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际意愿研究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5-04-10王兰兰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外语意愿

王兰兰

(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

教改与教材教法

交际意愿研究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王兰兰

(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

交际意愿是二语习得领域个体差异研究近年来新的研究热点,同时被认为是衡量外语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有效提高大学英语学习者的交际意愿是中国外语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通过梳理交际意愿概念的产生及回顾代表性研究,将交际意愿影响因素归纳为学习者个体相关因素,情感相关因素及时间相关因素三大类,进而指出交际意愿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交际意愿;外语教学;启示

引言

近年来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从侧重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培养转向提升学习者的交际意愿和跨文化能力。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大大增加,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间交流的通用语言地位得到空前提升。我国的外语教学目标也相应转为提高学生的交际意愿。现行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 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同时明确强调,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有鉴于此,提高学生的交际意愿不只是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更是其终极目标。

然而,作为一名一线英语教师,笔者目睹的大学外语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中国的大学外语学习者学习英语多年,但是却无法有效地在学习和社会交往中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有些学生固然是由于语言水平所限无法完成交际任务,但是英语水平尚可却不愿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同学亦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多是由于缺乏交际意愿所致。交际意愿理论指出,拥有较高交际意愿的学习者较之交际意愿水平低的学习者更乐于把握一切语言实践机会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要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意愿,早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就必须深刻了解交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求有的放矢。

一、文献综述

交际意愿随个体的不同而不同,是近年来进入二语习得领域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范畴的新变量。交际意愿这一概念最早诞生于交际学领域,由McCroskey 等 (1985)首次提出,用以解释使用母语时,人们的交际行为差异,并将其定义为母语使用者在有机会进行选择的情况下,愿意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倾向。母语交际意愿研究显示,使用者的母语交际意愿在不同场合并非完全一致,但是总体看来仍是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性格倾向,因此,McCroskey等人认为母语交际意愿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受到使用者的性格影响。

上世纪九十年代,MacIntyre和Charos(1996)首次将交际意愿介绍到二语习得领域并定义为“在某一特定时刻,个体发起与某人或某些人用二语进行交流的愿望” (MacIntyre et al., 1998:547)。其后,MacIntyre等人(1998,2001)又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交际意愿金字塔模型并明确指出外语交际意愿不同于母语交际意愿,是具有两面性的复杂变量,会受到学习者性格和情境因素的双重影响。MacIntyre等人首次指出,交际意愿不仅仅是外语教学的手段同时也是最终目的。课堂内外交际意愿量表(MacIntyre et al., 2001)的研制使大批的交际意愿定量研究成为可能。进入新世纪以来,交际意愿研究一直长盛不衰, 且主要关注的重心都是交际意愿的影响因素。绝大多数的国内外交际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均发现,学习者的交际意愿与动机水平和态度、性格、自我感知的语言水平、交际信心、交际焦虑、交际类型、话题、语言教师等密切相关。

(一)学习者个体因素相关研究

学习者动机和态度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情感因素,因而也是交际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中考察最多的变量。而学习者自我感知的语言水平,交际信心以及交际焦虑也因其对二语习得的重要影响受到研究者的颇多关注。目前,与学习者个体因素相关的交际意愿研究基本都是以Gardner(1985)提出的社会教育模型及MacIntyre 等人(1998)建立的交际意愿金字塔模型为理论框架。

几乎全部的交际意愿影响因素研究都以学习动机为重要的考查内容。Hashimoto(2002)部分重复了MacIntyre 和Charos(1996) 的研究,将社会教育模型和交际意愿金字塔模型融合作为理论框架,考察了日本学习者二语交际意愿与动机的关系。56名在美留学的日本大学生参加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者动机水平与交际意愿显著相关。Yashima(2002)首次提出国际性态度的概念,以社会教育模型和交际意愿金字塔模型为理论框架,考察了389名非英语专业日本大一学生的交际意愿与动机、国际性态度、语言水平及交际信心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学习者的二语学习动机再次被发现与交际意愿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数据驱动路径表明学习动机与交际信心显著正相关。学习者的国际性态度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交际意愿。Ghonsooly et al., (2012) 使用同样的研究框架考察伊朗学习者二语学习动机,交际信心,性格等与交际意愿之间的关系。158名非英语专业伊朗大学生参与了调查。然而结果表明,交际意愿与学习动机之间没有显著相关,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由学习者的交际信心决定。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动机只是通过交际信心间接影响他们的交际意愿。经验开放性对学习者的交际意愿并没有直接影响。谢都全、郭应可(2011)基于相同理论框架的实证研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中国学习者的交际意愿及相关因素问题。来自五所国内高校的15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参与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对中国学习者交际意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学习动机,而国际性态度对交际意愿并没有直接影响。

自我感知的语言水平,外语交际信心以及交际焦虑也是众多交际意愿研究关注的重点变量,此类研究以MacIntyre 和Charos (1996)开展的二语环境下学习者交际意愿研究为代表。共计92名加拿大学习者参加了问卷调查,所收集的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分析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二语交际频率与学习动机、自我感知的语言水平以及社会环境显著相关。自我感知语言水平较高的学习者也拥有较强烈的交际意愿、而经历高程度交际焦虑的学习者通常缺乏交际意愿。彭建娥(2007)着重关注中国医学专业学生的交际意愿与外语课堂焦虑的关系。参与调查的182名被试者都是接受英语浸入式教学的医学生。结果显示,学习者的焦虑状况与交际意愿显著相关,学生在拥有较为强烈的交际意愿的同时也经历较高程度的焦虑。Peng和Woodrow(2010)考察了中国外语学习环境下,575名大学生的交际意愿状况。他们发现语言课堂环境能够预测学习者的交际意愿、交际信心以及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只是通过交际信心来间接影响学习者的交际意愿。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研究也指出有效考察学习者课堂交际意愿需要同时关注学习者个体因素相关变量和情境相关因素变量的影响。学习者交际信心与交际焦虑对交际意愿的影响在许多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Hashimoto,2002; Ghonsooly et al., 2012; 谢都全、郭应可, 2011; Yashima, 2004)

其他学习者个体因素与交际意愿的相关研究多涉及年龄、性别、性格、留学经历等方面。Kang(2014)调查了60名韩国大学生的留学经历对交际意愿的影响,发现留学经历对他们的交际意愿、口语能力及课堂参与都有重要影响,只是程度因学习者原有语言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Mohammadian(2013)发现伊朗学生的腼腆性格与学习动机显著相关,但是对交际意愿没有明显影响。

(二)情境因素相关研究

如前文所述, 母语交际意愿相对稳定, 与语言使用者性格高度相关。二语交际意愿则具有两面性,既与使用者性格相关又随情境的变化而受到不同影响。因此, 也有许多研究者侧重关注情境因素对交际意愿的影响。

早期的交际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本针对学习者在二语教学环境下的外语交际意愿状况。MacIntyre 和 Charos (1996)的研究对象就是来自加拿大双语环境下的学习者,而Hashimoto(2002)的被试则是在美留学的日本大学生。为了验证交际意愿金字塔模型的跨文化相关性,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外语学习环境下交际意愿影响因素研究(Wen & Clement,2003; Yashima,2004;李红,2009;Peng & Woodrow,2010)。Wen和Clement (2003)从中国文化视角出发审视和考察了中国外语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在英语课堂上不愿意进行交际的问题。他们发现,中国学习者一方面有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愿望(Desire to Communicate),同时又缺乏外语交际意愿(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中国学习者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面子情结严重,偏好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等都会对他们的交际意愿产生消极影响。这项研究还同时强调,交际意愿会受到来自交际、语言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绝不仅仅是语言和交际能力的体现,指出了在不同社会文化情境下解读交际意愿的必要性。李红(2009)很好地总结和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课堂内英语交际意愿的影响。她认为,面子情结颇重的中国学习者往往会为了保全面子而放弃外语交际的机会。儒家思想主导的中国文化过于重视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令很多学习者选择成为外语课堂上沉默的倾听者。传统文化中的功利思想和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也给学生的交际意愿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外语(EFL)环境下的英语学习主要发生在外语课堂,所以对学习者外语课堂交际意愿的研究尤为必要。Cao 和Philp(2006)通过课堂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学习者外语课堂交际意愿的两面性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的外语课堂交际意愿受到小组成员数量、与交谈者的亲疏程度、交谈者参与情况、对话题的熟悉程度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小组成员越少,学习者交际意愿越高;较之不熟悉的谈话者,学习者更加愿意与关系亲近的人交谈。Fu et al. (2012) 研究显示学习者的外语交际意愿与交际目的,交际任务及交际形式相关。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交际信心等也会影响他们的交际意愿。Mai(2014)采用问卷调查结合访谈的方法考察了236名大一新生外语交际意愿与群体动力学(尤指群体凝聚力和群体规范)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与缺乏凝聚力和良好规范性的群体成员相比,处在拥有较高凝聚力和良好规范的群体中的学习者更乐意在课堂上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相比群体凝聚力,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对学习者的交际意愿影响更大。Zarrinabadi (2014) 采用聚焦写作的定性研究方法考察教师对学习者外语交际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等待时间、纠错方式、话题选择及所给予的支持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习者的交际意愿。

(三)时间因素相关研究

语言学习是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交际意愿作为一个重要的情感变量,与其他情感因素如动机、态度等一样, 也并非一成不变, 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起伏波动。 虽然相关研究为数不多,但是已有研究者考虑到了时间的发展变化会对交际意愿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其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带来的变化,开始进行交际意愿历时研究。此类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Diane和Neomy(2009),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考察了32名学习者对自己的表达能力,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如何影响他们的交际意愿。研究表明,学习者对自我表达能力和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表现的认知对他们的交际意愿有影响。随着学习时间的加长,学习者的自信心和交际意愿都得到了提高。Cao(2014)采用课堂观察,反思日志等方式追踪调查6名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五个月时间内的交际意愿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指出,交际意愿不是简单的性格倾向,而是需要以动态视角审视的具有情境可变性的复杂变量。结果表明,课堂内的交际意愿变化主要受到学习者性格特点,课堂氛围以及语言因素的影响。

二、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提高学习者的外语交际意愿是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只有充分了解交际意愿的影响因素,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交际意愿,完成外语教学目标。综上所述,交际意愿影响因素基本可以被概括为学习者个体因素如学习动机、交际信心、交际焦虑、性格、留学经历等;情境相关因素如二语或外语学习环境、传统文化影响、教师影响、群体规范和凝聚力、课堂活动安排、话题选择、交际任务类型以及动态视角下时间因素的影响。已有研究成果对当前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者外语交际意愿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在日常及教学实践中适当添加与学习者专业相关的语言学习材料,或者开设专业相关的基础课,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英语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会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融合性态度是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介绍外国文化、风土人情等会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海外经历中的趣事,向他们介绍好莱坞新近制作的大片、畅销的英文读物,等等,以此引发学生对外国文化和英语交际的浓厚兴趣。

(二)对于广大外语环境下英语学习者来说,语言课堂是他们为数不多或者仅有的需要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场合,因此广大英语教师一定要格外重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首先,教师要努力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在传统的中国教育背景下,教师往往以严肃、古板、无趣和权威的独裁者形象出现。而现在,教师需要积极地将形象转化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关心学生,一视同仁,打造温暖和谐的语言课堂环境。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及时和有目的性的反馈。语言课堂中的纠错方式也需要教师格外注意。通常来说,教师需要避免严厉的批评和立即打断纠错。

(三)大量研究表明,自信的语言学习者,焦虑水平一般较低,也更愿意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基于这一发现,广大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来设计课堂活动,以确保他们通过努力就可以顺利完成。这样,成功的学习体验会极大增强学习者的动机,鼓舞他们的语言自信,从而提高其交际意愿。引导学习者对语言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进行正确归因也是语言教师的重要使命。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协助和引导学生将语言学习的成功归功于自己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以及为了获得成功而付出的努力,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同理,引导学生将学习中的失败体验归因于外部原因如试题过难、考场环境差、身体不适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学习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避免对交际意愿造成消极影响。

(四)焦虑体验对学习者交际意愿有显著影响。焦虑水平高的学生会主动回避外语交际场合,不愿使用英语与人交流。焦虑水平较低的学生,对自己的语言水平较有自信,更愿意使用英语与人交流。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者水平选择教学内容,要避免教学内容过难,以致学习者焦虑水平过高。考试是学习者焦虑的重要来源之一。教师需要尽量弱化考试对学生的影响,引导他们关注个人进步,不要过于依赖他人评价。

(五)传统文化对学习者交际意愿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摒弃传统文化中过度关注面子和群体主义导致个体意识模糊的影响,抓住一切机会增强交际意愿。比如,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点名回答和主动回答问题两种方式来帮助更多学生得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六)缺乏语言使用环境是交际意愿难以获得大幅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和学校应该尽可能为学习者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习者有更多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如开办校园英语角,开设更多双语教学课程等。

结语

交际意愿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变量,也是衡量外语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如何指导国内外语教学,切实提高学习者交际意愿是值得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共同探讨和关注的问题。

[1]Cao, Y. A 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J]. TESOL QUARTERLY, 2014, 48(4): 789-814.

[2]Cao, Y. & Philp, J. Interactional context and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A comparison of behavior in whole class, group and dyadic interaction[J]. System, 2006, 34: 480-493.

[3]Diane de Saint Leger & Neomy Storch. Learner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Implications for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n L2 classroom[J]. System, 2009, 37(2): 269-285.

[4]Fu, L., Wang, X., & Wang, Y. The research on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Chinese Students’ EFL study [J].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12, 3(1): 112-117.

[5]Gardner, R.C.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6]Ghonsooly, B., Khajavy, G. H. &Asadpour, S.F.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 among Iranian 28 non-English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2, 31:197-211.

[7]Hashimoto,Y. Motivation and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as predictors of reported L2 use: the Japanese context [J].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2002, 20(2):29-70.

[8] Kang, D.M. The effects of study-abroad experiences on EFL learners’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speaking abilities, and participation in classroom interaction[J]. System, 2014, 42: 319-332.

[9]MacIntyre, P.D.,Baker,S.C.,Clement,R. & Conrod,S.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social support,and language-learning orientations of immersion student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1, 23: 369-388.

[10] MacIntyre, P.D. & Charos, C. Personality, attitudes, and affect as predictors of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15: 3-26.

[11]MacIntyre, P.D., Clement, R., Dornyei, Z., & Noels, K. A. Conceptualizing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L2: A situational model of L2 confidence and affiliation[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8, 82(4): 545-562.

[12] Mai, X. Group dynamics and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EFL classrooms[J]. Overseas English, 2014,(1):108-110.

[13] McCroskey, J.C. & Baer, J.E.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the construct and its measurement [Z].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Denver, 1985.

[14] Mohammadian, T. The effect of shyness on Iranian EFL learners’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J].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 2013, 3(11): 2036-2045

[15] Peng, J.E. &Woodrow, L.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 A model in the Chinese EFL classroom context[J]. Language Learning, 2010, 60 (4):834-876.

[16]Wen, W.P. & Clement, R. A Chinese conceptualization of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ESL[J]. 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2003, 16(1):18-38.

[17]Yashima, T.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Japanese EFL context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2, 86(1):54-66.

[18] Yashima, T., L. Zenuk-Nishide & K. Shimizu. The influence of attitudes and affect on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and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J]. Language Learning, 2004, 54:119-152.

[19]Zarrinabadi, N. Communica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teacher on learners’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J]. System, 2014, 42: 288-295.

[20]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1]李红.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英语课堂交际意愿的影响 [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29(7):57-58

[22] 彭剑娥. 医学生英语交际意愿与英语课堂焦虑的关系研究[J]. 西北医学教育, 2007, 64(2):180-183

[23] 谢都全,郭应可. 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交际意愿结构方程建模分析[J]. 外国语文, 2011.

(责任编辑:孙建华)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WANG Lanlan

(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China )

Considered as the criterion for successfu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has been drawing lately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L2-related Individual Difference research. In the world of globalization, the promotion of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by college learners of English is the main concern of all English teachers in China. Based on the review of representative studies on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the author classified the variables underlying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to variabl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effective variables and time-related variables. Implications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ere provided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mplication

2015-06-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YJC740095)的阶段性成果

王兰兰(1978-),女,山东济南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研究。

H319

A

1671-4385(2015)04-0053-05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外语意愿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