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

2015-04-10焦万芹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1150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互动模式体育课程主体性

焦万芹(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河南 郑州 451150)



高校体育课程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

焦万芹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1150)

【摘要】主体互动的教育模式就是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居于主动地位的教育方法,而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崭新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文旨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结合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实践,构建一种全新、高效的主体互动教学模式。

【关键词】体育课程;主体性;互动模式

1.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内涵

顾名思义,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主体性、增加师生互动性的一种崭新教育模式。原有的“满堂灌”式教育模式中,授课教师无疑是课堂的主角,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行为的引导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课堂容量、教学方法、讲授内容完全由教师掌握,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充当倾听者,在课堂模式中居于“配角”地位,其自身的创新性和发散思维性得不到有效发挥,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有可能是分数很高,而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却相对不足的“瘸腿人才”。这样的教育方式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学生本身对人才培养的期望。因此,只有变革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建立新型的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才能建立起教学相长的崭新教学格局,也才能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

上述从宏观角度概述了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整体内涵,下面笔者就结合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具体阐释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具体内涵。具体来看,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将赋予学生以完全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在主体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学主体地位得到了矫正,课堂中的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进一步明确,学生成为主角,教师则转变为指导、服务、咨询和评价的角色。[1]主体互动模式将学生摆到了与教师同样的高度,将二者置于完全平等、独立的平台之上,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与教师一样也参与到了课堂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设计中来。这样一来,教师将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涉及范围,尤其会增加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知识,课堂容量的范围将大大拓展,而且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也更有针对性。同时,由于该模式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使得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回馈,学生也能够及时根据自己的听课效果调整学习方法,从而有利于构建一种教学相长、互相提升的新型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教育主体互动模式也同样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如果有人认为,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在提升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的同时,也削弱了教师的地位,更有甚者将教师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如果你对该问题也持同样观点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是在坚持教师主体地位的同时,赋予学生以主体性和自主性,换言之,坚持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是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得以建立的前提条件,也是该模式能否取得时效的关键要素。之所以要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因为同教师相比,青年学生具有积极性高、参与程度高,而经验不足、方法欠缺的特点。在课堂学习中,如果将“怎么学习”和“学习什么”的权力完全下放到学生手中,那么学生会因为缺乏经验和方法而不知所措,最终将会陷入迷茫和空虚的怪圈。这样一来,该模式不仅没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性的目的,甚至还会影响学生学习正常的课堂知识,挫伤其积极性、踊跃性,最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2.高校体育课程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意义

作为高等教育中完整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类实践锻炼为主要手段,是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在高校体育工作环节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高校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文化科学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技能教育的有机集合,是高校培养素质全面、能力突出的优秀大学毕业生的重要课程。

与传统的文化科学教育方式不同,体育课程的教与学是在“蓝天课堂”中完成的,即作为户外活动体育课程有着自身突出的特点——实践性。而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建立的初衷恰好是解放学生的定式思维,将学生从僵化、呆板的旧有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赋予其完全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旨在增强其实践性和创新性。从这一点来讲,二者的出发点是不谋而合的。解析来,笔者就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简要分析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建立具有完善合理的理论意义。教育部于2003年正式确立并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旨在规范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教育主体互动模式中所确立的“赋予学生自主性、注重实践性、增强师生互动性”等教学原则,在《纲要》中有所体现。如《纲要》要求,各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应调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加强在教师主体地位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发挥。这一政策的颁布,不仅使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具有了理论依据,同时也给这一崭新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确立的相关原则。

其次,突出实践性的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反馈,从而收到更好的课堂效果。高校体育教学成果的优劣直接取决于学生能动水平发挥的高低,而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则是调动学生能动性、参与性的“利器”。体育教学于文化科学课堂相比,不仅课堂范围广,且二者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也天差地别。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教师、学生双方都不能及时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对方,即老师不能根据学生的接收效果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式,学生也没能抓住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会形成“教师慷慨激昂、学生昏昏欲睡”的尴尬课堂局面,久而久之还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更不利于体育课程的讲授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顽疾,师生通过这一模式建立起“教师——学生”的双向沟通机制,在这一机制中,学生和教师都居于主体地位,学生是真正的“主体性学习”,而老师则发挥“主体性指引”作用。

3.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对策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体育课程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确立了学生居于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但仅有完备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归根结底,我们是要通过这一理念来激发学生被埋没的能动性和主体性,从而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为了将“以学生主体性为本”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将理论变为为现实,那需要老师、学生以及学校三者的共同协作与努力。接下来,笔者将结合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实际,从教师、学生、学三个角度具体谈谈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对策。

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主体作用。在之前的论述中,我们也就教师的主体地位作了专门论述,即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不是以削弱教师的主体地位为代价的,反而是在确保教师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得以确立的。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是实际上是确立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的双主体模式,并在这一模式基础上确立了“教师——学生”的双向沟通机制。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一个正在演奏着的乐队的话,那么在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既是乐队“演奏者”又是“指挥者”,不仅心力交瘁而且事倍功半。因为教师身兼两职,在“演奏”完具体的曲目之后又要匆忙投入到“指挥”工作中,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反应状况及时调整,所以演奏效果可想而知。而在新型的教育主体互动模式中,教师被解放了出来,即只担任乐队的“指挥者”,而将其余权力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跟着“指挥棒”的节奏进行演奏,而且在“指挥”过程中又能根据学生的做出的反馈及时调整“演奏”节奏,从而促进整场演奏的和谐悦耳。具体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教育主体互动模式中,情况同样如此。比之传统的课堂教育,体育课的反馈机制和效果本来就逊色很多,而在教育主体互动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策略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因地制宜制定相关训练计划和考试科目,使侮个学生在各自身体基础上得到发展,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心,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学中去。[2]

其次,学生应充分发挥主动作用和能动精神。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因素,而且外因也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从这一点上来讲,学生必须要认识到自身主动精神的关机作用,树立端正的学习、治学态度,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建立之后,学生首先应该转变学习理念,抛弃原有的“从教师到学生”的单一性接收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尤为如此。因人而异,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各项指标都不尽相同,但体育课程的开展和设计却是统一的,尽管考虑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学校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个体设计一套完全量身打造的教学计划。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身体健康和教学效果,学生应主动与教师交流,及时将自身动态报告给教师,并就具体课程的讲授进度和方法提出自己的建议,以便于教师根据具体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同时,学生在加强与教师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也应注重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建立起“学生——学生”的学生主体双向交流机制,同学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取长补短,拓展发散性思维,从而有利于体育课程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其次,学校也应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为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添砖加瓦”。改革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在发展之初肯定会遇到各种挫折,也可能不会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但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这一教学方式却值得我们肯定。因为“教师——学生”和“学生——学生”的双向沟通机制的确立不仅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状况,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为学校的其他相关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意义。基于此,学校不应因噎废食,也不应踟蹰不前,而应坚定教育主体互动模式这一理念,从教材更新换代、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和相关制度政策健全等诸多方面出台相关措施,稳定军心,为教育主体互

动模式的最终确立奠定基础。

终上所述,高校体育课程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仅凭某一方面的力量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唯有教师、学生和学校三者形成合力,密切协作,才能最终构建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的教育主体互动模式。些问题,以便于通过任务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任务型教学法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用。任务型教学法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这种方法对于英语基础较为薄弱或年级较低的同学来说,就不是非常使用[7]。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任务型”口语教学方法不仅仅对老师的语调、语音的准确度有较高的要求,更是要把课堂活动的主体放在学生身上,让大家通过实践活动将语言能力代替语言知识。老师要有较好的教学手段,选择具有辩论性的话题,勤于设计任务,还要关注任务类型的丰富化及有趣性。第三,注重抓住任务的难易程度。“任务型”口语教学法应针对不同能力学生的口语能力提供不同的交际任务。另外,老师还要对教学理念进行革新,处理好能力培养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4.结语

在进行任务型教学法的过程中,此种方法的核心是学生,注重建立真实的交际氛围,促进学生在进行任务的执行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掌握交际能力及语言知识,因此,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法。它能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整体语言水平的提高。在进行任务型教学法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要区分难易程度,制定不同程度的任务,建设轻松活跃的环境,并给学生以合适的评估及指引。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任务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完善的语言水平。

【参考文献】

[1]程馨.英语任务型教学:过程观、综合观与真实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1):220-221.

[2]张月琴.英语《视听说》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103-104.

[3]谈鑫,朱乐红,龚维国.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08):55-57.

[4]李丹桂.任务型教学小组活动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01):133-135.

[5]杨晶,李燕.大学英语视听说课中的任务教学活动设计[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03):48-50.

[6]王晓君.输入输出理论——任务型教学与大学英语视听说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4):146-147.

[7]王萌.谈视听说课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践和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3):18-20.

[1]于鸿雁,陈燕,张洋,王佳伟.体育教学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1,(03):146-147.

[2]李英顺.浅谈主体意识培养模式下的体育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6):144-145.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interactive model of college sports curriculum education

Jiao wan-qin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Henan Zhengzhou 451150)

【Abstract】The education pattern of the subject interactive model is to change the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 in which teacher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teaching,butto set up new educational concept of give priority to with students,on thisbasis,give full play to their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of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classroom learning.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on the basis of this concept,combined with the university sports curriculum teaching practice,build a new and efficient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Subjectivity;Interactive mode

文章编号:2095-7327(2015)-07-0034-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807.4

作者简介:焦万芹(1980.1—),女,汉族,河南杞县人,硕士,讲师,就职于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管理学)。

猜你喜欢

互动模式体育课程主体性
基于“平面镜”为例分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互动模式
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互动模式的构思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