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卓越计划”的校企合作比较研究

2015-04-10吕亮雪徐志刚龙岩学院教务处福建龙岩364012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比较研究校企合作

吕亮雪 徐志刚(龙岩学院教务处 福建 龙岩 364012)



基于“卓越计划”的校企合作比较研究

吕亮雪徐志刚(龙岩学院教务处福建龙岩364012)

【摘要】基于部分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不同高校在卓越培养计划下校企合作方面实施情况的异同性,并就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卓越计划;校企合作;比较研究

徐志刚(1982—),男,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改革。

为了紧跟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深化本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国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该项计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1]。目前教育部共批准了194所高校参与该项计划。这些参与学校均积极启动并实施有关“卓越计划”的各类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基于教育部2013年发布的各参与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对典型案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985高校(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211高校(西南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福州大学)、省属一般高校(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湖南工程学院、福建工程学院、南昌工程学院)共12所学校“卓越计划”校企合作方面的实施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各高校“卓越计划”校企合作方面实施情况的异同性,得出高校在制定“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的校企合作方面的几点启示,以期为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提供理论参考。

1.各高校校企合作实施情况比较分析

1.1共性对比分析

(1)各实施高校均根据各自的行业背景、区域特点、专业特色等选择了合适的企业,并与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

(2)各实施高校均与相关合作单位签署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协议、联合实施“卓越计划”协议等,为校企合作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有效落实提供保障。

(3)各实施高校与合作单位在签署的联合人才培养协议的基础上均建立了各类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或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习、实训场所。

1.2差异性对比分析

1.2.1不同类型高校间的差异性

不同类型高校由于各自的行业背景、区域特点等实际情况不同,选择的合作单位层次不同;不同类型高校由于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不同,与合作单位签署的联合人才培养协议、采取的合作方式和方法不同;制定的企业培养方案各具特色,实施措施侧重点不同,主要表现为:

(1)“985”大学和“211”大学。

选择的合作企业多为国际著名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规模更大、影响力更广,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更能把握住产业界对工程教育新的需求;在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方面考虑的更加全面、系统,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省属一般高校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

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上主要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原则,选择的企业更具地方特色;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上更强调校企协同长效机制、联合培养运行机制、联合评价体系等的建立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探索等方面;在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措施实施方面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

1.2.2同类型高校间的差异性

同类型各高校由于各自的学校优势和专业特点不同,选择的合作单位行业不同,所依托和建立的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或基地类别不同,选择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各具特色。如省属一般高校: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分别与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关村软件园、北京雪花电器集团共建实践基地、产学研基地、技术开发中心、后勤保障基地和专兼职师资队伍,并签订学生联合培养协议,依托企业规章制度制定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努力构建规范化、专业化、真实化的产学合作教育平台,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形成企业深度参与工程人才全过程培养的良好运行机制、系统的管理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并逐步建立开放的校企合作工程教育体系。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在原有“3+1”校企联合实验班继续实施的基础上,与多家企业签署联合实施“卓越计划”协议,并已在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本科专业及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等硕士专业高年级率先开始实施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

2.建议

通过对12所高校“卓越计划”的校企合作实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高校制定“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的校企合作方面有如下几点建议:

2.1在校企合作原则方面

校企合作可借鉴“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主动寻找校企合作的共赢点,积极主动与企业建立“产权明晰、资源共享”的工程教育实践基地,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关系[2]。

2.2在合作企业选择方面

高校可以参照以下四个方式选择合作企业:一是以区域和地方大型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基础,选择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上能谋求共识的企业;二是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挖掘、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选择愿意主动、积极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三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对教职工和校友宣传“卓越计划”,寻找能认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的企业;四是根据企业实践教学环境和师资情况选择相关专业能与区域及地方产业对接的企业。

2.3在开展校企合作方式方面

为落实高校“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的企业学习阶段的任务,由高校和企业密切合作开展的综合平台均能作为校企合作的载体[3]。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研平台建设、校企共建产业联盟、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校内外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基地)建设,签署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开展企业工程实训、实施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开展校企合作。

2.4在校企合作的主要环节和合作内容方面

校企合作应该始于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贯穿于培养的各个环节,止于培养目标的实现[4]。因此,高校与企业在培养卓越人才过程中的合作应主要包括以下9个环节: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建设工科教师队伍、共同研究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共同制定企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和创新实践平台、共同实施企业培养方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共同评价培养质量[5]。

2.5在建立校企协同长效运行机制方面

将校企合作各方面的工作落实到卓越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即形成了校企合作的运行管理[4]。建议高校在与企业合作方面采用以下运行机制,保障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卓越人才能够顺利进行。

(1)建立基于校企内在需求的利益驱动机制。企业为学校提供充足的实践教育资源,同时以“卓越计划”为契机,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及提高知名度[6]。

(2)建立基于校企合作活动的目标责任机制。对于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着明确目标或任务的各种活动,需要建立由专人对整个活动进行负责的制度,以确保该项活动圆满完成、达到预期目标。

(3)建立基于校企合作正常运转的保障机制。它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证、政策激励和经费保障[6]。

(4)建立基于校企合作顺畅的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理机制。鉴于企业学习阶段学生管理较强的复杂性和随机性,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突发事件有效防范和快速处理机制,以确保校企合作过程安全、顺利地进行[4]。

2.6在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方面

一方面,学校应明确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分工,做好企业学习阶段与校内学校阶段的衔接[7]。校内学习阶段主要进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核心专业课教学、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以及参与项目设计与研发及生产实习等[8-9]。

另一方面,采用分阶段实施企业培养方案,提高学生企业学习效果。从知识学习和掌握的规律以及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规律看,分阶段实施企业培养方案能够更好地达到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交替循环和相互促进、能力和素质逐渐提高的目的[4]。建议采用“学校课程+校企合作工程实践课程+岗位实习及企业毕业设计”三段式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共同设计培养方案,通过共同开发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教师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共同授课、学生现场学习、双导师指导毕业设计、参与工程项目、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科研实践、开展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合格认证,建立完善的校企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等方法完成整个企业学习阶段。

此外,在人才培养输送方面,建议实施“预备工程师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现以选聘代替招聘吸纳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技术实施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郭文莉,刘红琳,孟波等.“共赢共生、融通自为”的产学合作育人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37-43.

[3]李红梅,卢苇,邢薇薇等.产学合作育人机制的改革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76-80.

[4]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5]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6]邓奕,谢骐,彭浩舸.实施“卓越计划”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37-39.作。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要积极发挥它的作用。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4]。在毕业季,加强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非常必要,我们可以通过讲座、招聘会、交流会、研讨会等方法方式来进行,目的就是帮助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3.3就政府而言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庞大、系统的工程,对于政府而言,需要在政策方面有所倾斜。第一,当然是就业政策,我们认为政府可以对用人单位给予优惠政策,组织相关企业和用人单位集体去进行招聘;并且政府应该发挥地区优势,吸引投资,加快开发,以增加就业岗位。第二,就是创业政策,前面我们讲到创业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该与高校积极合作,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基于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

3.4对于企业与用人单位来说

对于企业和用人单位,可以说它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我们认为它应该多给年轻的高校毕业生机会,给与他们锻炼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真正做到发现人才的价值;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它应该积极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培养专业专项人才。这样,不仅解决了企业和用人单位人才培养问题,同时也有效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问题。

4.总结

综上所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政府尽职,需要高校尽责,需要学生转变思想观念,需要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感,需要社会舆论正确引导[5]。这是一个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一个社会发展必然经历的阶段,我们应该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去面对它,战胜它。

[1]杨友国.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2007,(02):65.[2]袁卫华.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4,(01):16.

[3]陈达伟.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5):48.

[4]徐伟.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及解决策略[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06):104.

[5]魏连江.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理论前沿》,2013,(20):27.

[7]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 (17):30-32.

[8]张亮峰,傅彩明,彭浩舸等.基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 108-111.

[9]王金满,白中科,师学义等.面向“卓越计划”的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整治工程方向)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13,(2):113-11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Based on“Excellence Program”

LV Liang-xue XU Zhi-gang
(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Longyan University Fujian Longyan 364012)

【Abstract】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n some universities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Excellent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further strengthen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Key words】Excellence program;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Comparative study

文章编号:2095-7327(2015)-07-0114-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717

作者简介:吕亮雪(1979—),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基于“卓越计划”下的闽台合作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14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专项项目(JAS14568)],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比较研究[2014年龙岩学院第三批教学改革立项专项项目(2014JZ20)]。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比较研究校企合作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