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优秀孝文化资源 加强大学生孝德教育

2015-04-10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孝德德育传统

付 琼

宿州学院校办公室,安徽宿州,234000



挖掘优秀孝文化资源 加强大学生孝德教育

付 琼

宿州学院校办公室,安徽宿州,234000

阐述了孝文化的内涵及孝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孝德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阐释新时期孝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即以孝亲敬老为教育主题,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出高校要创新孝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形式,加强对优秀传统孝文化资源特别是地方孝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发掘,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土文化的大学生孝德教育途径。

高校;传统文化;孝德;思想道德教育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孝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孝德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孝文化的内涵、孝文化在高校德育的价值及孝德教育的途径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赵仲杰系统地阐述了传统孝观念的起源及内涵、孝道文化的特点及建设新孝道文化的意义[1]。乔颖论述了传统孝文化的意义以及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阐述了中国传统孝文化对高校德育的价值以及传统孝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途径[2]。本文将地方优秀的传统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联系起来,将孝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教育,意在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孝德教育缺失问题提供参考。

1 孝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3]。孝文化是其中颇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说过:“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 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4]孝,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是伦理道德的基础。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孝”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人之行,莫大于孝”“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等人们耳熟能详。孝道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和人格不可或缺的部分,儒家把“孝悌”作为基本道德规范。历史上流传的芦衣顺母、卧冰求鲤、怀橘遗亲等二十四孝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孟子》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阐释了学校教育中孝德教育的重要性。儒家伦理学经典《孝经》在历史上担负着重要的蒙学和教化作用。“孝”的本义中含有奉养、尊亲的意思,推而广之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传统孝道的精髓内容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道德遗产,新时期的孝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孝亲敬老、扶残救弱,还包括明礼诚信,忠于国家和民族等内容。正确继承和发扬孝德精神,对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等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老龄化的今天,加强孝德教育,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应在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5]。孝道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孝道教育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大学生必须具备最起码的孝道品德和良好的社会伦理观念,才能服务社会,才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6]。

2 高校德育中孝道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孝德状况总体情况良好,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对孝文化有所认同并自觉践行、传承,但少数大学生孝德观念淡薄,“孝敬父母”这一传统美德逐渐被淡忘和漠视。有些“90后”大学生从小在父母、长辈的娇宠和呵护中长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漠视父母的付出,动辄言语冲撞父母,很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父母减轻负担。有些大学生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过分地依赖父母,认为父母供自己上大学天经地义,“啃老”视为理所当然,不思感恩、不懂回报,自私、狭隘;少数大学生存在“坑爹”“炫富”的心理和行为,不顾家庭的经济条件,穿名牌、讲排场。更有甚者,当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无理要求时,还会恶语相加,甚至走向极端,置父母于不顾[7]。个别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采取轻生的做法,视生命为儿戏,全然不顾给父母、家庭带来的莫大伤痛。近些年,有关大学生不守孝德的报道频繁见诸报端,暴露出大学生孝亲观念淡薄以及在行孝、尽孝的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大学生孝道教育缺失的现状亟待改善。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家庭的因素,也是学校的因素。高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融入立德树人的高等教育实践之中,既是职责与使命所在,也是不断提升树人实践成效的要求和选择[8]。但近些年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家庭教育中又往往忽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加之社会出现了一些摒弃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孝意识的培养与形成。

3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孝德教育

鉴于部分高校大学生孝道教育缺失的现状,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以孝敬老人为主题和内容的孝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孝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民族团结、人生价值观、诚信、公德、职业道德及婚姻道德等教育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9]加强孝德教育,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有助于帮助营造团结友善的人际环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明理诚信的道德素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促进大学生爱国守法的道德教育。总之,加强大学生孝德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孝敬老人,首先是要孝顺、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就是要求子女不仅要关注父母的物质生活,还要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使父母得到人格上的尊重和精神上的慰藉[10]。父母需要的不是“犬马之养”,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关心、尊重和理解。作为子女,要始终把父母的健康、心情、感受放在心上,不让父母担心、操心、伤心。其次,沟通和理解是行孝的基础。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许多意见分歧和矛盾冲突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和理解引起的,沟通与理解是家庭和睦的润滑剂。大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体谅父母,避免以直接冲突的方式解决问题。第三,子女对父母的孝敬行为应该是具体的,要体现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上。2012年8月,由全国老龄办等共同发布新版“24孝”标准,把“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等内容纳入其中。教育学生知孝、懂孝、行孝,就是要学会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自觉树立回报家庭的责任意识。大学生要参与家务劳动、勤工俭学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减轻父母的负担。

孝亲敬老是孝德教育的起点,在此基础上以孝德扩展仁心,培养大学生的感恩之心,让他们能做到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他人、爱国家、爱社会,为社会多尽责任、多做贡献。孝道教育也要顺应时代潮流,把传统孝德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诚实守信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感恩谦虚、明礼诚信、敢于担当以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良好品质,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11]。

4 挖掘本土孝文化资源,探索孝德教育的新途径

面对大学生孝德教育缺失的现状,亟需挖掘地方德育资源,从中汲取能量,服务当今社会。高校要创新德育教育形式,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健全德育体系,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充分利用智力资源,将传统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优势,让当代大学生理解“孝”,从言行上做到“孝亲”[12]。

首先,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编写校本教材,真正让传统文化走进课程、走近学生。把地方优秀孝文化资源吸纳到高校德育中来,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编写具有本土孝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教材的编排和课程的安排应多选取一些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避免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空洞的说教。通过加强孝德教育,夯实孝德教育的知识基础。此外,教师要以身作则,力行孝道,这样才能真正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优良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12]。

其次,举办有关“孝”文化知识讲座。邀请知名专家、学者、道德模范进校讲授传统文化知识。通过讲座或交流、研讨活动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大学生向孝,增强孝德教育的文化内涵。

第三,树立“孝”的典型,提高孝德教育的亲和力。通过评选“十佳孝子”或“感动校园人物”。对感人的事例,学校不仅要给予物质奖励,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在校园网、校报、广播、文化长廊宣传学生的孝德事迹,组织专题报告会让学生学习同龄人的孝思孝行。同时,利用文化长廊展出校友或名师风采、美德格言、励志名言、感动事迹,将孝德教育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学校通过各类敬老孝亲、感动人物评选和宣传,挖掘、弘扬行孝、行善的行为,营造浓厚的孝文化社会氛围,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第四,以活动为载体传承孝文化。孝文化具有感恩文化的特质,高校应注重利用传统节日弘扬和传播孝文化,强化感恩教育。例如,在重阳节、父亲节、母亲节开展孝亲教育实践活动,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定期开展大学生志愿者进敬老院关爱孤寡老人、进社区从事义工服务、到农村支援留守儿童的活动等。此外,把德育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将孝文化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进行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第五,鼓励申报“孝”道研究课题。德育离不开科研。地方文化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养分,高校应积极担当传承弘扬孝文化的责任,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人文科学研究课题,加强中国传统孝文化对高校德育价值的研究,充分挖掘“孝”的教育意义,并使之转化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例如,宿州市有着悠久的孝文化渊源。“二十四孝”之“鞭打芦花”的故事即发生于此,2006年12月该故事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些年,宿州学院主动把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熔入到大学文化建设中,把孝德教育作为大学生品德教育的切入点来抓。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中集中学习优秀校友——全国“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孟二冬教授的事迹,弘扬孟二冬品格中所蕴涵的中华传统美德、时代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大学生尊师重教的崇高精神和品德。多层次、多方面挖掘、整理、提炼地方传统孝文化遗产,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和载体宣传本土孝文化,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孝文化的认识,弘扬孝文化,增强地方孝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5 结束语

中华传统孝文化资源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孝文化对当代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有积极的意义: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责任意识。当前,面对高校孝德教育缺失的现状,应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美好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一方面必须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的精华,不断学习时代赋予孝文化新的内涵;另一方面,高校作为孝德教育的重要基地,承担着重要的文化教育重任,应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孝德教育形式,把地方优秀孝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和教育实践中。通过树立“孝”的典型、加强孝亲教育实践活动等方法探索新时期孝德教育的新途径。同时,发挥高校科研、人才的优势,加强对孝德教育意义的研究,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孝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做到自觉践行。此外,社会、学校、家庭多管齐下,共同营造人人乐孝、行孝的良好氛围,让孝德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赵仲杰.关于“孝道”文化的研究综述[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0(1):117-121

[2]乔颖.中国传统孝文化与当代高校德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6

[3]高文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13-07-22(07)

[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21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4(20):5-7

[6]张峥峥.大学生孝亲教育探讨[J].学习月刊,2012(8):104-104

[7]邹晓莹,万铀能.大学生“孝”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前沿,2012(20):116-118

[8]沈壮海.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实践[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4):10-13

[9]李仁君,李东倜.论大学生孝德教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3):106-109

[10]冯静静,刘晨晨.儒家孝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意义研究[J].学理论,2012(29):257-258

[11]喻靖文.孝感高校运用区域孝文化资源发挥高校职能的实践与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1):48-49

[12]周凯,蒋建敏,陈振帮.“孝文化”与积极心理教育的本土化[J].当代青年研究,2012(10):56-59

(责任编辑:武艳芹)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4.001

2014-11-28

宿州学院一般科研项目“据清传奇改编的小说研究”(2014yyb25 )。

付琼(1985—),女,安徽宿州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3-2006(2015)04-0001-03

猜你喜欢

孝德德育传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孝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老传统当传承
试论王阳明的孝德观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