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技武术套路“旋风脚”动作演变历程研究

2015-04-10林挺福建警察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演变

林挺(福建警察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竞技武术套路“旋风脚”动作演变历程研究

林挺
(福建警察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旋风脚为研究对象,对旋风脚度数的演变历程做了梳理。研究认为:起始于挂面脚的旋风脚经历了0°到900°转变,由技击的挂面脚转变为纯粹美观的旋风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仪器的改良,旋风脚旋转度数的提高有着必然性,侧面反映了竞技武术套路在体育化、体操化道路上的高、难、美、新倾向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旋风脚;演变;竞技武术

旋风脚是现代武术套路中常见的动作,尤其是在竞技武术套路中,旋风脚基本成为“标配”动作,几乎在所有的套路中都会都旋风脚的影子,即使是在“轻灵缓慢”、以柔和见长的现代太极拳中,旋风脚也随处可见。在动静、动动连接中,与旋风脚搭配的连接动作也越来越丰富,由于其动作优美、选择素材较多、完成难度因人而异等特点而成为广大运动员和习练者经常采用的动作之一。但是,“在最古老的武术里是没有旋风脚这一动作的,旋风脚是由里合腿、挂面脚演变来的。”[1]那么,旋风脚是如何从无到有,经历了怎样从0°到900°的旋转角度突飞猛进之路呢?

1.旋风脚的历史缘起

从技击的角度来看,旋风脚以高姿腿法通过向内侧摆动来攻击敌方头部,又因其动作是以脚从面部扫过而称为“挂面脚”,由于该动作早期雏形并无旋转,所以并不能称之为旋风脚,张俊汉认为:“挂面脚的技击用法,是避开敌方的攻击,用脚横向击打敌方暴露的面部。这里的避开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手领开敌方的拳、脚或兵器,然后用脚横击敌方的面部;另一种是抬腿跳起躲开敌方的下扫腿或勾挂腿,在腾空时用一脚去横击敌方的面部。后一种就是旋风脚的雏形,这时还没有旋转,还不能叫旋风脚,只能叫挂面脚。”[2]在现代武术的“高、难、美、新”的趋势下,旋风脚才得以“发扬光大”,挂面脚逐渐退出舞台,成为历史,少为人知。

中国人有善于将一切技术艺术化的趋势,今天看来,竞技武术套路中的旋风脚早已失去了早期的技击意义,试想,在右腿里合的腾空摆动过程中,左腿或扣起,或悬垂,在身体高速旋转过程中,落地稳定身体尚属不易,何谈攻击敌人,况且,在腾空过程中,稍有外力便会摔倒在地,至此,现代武术中的旋风脚技击所谓技击仅剩下脚挂面的一瞬间。于是,在竞技武术套路赛场上、武侠影视中,运动员(演员)飘逸的身材将旋风脚的美感展现的淋漓尽致。

2.旋转的旋风脚

体操化的武术、体育化的武术是竞技武术显而易见的发展趋势,也是众多传统武术家和武术学者经常指责的缘由。在竞技武术套路的难度评判中,常见的为A、B、C三级难度分类,分别代表了360°、540°、 720°的旋转角度,武术套路的初学者也是直接从旋风脚360°入手,然后再慢慢进入540°,最后才能接触720°,似乎旋转一周是旋风脚的入门,事实上,旋风脚由早期挂面脚的不旋转(0°)开始,先后经历了90°、180°的中间历程,然后才到我们所谓的入门360°的旋转过程。这一过程是江湖艺人在吸引观众眼球以使他们乐于掏钱而进行的不得已创造,即使如此,在当时看来,360°的旋风脚已经接近极限,不可能在进行持续的旋转,然而,历史车轮不会停留,当武术从“乡间把式”走进高等学府,走进国际赛场,通过科学化的生物力学分析,900°旋风脚已经在近年被运动员克服,人体的极限是否到此为止,旋转的旋风脚究竟能走多远,还不得而知。

3.旋风脚的旋转的技术演变历程

3.1早期旋风脚360°的研究

早在1963年,还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温力教授曾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撰文详细介绍旋风脚的技术,当时的《武术规则》要求为:“身体在空中绕身体纵轴旋转270°,右腿与身体一起旋转,在身体伸直作立圆抡摆,在击响时身体处于腾空状态。”[3]该文侧重于对技术动作的呼吸、放松、预备姿势、抡臂、踏跳、摆腿、重心、拧腰、腾空、落地等一系列表面动作进行技术分析,从当时《武术规则》的要求和作者在文章绘图以及描述来看,该问关注的旋风脚为360°,由此可见,在建国初期的武术套路比赛中,运动员常用的是360°旋风脚,而且“由于它的难度大,形象美,要求高”,“在竞赛中许多运动具不能按要求完成它,成为减分的重点,广泛的引起了武术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重视。”[4]该文反映了这样一个信息,即在今天赛场上少有运动员选用的360°旋风脚在当时属于高难动作,且很多运动员由于无法按照规则完成而被裁判员扣分。

3.2旋风脚540°突破研究

随着运动员专业化的不断发展,对竞技体育高、难、美、新特点的追逐使得教练员和运动员不再满足旋风脚360°的原有技术水平,对旋风脚540°的突破已经成为运动员的必由之路。由于运动员在营养、训练水平、训练时间以及训练监控等方面的长足进步,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而言,突破旋风脚540°只是技术上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武术套路规则》经历过多次的修订,指定动作和难度动作作为独立分值被重视起来,旋风脚540°作为其中的一个单独动作成为竞技武术自选套路(长拳、南拳、太极拳、刀、枪、剑、棍)必选动作日益受到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重视,相关的技术动作研究也相继出现。邱建华等在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刊发了《旋风脚转体540度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与解剖学分析》一文,从内容来看,该文仍未脱离早期研究方法中的技术动作分析,其分析内容仍然是“踏跳、空中击响和转体、落地”,与以往研究不同,该文在运用了人体解剖学理论阐释了旋风脚540°,如“在踏跳瞬间的偏心推力就要同时对两个转轴产生偏心推力作用,使离地瞬间获得最大的垂直速度,以获得腾空高度,这取决于踏跳时人体的姿势以及蹬力的方向。髋关节的屈肌群和内收肌群在近固定条件下做爆发式收缩,即髂腰肌、股直肌、耻骨肌、阔筋膜张肌、缝匠肌、大收肌、长收肌、短收肌、股薄肌”。[5]

众所周知,任何竞技体育项目的难度突破都是以运动员身体的损伤为代价的,多数专业运动员在退役后无不是伤痕累累,更有一部分运动员由于损伤而提前结束了专业的运动生涯。竞技武术套路旋风脚540°的突破也带来了运动员的损伤问题。一篇题为《南拳B级难度旋风脚540°接单碟步对运动员损伤的影响及防治研究》的硕士论文进行了旋风脚540°带来的运动损伤问题研究,研究认为无论业余或专业南拳运动员,在练习旋风脚540°接单碟步时都会产生一定的损伤,“业余南拳运动员旋风脚540°接单碟步损伤部位占前三位的分别是:腰部、膝关节和胯关节损伤;专业南拳运动员旋风脚540°接单碟步损伤部位占前二位的分别是:膝关节、腰和踝关节损伤。”[6]并由此造成运动员部分停训甚至完全停训,该文也指出造成损伤的原因为:“身体过度疲劳、旧伤复发、局部负担过重等”。[7]

3.3作为C级难度的旋风脚720°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速摄像机和三维图像解析系统以及立体定机摄影摄像测量法的在竞技武术套路训练检测中的广泛应用,运动员突破旋风脚720°已经成为可能,相关研究纷至沓来,如张红等的《旋风脚720°助跑起跳阶段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李玉刚等的《我国优秀武术运动员旋风脚720°三维图像特征分析》,林北生的《竞技武术套路跳跃难度动作旋风脚720度训练方法研究》。

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发现纯粹的动作技术分析有所转向,如林北生的研究认为:“影响旋风脚720度成功完成的主要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技术的掌握程度,空中本体感觉,心理因素,腾空高度,静力性力量和柔韧性。”[8]该研究针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构建了相应的训练方法更加适用于运动队的专业化训练。

李玉刚等的研究则更进一步,该研究“利用两台日产松下NV—MD9000摄像机,位于运动员正面与侧面12m处并互成90°夹角,摄像机机高1.2m,曝光时间为1/500s,以50帧/s的频率进行同步拍摄。应用美国ARIEL三维图像解析系统,在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进行解析,根据运动生物力学的相关原理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与评价。”[9]我们看到,由于仪器的进步导致了相应研究方法的转变,最后使得研究内容有所突破,并得出更加精确的研究结论,如该研究对完成旋风脚720°的总时间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并分解为落地时间、滞空时间、第一周旋转时间和第2周旋转时间,并指出每一个时间段对应不同的身体重心位置。

随着该类研究在训练监控过程中的持续应用,在近年的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中,旋风脚720°已经被广大运动员相继突破,该动作本身已经不具挑战性,根据相应比赛录像和数理统计分析,运动员的难度失分基本集中在连接难度上,如旋风脚720°+马步,失分运动员多出现马步落地不稳,易晃动、附加支撑、跳动等现象。基于此,随后的相关研究关注点有所转移,如胡秀娟的《竞技武术套路“旋风脚720°+马步”动作的时间特征分析》等相关研究,该研究采用高速摄影仪对“旋风脚720°+马步”动作进行了运动学时间特征的分析,该研究认为:“运动员完成一次动作时,总时间平均为1.27s,起跳阶段、腾空阶段、和着地阶段平均用时分别为0.35s、0.72s、0.20s,腾空阶段的总时间最长,起跳阶段时间长于着地时间。在腾空阶段的上摆和夹伸保持两个阶段所用时间百分比明显长于夹伸阶段,两个阶段所用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41% 和44%”。[10]从这一阶段的相关研究文献中,我们发现高速摄像机等精密仪器的出现,摆脱了以往就技术论技术的研究方式,对动作技术时-空的掌握成为技术难度突破的另一个视角。

当人们还沉浸在旋风脚720°突破后的喜悦中时,一篇题为《武术套路旋风脚900°接马步可行性试验研究》横空出世,该研究运用三维DLT测量法,组织6名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了观察研究,该文提出:“增加角速度和腾空高度的技术”,“加强左摆动腿专项训练,提高其垂直(Vz)分速和左转(Vy)分速,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最后认为经过“系统训练完成旋风脚900°接马步有较大可能性。”[11]

4.结论

以旋风脚的演变历程为视角,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竞技武术的难度动作为提高武术的审美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客观看待难度动作的发展,有利于竞技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之路更加的更加的坚实。

【参考文献】

[1]张俊汉.旋风脚的演进变化[J].搏击,2013(3):15-16.

[2]张俊汉.旋风脚的演进变化[J].搏击,2013(3):15-16.

[3]温力.旋风脚的技术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63(3):54.

[4]温力.旋风脚的技术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63(3):54.

[5]邱建华等.旋风脚转体540度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与解剖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1):63.

[6]刘震.南拳B级难度旋风脚540°接单碟步对运动员损伤的影响及防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72.

[7]刘震.南拳B级难度旋风脚540°接单碟步对运动员损伤的影响及防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73.

[8]林北生.竞技武术套路跳跃难度动作旋风脚720度训练方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2):75.

[9]李玉刚等.我国优秀武术运动员旋风脚720°三维图像特征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9.

[10]胡秀娟.竞技武术套路“旋风脚720°+马步”动作的时间特征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1):66.

[11]王森.武术套路旋风脚900°接马步可行性试验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181.

作者简介:林挺(1966—),男,福建平潭人,学士,就职于福建警察学院警训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武术、散打理论与实务研究。

文章编号:2095-7327(2015)-07-0156-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2.1

猜你喜欢

演变
平顶山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浅谈汉族姓氏文化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浅谈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服饰的演变
从《刑法修正案(九)》看我国罚金刑的演变与完善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民国书籍插图艺术风格的演变研究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美国公共住房退出管理中的两难抉择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