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2015-04-10杨雪静河池学院广西宜州546300
杨雪静(河池学院 广西 宜州 546300)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杨雪静(河池学院广西宜州546300)
【摘要】美国语言学家Searle把英国哲学家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提高到一种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高度,对其理论进行了修正。了解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局限性,能够提高交际和语用能力,对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局限性;指导意义
0.引言
所谓“言语行为”是通过语言表达说话人意图的行为,但是在人类在使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出来的语言现象是丰富多彩的。其中间接言语行为就是其中的一种。间接言语行为是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说话者不按字面进行意思表达的一种言语行为,如反问、暗示、夸张、隐喻等。研究该理论对跨文化交际和语言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间接言语行为简述
美国语言学家Searle曾提出自己的言语行为理论,根据他的观点,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指的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间接地完成另外一种言外行为的情况。换句话说,交际者在不直接地说出自己的话语的情况下,间接地实施自己的言语行为,他是借助于(往往是直接的)言语行为体现他的意图。在此日常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直接话语所表达的意思与他所要体现的言外之意是不一致的。如:在家里,孩子对母亲说:“妈妈,小明的妈妈允许他每天上网一小时”。其言外之意就是孩子在间接表达他想上网的意图。鉴于此,美国语言学家Searle重新解释和修正了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他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他把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升到一种新的高度,即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高度,他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不同,都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有目的的行为。
根据Searle的观点,间接言语行为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即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non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已经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表达了的间接言语行为,因此,语句的字面意义与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之间的联系较为稳固,只要对语句的字面意义作一般的推断,交际者就可以按习惯明确说话者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例如:
(1)Will you give me the book?
(2)Can you repeat the word?
以上两句话都是一般疑问句,但在日常的交际过程中,两句话都表示“请求”的意思。而这种使用疑问句的方式来表达请求的言外之意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也是约定俗成的。但是在人们实施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时,交际者所使用的间接行为的语言并不像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中所使用的语言那样约定俗成,交际者的意图与其所使用的语句的字面意义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非固定的、且依赖语境的关联。因此,非规约性言语行为较规约性言语行为更为间接。所以在识别前者时,听话人只需对语句的字面意义作简单的、一般的推理就可以识别出说话人的意图了,因而几乎不会造成交际上的失误。而在辨别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时,听话人往往要依靠语境等众多语外因素进行一番推理。若推理出现错误,交际就不能正常进行。
例如:
Teacher:Tom,there is a piece of paper on the floor.
Johnny:Yes,there is,sir.
Teacher:Well,can you pick it up?
Johnny:Okay,sir.(the action of picking)
Searle具体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分类标准和原则,使人们的言语系统化,因而,他提出了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使得言语行为理论成为当今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间接言语行为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随处可见,祈使句不是祈使,陈述句不是陈述,疑问句不是疑问的情况比比皆是。在某一特定情况下,说话者说出的话语,即表达基本的字面意义,但同时又表示除字面之外的其他含义。因此,间接言语行为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有时取决于语境,有时取决于听话人的身份、背景等,有的还取决于听话人的分析、推理能力。因此,对于间接言语行为语句的理解已经跨越了语义范畴,而与语用范畴相关。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解释了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大量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原因和方式,使我们理解话语的字面意义和交际的内容的同时,也了解了说话人的目的。这对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都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指导意义。
2.间接言语行为的局限性
间接言语行为表现出来了语言丰富多彩的现象,但正像其他新兴学科一样,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其一,这一理论需要个人的逻辑推断能力,同时,言语行为有时只是只言片语,这些零星的言语在某种程度上是孤立于社会文化环境或社会活动的。如果把这些言语变成话语,我们必须考虑制约言语行为的社会文化等因素;其二,尽管有些言语行为在每种文化中都拥有,如“告别”“问候”“恭维”“邀请”“赞赏”“拒绝”等,但由于它们各自受到本文化的制约,势必因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另外,间接程度过高也容易产生语用上的模糊。其三,间接言语行为所产生出来的效果必须是对话双方所共有或共知的信息,否则言语势必会产生误解或不解。
总之,由于交际发生的个人数量和相关人员不同、社会和文化等因素不同,因此,对于间接言语行为的研究必须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单一的理论和一元化的研究是不够的,它涉及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语用学、民族交际学等研究领域,这样的研究才能更加的全面和深入。
3.间接言语行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大学英语教学仅仅注重语言系统知识,如:语法、词汇、发音等知识的传授,以及字面意义的理解。教学中没有注重句子的话语意义,更加忽视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用水平,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机会,使他们学会掌握并运用于知识,解决学习和交际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不仅要了解作者字面意义,更要注意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了解讽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是怎样被用于表达、烘托、渲染作品主题的,了解说话者的真正目的。
3.1间接言语行为与听力教学
听的能力居于四种能力之首,听力教学一直以来也都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多英语教师面对学生听不懂的现象不知如何下手。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听力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口头信息的能力,包括理解主旨大意、重点的事实细节、理解隐含的意义、言语的交际功能、理解说话人的观点态度等。要达到这种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或手段就是要掌握基本的听力技能:即善于捕捉重要信息,并进行正确地推理,通过综合归纳,抓住主旨大意。在听力课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话语传递的间接言语行为,从而辨别交际者的目的和意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如:
A said to B:You know it is raining heavily.But unfortunately,I didn’t take my umbrella with me.
a.A is sad about the fact that he didn’t take his umbrella with him.
b.A wants to buy a new umbrella.
c.A doesn’t care at all whether he takes his umbrella or not.
d.A wants B to lent him an umbrella.
从字面上看,A只是想B说出了自己没带伞的状况。但是通过实施间接表达的分析,我们推导出d是正确答案。
3.2间接言语行为与口语教学
口语是英语学习者的门面。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一直是困扰高校教学的问题。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要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将其语用策略运用于学生的口语实践活动中,能够培养和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学的社会功能,更要强调情景或语境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华语的“言外之意”的能力,重视言语形式的多样性和言语行为的认知推理能力的培养,达到得体的交际目的。例如,有时在课堂的口语交际活动中,老师会对声音较小而影响到交际效果的学生说:Can you speak a little louder?要理解这个句子,就不能单凭它的字面意义,也不能根据句子的表面形式来理解,认为说话人的意图就是询问学生是否具备大声说话的能力。这个句子的施为用意是表达“请求”,它也是间接言语行为的典型结构,即I request that you speak a little louder. Searle认为,像这样的句子被称为间接施为句,它所表达的就是间接言语行为,即通过一个言语行为(“询问”)来间接地实施另一个言语行为(“请求”)。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作为语用策略的间接言语行为对于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交际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间接言语行为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口语交际活动中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英语口语水平及语言产出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4.结语
一直以来,我过大学英语教学都存在过多地强调和重视语法规则和语言点的问题,却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口语和听力能力差,教学大纲实施困难。因此,大学英语课堂中重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灌输和运用,势必会有效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巩固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Austin,J.L.How toDo Things with Words,J.O.Urmson,New York,OUP, 1962.
[2]Searle,J.R.Indrect Speech Acts[A].In StevenDavis(ed.[C].1991:265-267.
[3]程萌.间接言语行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研究,2013(9).
[4]刘芳琼.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应用探讨-以CET4短对话听力理解教学为例.海外英语,2012(17).
[5]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策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A Brief Analysis of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Yang Xue-jing
(Hechi Univeristy Guangxi Yizhou 546300)
【Abstract】Searle,the American linguist,re-explained and revised the British philosopher Austin’s Speech Act theory in a new way,which is related to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human language.It will improve the communicative and pragmatic ability and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 with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theory and its limitations.
【Key words】Indirect speech act;Limitations;Guiding significance
作者简介:杨雪静(1979—),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广西河池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美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广西高校科研项目立项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LX2014335。
文章编号:2095-7327(2015)-07-0001-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H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