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5-04-10张传岳
张传岳
(安徽肥东县众兴中学安徽·肥东231634)
翻译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张传岳
(安徽肥东县众兴中学安徽·肥东231634)
目前,国内的英汉翻译研究方兴未艾,研究成果丰硕。然而,研究人员的研究基本都集中于大学阶段的外语教育教研,对翻译在更为基础的中学英语教育中所起作用的研究却基本空白。笔者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翻译对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激发、语言差异认识和文化意识培养三个方面探讨翻译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翻译学习兴趣语言差异文化意识
一、问题分析
(一)翻译在英语学习中的角色
何为翻译?《辞海》定义为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表达出来;《牛津英语词典》定义为在保留原意义的前提下把一种语言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现代法语典》定义为将一种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语言。
以上定义只是从语义的层面对翻译进行定义,而翻译所涉的不仅仅是语义的转化,还有文化甚至意识形态的因素。迄今为止,学界已经达成共识:翻译不仅是指在语际之间进行的语码代换,而且包含了信息传递,此信息既有语言本身的含义,有语篇的隐含意义,也可能含有文化意义。此类翻译是指在高校中,为培养专业素养与专门人才,外语专业开设的专门翻译课程。
本文中所述翻译是指在中学的日常英语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汉语和英语之间进行语际转换而进行的语言学习过程。此过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语言差异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准确运用外语的技能并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的效果。《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而这一目标的达成,需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翻译过程所涉及的语言综合知识恰能满足《新课标》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
(二)中学英语教学的特点
中学英语相对于小学、大学英语学习,其有明显的特点:基础性、系统性、过渡性。
1、基础性:经历了小学英语的学习后,中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英语知识,但由于学段要求不一样,小学生学习的英语知识多以趣味性为主,对中学英语的学习仅是一个引导。而中学英语教育在学生的整个外语学习过程中,则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因为从中学开始,学生学习的内容开始全面扩展:词汇开始增大,按照2015年高考考纲的要求,到学生参加高考时,识记、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3500个;句型更长更加复杂,事实上,到高中毕业时,英语的基本句型的各成分功能都已学习完成并掌握,所要加强的只是学生要熟悉其的使用;除了语言内容以外,语言学习也涉及文化内容,英语国家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中学阶段英语的学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他们以后将来进行跨文化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系统性:中学阶段外语学习的另一特征就是系统性。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其一、主题广泛,内容完整。纵观七年级到九年级,高一年级到高三年级,课程所设置内容都是围绕日常生活、工作、经济、民俗文化和教育等话题展开的,各单元各有主题,综合起来就是完整的社会生活传真。其二、语言知识学习开始系统化。七年级开始,学生开始慢慢学习句子成分及其结构,“知其然”很显然已满足不了实际学习的需要,继而“知其所以然”,这个转变就是系统学习英语语法的过程。其系统,是在于,到高中毕业时,学生已经完整地完成英语基础语法的学习,已完全为其后的语言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3、过渡性:中学阶段语言学习不论是基础性还是系统性,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还是表现出其的过渡性。其一,语言知识虽有一定积累,但仍满足不了正常工作、交流的需求,要真正满足需求,继续深入学习与积累必不可少,专业化的学习尤为重要;其二,相较于大学的语言文化的学习,中学阶段对语言背景文化的摄略,还是相当肤浅、片面的。真正学习理解一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也是一个艰难的内化过程。
二、翻译在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的教学过程,如何能让学生克服两种文化差异带来的两种语言差异,继而掌握语言知识与技能,培养文化意识与情感态度,最终达到综合运用语言的目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言学习不仅是要提高学习者对该种语言的语音、语法及其词汇的运用能力,还要求学习者能习得或创设类似于真实生活的语境,并在其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1]此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准确把握。海姆斯(D·H·Hymes)在《论交际能力》中,将交际能力概括为合语法性、可接受性、适宜性和可能性四个方面。[2]笔者将从合语法性与可接受性两个方面探讨中学英语教学中,用翻译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问题。
(一)合语法性
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语法规则与语言结构相异悬殊。初学者往往会对英语的表达习惯很不适应。英语“形合”特性的干扰表现得尤为突出,英语中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动词的主谓一致以及时态的词尾曲折变化现象,都是中学生错误频发的领域。教师教学过程中仅仅向学生呈现正确的词形、句子,让其尽可能多的接触正确形式,多达不到理想效果。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设计专门的翻译练习,让学生将翻译的内容与汉语及正确的形式进行对比,在翻译的实际操作中对比、查错、纠错并内化,学生意识到了语言差异,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可接受性
在缺乏目标语语境的情况下,学习者母语思维往往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汉英两种语言不同的表达习惯,往往会使学生造出“合语法”但不合语用习惯的句子,也就是常说的“中国式英语(Chinglish)”,而学生却不自觉。此种情况下,语法分析很显然无济于事,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并分析错误的根源,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根本所在,也就是,隐藏于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现象。唤醒文化差异的同时再做针对性的翻译练习,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发现错误并将其消化。通过这样反复不断的英汉、汉英双向翻译,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学生的语感就会逐渐形成,可接受性的问题也会逐渐得以解决。
三、翻译应用在教学中的意义
(一)学习兴趣的激发
语言是鲜活的,可语言积累的过程却是漫长而枯燥的。没有一定的动机和趣味,学生很难保持持久的热情。兴趣的培养又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设置情境、趣味阅读、观看视屏,如此等等都可选择。而结合课程内容设置趣味性的翻译不失为便捷高效的方法。
比如:在上北师大版高中教材Unit1Lesson1Couch Potato与Workaholic时,就人的生活方式,可以举几个和人们生活态度相关例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A lazy youth,a lousy age.),
“知足常乐。”(A contented mind is perpetual feast.)。
这些例子是日常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和人生态度相关的习语,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还可由此进行引申,引导学生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学习语言知识,引导情感态度,一举两得。
再如Unit2Heroes单元里,涉及到英雄事迹、故事,教师也可以举些相关的例子:
“白日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A clear conscience laughs at false accusations.),
“宁为清贫,不为浊富。”(A clear fast is betterthana dirtybreakfast.)
(二)语言差异的认识
汉语英语律属不同语系,加之两国地理位置殊异,用词和语言结构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结合课本语言知识,作些翻译练习,也能起到强化学生认识的效果。首先是汉英的用词习惯不同,如: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
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
all at sea不知所措”[3]。
这些结构这么用,是因为英国是岛国,其生活与水、船紧密相连。将这些短语与相关单元的内容结合起来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接受此种差异。
再如:常见的句型结构“It is adj.for sb to do sth.”,此结构“It”为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其后的动词不定式结构,此种用法对于英语来说司空见惯,而汉语中却没有这样的用法,让学学生多做这样的翻译练习,能够强化其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又如:
“——你好吗?饿不饿?我给你弄点吃的来吧。
——我还行。倒是真饿了,能吃他三五个馒头。
——Are you all right?Feeling hungry?Shall I get you something to eat?
――I’m OK,though quite hungry.I can do with three to five steamed buns.[4]”
首先,英语每句均以大写字母开头,这在汉语中是没有的;其次,句子中的词序也是不一样的,英语疑问句通常有语序的倒装,汉语中也没有这样的用法,其只是会在疑问句尾加上相应的疑问词;再者,英语中只有动词才可以充当谓语,而汉语没有那么多的限制,才有了“饿不饿?”到“Feelinghungry?”的翻译。
通过这样的翻译练习,再加上教师的讲解,慢慢的,学生对语言差异的认识逐渐会得到强化,潜移默化,进而理解、运用。
(三)文化意识的培养
翻译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语言结构的差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每一种语言差异都可能浸透着文化的差异。文化是根本,语言是表现形式。
如在北师大版必修5,Life-long Learning单元,“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中就是很好的例子,虽然“狗”和“dog”在两种语言中有完全的对应关系,但在深层文化意义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其联想意义无法再一一对应。
再如to steal the heart of somebody(偷走某人的心)后引申为“获得某人的爱情”,这个短语有其文化背景典故,语出《圣经·旧约·撒母耳记下》,老师给学生讲述其中的典故,毫无疑问会唤起学生的文化意识。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加以引导,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总结“法非法”,语言教学无定法。然法又有法,有效进行教学即是法。有效教学是恒法。围绕着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笔者从翻译法角度出发,探讨了翻译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对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语言差异的认识和文化意识的培养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此,抛砖引玉,贻笑大方。
[1][2]阎佩衡.译事的语言学外层结构问题——走在有“得法”经“得体”而“得宜”的路上[J].中国翻译,2015年第4期:8,9. [3]黄成洲,刘丽芸.英汉翻译技巧——译者的金刚钻[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18.
[4]陈德彰.汉英对比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10月:6.
H319
A
1009-8534(2015)06-0150-02
2015-09-28
张传岳(1979―),男,汉,安徽肥东,中学一级,硕士研究生,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