可逆的潮流,人与人之间、人与大众媒体之间、不同媒体之间呈现出新的互动关系,加速了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信息传播的自由③和获取的便捷。但不可忽视的是,媒介集团内部资源和信息的流通、共享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时事新闻报道同质化的可能性和途径,为“一稿多用”提供了合法化依据。同集团和相互融合的媒介间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同一热点的报道,甚至是客观上的共同炒作。媒介融合背景下,同事件、同话语表达和使用,加重了时事新闻的同质化问题。
(四)时事新闻相关制度方面的原因
我国现行的新闻准入制度将许多新兴新闻媒体排除在时事新闻报道的范围之列。具有报道权的主要是传统纸媒、电视、广播电台、新闻类杂志新闻工作者和依托媒介集团的新媒体和自媒体。商业新闻门户网站、客户端和作为“新闻搬运工”的新闻聚合类应用并不具有时事新闻采访权,而时事新闻又是新闻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必须报道的内容,时事新闻采访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转载、粘贴”导致的同质化现象就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五)生活的同质化和文化传统问题
社会生活领域的全球化,社会大众接触的事物、关注的内容趋同。距离遥远的国度发生战争、巴黎时装周流行风尚、某地发生车祸都能够成为媒介和受众关注的话题。受众在媒介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享有共同的判断标准和审美追求,对特定事物的喜好又影响着媒介的议程设置和内容呈现。生活的同质化致使时事新闻来源同质化,看似获得的信息不受限制,实际获得的内容正在缩小。从我国媒介发展,尤其是新兴媒介的产生来看,模仿多于创新,百度是对Google的模仿,《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跑男》等这些高收视率的节目,明知是“高仿”产品,依旧受到追捧,受众对其趋之若鹜,这隐性地鼓励了“抄袭”和“复制”行为,衍生到时事新闻报道领域也是如此。当然,这有降低风险、经济效益的考虑和制度约束上的不足,但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行业、社会层面,对创新的保护和物质、精神层面鼓励的不足难以促进媒介突破现有时事新闻报道模式,减轻时事新闻同质化问题。
Analysis of echoes merging characteristics during squall line development process
三、时事新闻同质化应对策略
(一)实务操作层面规范时事新闻报转载和报道
2009年鲁珀特·默多克在一个论坛上公开点名批评Google窃取了新闻版权,并提出“新闻通帐”的论点。④2010年从未公开承认自己在某些领域失败的默多克,在创建同Google News竞争产品时承认了自己的失败。⑤世界范围内,伴随着“搜索”成为网民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的潮流,时事新闻产权意识逐渐得到认可,转载新闻标明出处已是各媒介最低维度的共识。为减少时事新闻同质化现象,实务操作层面需要做出进一步规范。
规范转载说明,给予时事新闻报道媒体和记者权益上的回报。2014年新闻聚合类应用“今日头条”引发网络新闻著作权之争的原因之一是“今日头条”通过自己网站服务器“存储和传播、而非跳转的方式”使用第三方的新闻作品和图片,违反了与合作者“指向链接网站”的协议和“默认许可”的范围。不允许或限制新兴新闻媒介转载新闻生产者内容并不现实,也不利于互联网创新发展,但操作过程需要进一步规范。如对稿件引用部分进行标注,转载稿件后要对原作者进行简要介绍,使新闻生产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权益上的回报,缓解新闻生产者认为被淡忘而造成的焦虑和不平之感。
独立采访稿件应当写明备忘录。由于时事新闻容易“同质化”的特点,每篇稿件都应有自己的备忘录,包括记者到达事件现场的时间、采访的人物记录等一系列能够证明所写为亲身劳动所得,作为独立创作的依据,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二)鼓励独辟蹊径,奖励创新
时事新闻由于种种原因出现“同质化”现象很难避免,传统媒体新闻记者不必过多在意某些转载甚至是复制行为,当下媒介和制度环境下,这些行为可以被理解,但粗制滥造永远会抬不起头来。时事新闻有自己的品质,新闻媒介总能分出优劣级别,得到不同的评价和对待。正如美国De Correspendent网站独辟蹊径,报道没有被人报道的新闻,依靠会员收费和社会支持作为经济来源。小有小之道,市场机制下,媒介没有报道某一事件而不让另一媒介报道的权力,也没有不让另一媒介走自己相同策略的路径,其并不担心同质化和模仿造成的损失,因为每次首发博弈中它都可以获得时间上的优势。如此累积,在信号传递中,它的品牌优势逐渐建立,其他媒介机构若想采用与它一样的经营策略获得独一无二的地位便很难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政策层面和新闻行业应当给予时事新闻报道原创者和创新者荣誉乃至物质上的鼓励、奖励,探索时事新闻报道诸多问题的解决路径和方法需要来自政策、行业、媒介机构和记者等多方的合力合作,这样才能降低创新者的风险,扭转“抄袭综合效益最优”、“模仿获得成功”的既定思路,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最终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陈龙.新闻传播学新视野:媒介文化通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8/45
②彭小安.新闻同质化现象及应对策略[J].声屏世界,2015(04):22-23
③杨溟.媒介融合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98
④新闻营销能加大新闻的流动性[EB/OL].中国站站长,http://www.chinaz.com/news/2009/0411/72241.shtml,2009-04-11
⑤竹子.新闻集团创始人默多克承认无法同谷歌正面竞争[EB/OL].站长之家,http://www.chinaz.com/news/2010/ 1022/139074.shtml,2010-10-22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