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言细节和动作细节在纪录片《幼儿园》中的运用

2015-04-10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纪录片细节小朋友

鲍 繁

1.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新闻系,安徽合肥,230011;2.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合肥,230011

“细节虽细,但它的容量大,含义深”[1],细节的作用在于它所带来的现场感和真实性,因为它“是从生活中观察分析而捕捉来的,它概括了事物的特征”[1]。纪实性(即本质的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细节在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优势突出,有人断言,纪录片可以没有完整的情节故事,但却不能没有打动人心的细节,由此可见,细节描写是纪录片创作绕不开的一个课题。一般而言,细节包括神态细节、动作细节、语言细节、物件细节、环境细节等五种类型,那么这些不同类型的细节在纪录片中是如何应用的呢?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中的语言和动作具有较高的纪录片艺术特色,因而对《幼儿园》中的语言和动作两种类型的细节在纪录片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1 语言细节

人声(对话与独白,包括一般“语言”修辞中运用的语词、声调、语气等元素)在影像中的表现比书面形式的诗歌、小说等艺术形式具有更直接的感性呈现。也正是“语言”的使用,使得这些对话与独白的内容得以更加“形象化”和更为“艺术化”的展现。因此,影视作品创作中,特别是在纪录片的创作中,人物的语言作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思想观念的重要细节而备受重视。语言细节具有反映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展现人物的思想观念和个性特征、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艺术表现力三大功能作用。纪录片《幼儿园》在对语言细节魅力的发掘上,堪称典范。在对全片的语言细节进行梳理之后,发现作者通过三个层次语言细节内容的展现,对幼儿园以及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了多维度的观察和塑造。这三个层次的语言细节内容分别是童真童趣的展现、所受成人世界影响的映射、所处时代背景的反映。

1.1 展现童真童趣

独具特色的语言细节能够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艺术表现力,儿童的语言有儿童所处人生阶段的独特性,该片抓住了儿童的语言特点,将儿童世界的特有情趣表现出来。例如,片中的一个内容片段是一个小朋友一直嚷着要回家。大家对他的“我要回家”这句话一定印象深刻,正是这个语言细节在不同场景中的反复出现,塑造了一个刚刚进入幼儿园,还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小朋友形象。他虽然一直嚷着要回家,但是对待吃苹果这件事情一点都不马虎,两件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或许吃东西和回家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两件事情。“我要回家”这样一个语言细节在这个特定情景中的表达充满了童真童趣,让人会心一笑。

还有一处语言细节展现的是两个小朋友关于星期几的探讨。女孩说:“……今天星期三,后天星期四,明天星期五”。男孩回答“对的呀”,这个男孩是无意中做出的错误判断,还是有意而为之的善意谎言,这里无从考证,但是这并不妨碍由这些语言细节带给观众快乐的感受。这两处语言细节的展现,不仅让观众感受到这些小朋友的天真可爱,还能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

从惯性生活思维出发,幼儿园被认为是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净土,幼儿园里的孩子天真无邪、纯净无瑕,那么真的是这样吗?作者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发现真相并非完全如此。如前所述,人物的语言能展现人物的思想观念,不管是否承认,在这些幼儿园小朋友们生动的语言里,能够看到成人社会对他们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引出了这部纪录片展现的语言细节内容的第二个层面——所受成人世界的影响。

1.2 映射成人世界

纪录片《幼儿园》中小朋友们充满童稚的语言里渗透着成人的思想观念。片中的一个小朋友对另一个小朋友说:“看到你都心里烦”,还有一个小朋友自言自语道:“我好烦呀”,这些语言表达显然是对成年人某种负面情绪表达的模仿。再比如语言细节“你给我坐着”则是对某些成年人对孩子进行的简单粗暴教育方式的模仿。面对你会对什么人说“我爱你”这个问题,被提问的小男孩表情尴尬,扭过脸回答“不好意思说,因为恶心”。这种思想观念的根源正是来自于他周围的成年人,这些成年人不仅认为对别人说“我爱你”这种行为是可耻的,而且还将他们的这种观念有意无意地传达给了孩子。通过以上语言细节的运用,作者展现了一个和多数观众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的幼儿园。这里作者的观察已经逾越事物的表象,接近事物的本质。作者在进一步观察中发现,这些幼儿园的小朋友不仅受到周围成人社会的影响,而且通过电视等现代媒体,整个世界都在对他们产生着影响,这一点同样在这些小朋友的语言里得到印证。

这就引出了这部纪录片展现的语言细节内容的第三个层面——对所处时代背景的反映。

1.3 反映时代背景

纪录片《幼儿园》的拍摄周期横跨2001年至2003年3个年度,在此期间,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比如美国的911事件、日本和韩国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还有中国的“非典”事件。虽然有的事件发生地远在大洋彼岸,但由于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广泛存在,也使这些幼儿园孩子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天下大事。当然,这些大事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的谈资。换句话说,孩子的语言映射着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比如,世界杯期间,两个小男孩吃饭时还在热火朝天地探讨球赛的情况。虽然,通过他们的谈话观众能了解到,他们连黄牌和奖牌的区别都还没弄明白,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关注的热情。再比如,在被问到非典型肺炎的典型症状时,那个男孩回答:“……干咳,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他一本正经甚至还有些官方化的语言让人觉得可爱又可笑,他的语言不仅反应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时还折射出主流媒体对小朋友的语言以及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有的小朋友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事件的态度,比如911事件期间,小朋友们就用儿歌“开飞机,丢炸弹,炸死美国的王八蛋”表达了对911事件的某种观点。这一处细节的展现让人深思。

该片通过各种各样生动的语言细节的展现,不仅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小朋友形象,同时还传递了作者观察到的结果:其实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纯净得像一张白纸,他们有童真的一面,同时也身处社会环境中,受到周围的成人世界甚至是整个世界大环境的影响。作者并没有对他所观察到的这个结果侃侃而谈,而是运用这些小朋友们的“只言片语”,将作者的思想观点“润物细无声”般地渗透到整个纪录片当中,使一切都显得这样贴切自然。

2 动作细节

动作细节是身体特别是四肢表现出来的细节。在小说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主要体现在语言和动作两个方面”[2],可见,动作细节和语言细节一样,也是小说中塑造人物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清末小说《儒林外史》中,“读者们莫不对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根手指头却迟迟不肯断气的场面印象深刻”[3],作者用“伸出两根手指头”这个传神的动作,塑造了“中外文学史上著名的‘四大吝啬鬼’之一”[3]的严监生形象。

当代的影视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充分借鉴了文学作品中小说成熟的创作手段,使动作细节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魅力再次得以发掘和展现。相关的专家学者对此也多有论述。匈牙利电影理论家伊芙特皮洛提出“电影思维的主要工具是形体动作”[4],“电影思维的素材只能是动作”[4]等著名论断。前苏联电影理论家普多夫金也曾提到:“人物的全部思想意图只有通过具体的动作形式才能清楚生动地表现出来。”[5]这些电影理论从各个角度揭示出动作细节在电影创作中,在塑造典型人物方面突出的作用。纪录片《幼儿园》中对于动作细节的运用亦有可圈可点之处。

2.1 展现人物身心状态

人物的状态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比如,在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就着力展现了孟金福爬白桦树、取白桦树皮、骑马以及使用老式猎枪打猎这些动作细节。作者的意图不言而喻,是想用孟金福爬树这类的动作细节来展现已经六十多岁的孟金福依然身手矫健,此时“无声胜有声”(采用画面而不是解说词来表现),孟金福良好的身体状态得以鲜活展现。

前文所述电影理论先辈的论断,其核心理念就是人物的动作能够准确地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因为人物的行为由其自身的思维发出,行为的过程亦受到人物思维的控制。纪录片《幼儿园》中小班入学第一天,一个小男孩歇斯底里地哭喊着、挣扎着,竭尽全力从幼儿园老师的手中挣脱出来,但没能成功,不得已要求亲人“再抱我一下”,还是没有得到亲人的响应,最后只能做无力的挣扎。第一次离开父母亲人,这在他看来应该是最可怕、最痛苦的事情,因此,他挣扎,歇斯底里地哭喊,这里的动作细节把他当时的拒绝和反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再比如该片中,一个暖暖的午后,那个曾经一直嚷着要回家的小朋友,手里打着拍子,听着京剧,享受这一刻的悠闲和惬意,跟随音乐的节拍,手指轻敲手臂打拍子这个动作细节生动传神地展现了小朋友此刻的悠闲自得的心理感受。

2.2 刻画人物性格

在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方面,人物的动作细节与语言细节一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纪录片《阮奶奶征婚》讲述的是年过八十的阮奶奶通过婚介所为自己征婚的故事。八十高龄仍不忘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这是一个什么个性的老太太?片中的一段上楼的细节让阮奶奶不同于寻常老人的性格得以体现:一天,阮奶奶接到婚介所的通知,邀约来见一位外地慕名而来的应征者,一个长镜头记录了她不停歇地一气登上四楼,不停歇地直奔婚介所,期间速度如风的上楼动作,生动地展现了一位身体健康、做事果敢利落的老太太形象。

纪录片《幼儿园》中,一个小男孩试着把椅子摞起来,但反复尝试后仍然没有成功,最后他只好惆怅地放弃。这里的动作细节展现了男孩努力实现目标的执着精神,同时也暗示了小朋友们未来成长道路的不平坦。片中有一个叫马玉兰的小朋友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她的名字经常会被不同的老师叫到,而且每次被老师叫到的时候,她都在“干坏事”,不是“在桌子上乱画,就是把脚放在桌子上和椅子上”……这一系列的出格动作细节刻画了这个女孩不拘泥于规则以及近乎顽劣的性格特征。片子还多次展现一个男孩打人的动作过程,每次打人出手又快又狠,不是打出血就是用牙咬出印,而且,即便是他动手打别人也会伤心地先哭,显示出打人的不得已和委屈,这些动作细节不仅展现了这个男孩不同于其他小朋友的性格特征,而且也提醒人们关注家庭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对幼儿成长的影响等问题。

2.3 传递人物情感

前苏联蒙太奇学派奠基人爱森斯坦有句名言:“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又从感情引向思想。”也就是说,画面中展现的典型动作不仅能够传递情感,还能由感性的情感引发人们理性思考。纪录片《幼儿园》中就有典型体现。比如,片中用特写展现了一双紧握在一起的小手的细节,紧接着,镜头叠化至中景,原来是两个小朋友睡觉时紧握在一起的手,看到这里,成人影片中常见的脉脉温情弥漫于整个画面,让人内心为之一震。通览全片,观众会发现这个叫贾毅哲的男孩和这个叫茜茜的女孩通过一系列的动作细节,为观众上演了一部感人的友情戏。例如,在得知贾毅哲被别的小朋友打伤时,茜茜在第一时间赶到男孩的身边探访,期间,作者用特写捕捉到茜茜轻抚男孩脸庞表示慰藉的动作。作为一种补偿,当天的午餐,老师多给了贾毅哲两个丸子,也多给了茜茜一个丸子,这时茜茜立刻把多给的丸子分给了贾毅哲,男孩并没有辞让,而是很自然地接过女孩递过来的丸子吃起来。作者通过片中此类动作细节的多处展现,让观众在被这两个小朋友纯真澄澈的友情打动的同时,反观和思考自身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众生的心灵得以涤荡。

纵观全片,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但并不妨碍观众兴致盎然地看完全片,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所在。其中的语言细节和动作细节最大化地彰显了影视作品中视听语言带来的现场感和真实性,进一步凸显了纪录片的本体特质。对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进行了立体而生动的刻画,塑造了一批鲜活、有生命力的小朋友形象,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同时,亦有理性的反观思考。一篇成功的佳作,不可缺少独具匠心的细节,细节使电视画面有了灵气、更具魅力,是细节让作品主题升华,增加作品的厚度,让它更具有生命力和震撼力[6]。

[1]李谦.细节的魅力:浅谈《艺术人生》栏目的细节创作[J].电视研究,2003(6):52-53

[2]詹长青.真实 典型 简洁:谈人物动作细节描写[J].初中生,2007(27):13-14

[3]王冬云.浅论动作细节描写中的手[J].现代语言(文学研究),2010(7):155-156

[4]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47-82

[5]邹璇,动作的具体逻辑与抽象逻辑:论电影艺术中的动作性思维形态[J].电影评介,2008(23):57

[6]何晓咏.细节的魅力[J].东南传播,2006(1):61-62

猜你喜欢

纪录片细节小朋友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