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静庐的出版思想撷要

2015-04-10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书局读书会杂志

杜 娟

(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

文化建设

张静庐的出版思想撷要

杜 娟

(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

张静庐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出版家。在50多年的出版实践中,他始终秉持爱国忧民的文化责任和时代担当,经营理念上彰显开拓进取的出版韧性,强调出版为读者服务,倡导全民阅读。张静庐对出版事业的一往情深铸就了其不同流俗的出版人生,他的出版思想对当今出版业仍有借鉴价值。

张静庐;出版思想;文化责任;读者情怀

张静庐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出版家、近现代出版史研究的先驱者。他先后创办了光华书局、现代书局和国内首家专营杂志业务的上海杂志公司,这些中小书局曾以鲜明的姿态在出版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编纂的《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汇编》一直被列为学术界的重要书目。作为一位只读过6年小学的出版人,张静庐用自身的坚韧与执着书写了一段出版传奇。阅读张静庐的自传《在出版界二十年》,纵观其50多年的出版职业生涯,不难发现其闪光的出版思想。

一、爱国忧民的文化责任感

张静庐1898年4月出生于浙江镇海县的龙山镇,这个当时号称“天下第一村”的小镇,在张静庐心中是仅有的一片净土,没有灾害,没有战事,没有盗患和匪祸。他的父亲生长在贫苦的佃农家里,没怎么念过书,只是“念雨书”的,晴天里下田做工,逢下雨的时候才到私塾去认字,这是当时贫苦子弟们唯一的读书机会。张静庐在兄弟姊妹中是最小的一个,排行老七,由于家境贫寒他仅接受过6年正规教育,便踏进“人吃人的社会”,开始流浪生活。

1912年,张静庐踏进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烧酒行里做学徒工,每天重复倒夜壶、擦水烟袋、扫地抹桌等苦差,在苦闷而艰难的日子里,张静庐晚上还熬夜读书,他会蜷缩在自己的床上,翻看一本又一本小书,这为他的生活平添了些许乐趣,书籍成为他最大的精神慰藉。慢慢地,张静庐开始尝试写小说、投稿,17岁时他还创办了名为《小上海》的小报,足以看出张静庐在编辑出版领域的才华与胆识。

张静庐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深情渗透在自己的出版实践中,并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正如他在1938年出版的自传中所描述的:“我有我的目标,我有我的信念,二十年生活在出版界里,弯弯曲曲朝着这目标前进,千辛万苦朝着这信念而工作。并不因环境险恶而躲避,也不受生活艰难而动摇。”[1]136张静庐深知出版工作在传播知识与文化引领中的巨大作用,文化工作对民族和社会的深远影响。因此,他将出版视为一种信仰,坚定而虔诚地履行出版的文化责任,在敌人入侵,民族危亡时刻,张静庐编辑出版进步书刊,唤醒民众,启迪心智,他的爱国情怀集中表现在其出版实践活动中。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风起云涌,席卷中华大地,这让困境中的张静庐心潮澎湃,他在书中写到:“像我这样捂着一肚子抑郁,燃沸了一身热血的青年,更赋予莫大的同情。再也不愿忍受下去了,我要冲破这封建的樊笼,改造恶劣的环境,用我的血和力,创造新生命。”[1]43张静庐再次从家乡来到上海,参加了救国十人团,因从事过编辑工作,就负责联合总会《救国日报》的出版。之后,他又北上参加了七省请愿活动,结果遭警察厅拘捕,受了48天牢狱之灾。张静庐等人的爱国之举受到全国人民的声援,各地纷纷示威抗议。随后,张静庐又被选为宁波各界联合会代表参加全国工商学各界联合会。在此次会议上,张静庐结识了泰东图书局经理赵南公先生,由赵先生推荐,1920年张静庐进入泰东图书局做编辑,主编月刊《新的小说》,从此正式步入出版界。张静庐深知出版救国的时代责任,他利用出版阵地,配合宣传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其编辑的《新的小说》即用“新的文化来改造旧社会”。此外,他注重引进西方文学思潮,出版引进西方文学作品,郭沫若翻译的《茵梦湖》、郑伯奇译的《卢森堡之夜》等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版发行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静庐用先进的编辑出版思想宣传抗战理论、防空、防毒等知识,他自己编写了《西线血战》、《东战场》、《平汉前线》、《闸北血史》等集子,这些小册子不仅宣传了十九路军可歌可泣的抗战事迹,激励民众的抗战斗志,同时也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抗战资料。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战事紧张,当时的上海已与各地交通中断,各种抗战书刊无法推广到其他省市。于是,张静庐决定将上海杂志公司总店迁到汉口,他电令经理张鸿飞从广州北上,出版部主任李菊庐从上海冒险西上,在武汉会合组设驻武汉办事处。只要读者需要,他会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利用一切可行的方式出版抗战书刊,可以说张静庐对抗战宣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3年,张静庐被选为联营书店总经理,他又义无反顾地推进出版界统一战线工作。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再次对进步出版物进行压制,1945年7月1日,张静庐在《新华日报》撰文对国民党文化专制制度进行抨击,呼吁出版自由。1945年10月,国共重庆谈判后期,毛泽东返回延安的前一天晚上,张治中邀请重庆文化新闻界人士为毛泽东举行欢送宴会,周恩来特地将张静庐介绍给毛泽东。毛泽东握住张静庐的手说:“你办的光华书局和现代书局,出版了许多好书。”这是对张静庐出版工作的充分肯定,鼓舞张静庐在出版道路上勇往直前。

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意识

张静庐在自传中坦言:“虽没有缚鸡的腕力,而却有举鼎的雄心。”[1]从中能感受到他对出版事业的不懈追求。在出版道路上他勇于探索,强调出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进则退,要有跌倒再爬起来的勇气,并始终保持战斗的姿态,这尤其体现在其出版经营及管理策略上。

张静庐17岁那年,没有因未学过编辑出版知识而瞻前顾后、裹足不前,大胆创办了一种小型报《小上海》,出版几期被勒令停刊后,他并未灰心丧气,接着又借了钱,出版了两种杂志,一是《小说林》,二是《滑稽林》。青年时期从事出版的点滴尝试,让张静庐记忆犹新,也等于交了“学费”,为其日后经营运作积累了经验。

首先,张静庐具有孜孜不倦的创业精神。从1925年到1934年近10年时间里,他先后筹划创办或经营的书局主要有光华书局、现代书局、上海联合书店、上海杂志公司4家。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每一家书局的创办都存在资金匮乏、基础薄弱等因素,但每一家书局在张静庐的经营管理下都颇具影响。光华书局创办时只有25元资本,上海杂志公司更是少到仅有20元创办费,虽说张静庐是白手起家,却能在动荡的时局中乐此不疲地奔波,较快地聚集资金,站稳脚跟,维持生存。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上海杂志公司,针对资金少,规模小等困难,张静庐运用“快、齐、廉”(快是指进货、销售速度快,齐指杂志种类尽量齐全,廉指薄利多销,价格便宜)三字策略,“退订改订,绝对自由”的专业化服务准则,埋头实干,仅1年时间上海杂志公司就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其次,张静庐在出版经营中尝试采用多种举措。为解决资金困难问题,他通过募捐、邀股、办读者俱乐部、预约出书的方法融资。他能够把握时代脉搏,捕捉每一次出版热潮,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开风气之先。如大革命时期创办纯粹的社会科学书店,淞沪会战后,面对文艺市场的空缺,他创办了没有政治倾向的刊物《现代》,20世纪30年代还出版古籍图书等。他注重广告宣传,指出广告要抓住读者心理,并运用报纸、杂志、发行的图书为载体,进行新书刊的广告宣传。这些经营之道显示出张静庐作为创业者的开拓气魄。

三、倡导“全民阅读”的读者情怀

张静庐能成为一位出色的出版家首先得益于他是阅读的典范。他对图书尤其是文学有近乎痴迷的情感,少年时代在酒店做学徒时,虽然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可在夜深人静后,他依然拿起书本自由地阅读。

张静庐不仅自己爱读书,也尽可能引导和服务读者,为读者创造阅读机会和条件。张静庐称自己是读者出身的出版家,他深知读者渴望读书而又没钱买书的焦虑心情,因此当他创办上海杂志公司后独创了开架售书模式。以往书店都是把图书放在玻璃橱窗内,读者不可随意翻阅,而开架售书一改往日场景,“一切新书杂志都摊放起来,绝对地并且很欢迎没有钱买书的读者自由自在地翻看他所需要的书籍和杂志。”[1]27此举既节省了配置昂贵玻璃窗的费用,还让上海杂志公司发行所呈现读者拥挤看书的情景,销售额大幅攀升,开架售书贴近读者,让每位读者都能获得阅读的乐趣,赢得读者的赞誉。之后不久,上海所有书局都纷纷效仿改为开架售书。

此外,为了让更多人养成读书的习惯,张静庐还组织过读书会。经营上海联合书店时,他组织了儿童读书会,这是一个面向少年儿童的读书俱乐部,喜欢读书的少年只要交纳会费便可成为会员,会员购买本版本图书时享受价格优惠。主持现代书局出版业务时,他又组织了面向女性阅读群体的现代妇女读书会,以及贴近一般成人读者的现代读书会。读书会不仅是宣传图书、扩大销售的有效渠道,更是联系读者的桥梁与纽带。定期组织的读书会第一时间向读者提供新书目,介绍佳作名篇,读者也可在一起分享书籍之美和阅读之乐,在交流中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张静庐正是以出版人的绵薄之力鼓励读者与好书结缘,他真切体会到阅读决定一个人的修养与品行,关乎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张静庐对出版事业的探索风格诠释了一位出版家在民族生死存亡时刻追求真理,为提升国民精神所肩负的文化自觉。他在出版界所展现的开创的气魄,纯熟的经营技巧,精准的策划营销模式谱写了近现代出版史上一曲动人的旋律,这些宝贵的出版思想对今天的出版人仍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出版传递文明,承载文化,是人类精神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领域。当代出版人理应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守正创新,多出精品力作,普及蕴含文化价值、契合读者兴趣的优秀文化作品,让阅读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成为人们自觉追寻的生活方式。在当前推进全民阅读,共建书香社会的进程中,出版人责无旁贷。

[1]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07.

(责任编辑:付元红)

The Summary on Zhang Jinglu's Thoughts of Publishing

DU Juan

(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Jinan, Shandong 250014, China )

Zhang Jinglu is a famous publisher of modern times in our country. In the practice of publishing he carries the culture responsibility of concerning our country and people, and bears the mission of times of caring for the fate of nation in recent 50 years. He reveals the toughness of publishing in pioneering in his management. He also emphasizes that publishing is mainly for servicing readers, and proposes everyone to read. Zhang Jinglu's passion of publishing career makes him an uncommon publishing life; his rich thought still has great reference value for publishing nowadays.

Zhang Jinglu; thought of publishing; responsibility of culture; feelings for readers

2015-05-06

杜娟(1979-),女,山东济宁人,《齐鲁艺苑》编辑部编辑。

G238

A

1671-4385(2015)04-0091-03

猜你喜欢

书局读书会杂志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论陕西官书局的创立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杂志介绍
昆虫读书会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科层制与关系网:民国时期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的发行管理制度述论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论晚清官书局文献史料价值及其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