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思考

2015-04-10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

乔 琪

安徽财经大学思政部,安徽蚌埠,23300



关于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思考

乔 琪

安徽财经大学思政部,安徽蚌埠,23300

通过对延安时期社会背景的分析,指出:加强经济建设是确保群众生活的物质基础,加强政治建设是增强群众信心的重要手段,加强文化建设是培养群众理想信念的重要举措,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取得群众信赖的根本保证。在新时期,当代中国共产党需要通过以下途径来改善党群之间的关系:一是加强党的执政理念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健全群众利益诉求机制,完善民主政治制度;三是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铲除腐败。

延安时期;党群关系;群众利益;廉政建设

1 历史背景

延安时期,“指从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将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在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迎接革命胜利曙光的13年”[1]。在此期间,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侵华日军占领武汉之后,将主要的军事力量从国统区转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军事扫荡。二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不断壮大,深得民心,国民党反动派的抗日政策开始改变,对日抗战消极,却对共产党实施积极的打击政策,一次次掀起反共高潮;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断绝资金和粮食供应,妄图借此机会削弱乃至消灭中国共产党。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由于自身发展和抗战需要,党政机关及参军人数激增,导致脱产人数增加,粮食和资金供应不足。这些原因导致抗日根据地逐渐缩小,资金和物质严重匮乏,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日益恶化,根据地的供给能力严重不足。但是,在这种极其艰苦复杂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各方面能力却得到了全面提升,最终取得全国胜利,夺取了国家政权。其根本原因就是一直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群众,也依靠群众,最终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的信赖,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宝贵经验,也是必须继承和发扬的制胜法宝。

2 延安时期的党群关系建设

延安时期是党群关系建设的非常时期,这期间,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已经形成,回顾和总结这一历史时期的党群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当代的党群关系建设。

2.1 做好经济建设工作是确保群众生活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执行好各方面的政治制度,所以做好经济工作是做好各方面工作的基础。毛泽东同志在对如何看待人民物质利益这一问题上曾强调:“我们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东西。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3]延安时期,党和政府积极实施一系列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大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首先,开展以增强经济基础为目的的大生产运动。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军民积极投身于大生产运动,全民参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也得以全面发展,边区的粮食、经费基本达到自给自足。“公私兼顾,军民兼顾”,军民之间互帮互助,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增进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其次,实施“减租减息”政策,要求地主对农民减少地租,降低利息。这项政策的实施,既保护了农民利益,也照顾到了地主的利益。第三,“精兵简政”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减少了支出,也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增进了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抗日力量逐渐壮大。

2.2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增强群众信心的重要手段

延安时期,党和政府从群众的政治利益出发,确保人民的知情权和参政权。在政治方面实施了“三三制”政策,即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和其他成员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的人员参与政治决策。这一政策一直被视为中国共产党党内外民主的体现,团结了当时的各界爱国人士,深得民心,激发了人民抗日的热情,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例如,“精兵简政”政策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针对当时实际情况提出的合理意见。这一意见被党和政府采纳并实施,对边区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还实行了民主选举政策,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信仰,只要年满18岁,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让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管理和建设边区,人民群众在政治平等面前愿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积极参与、乐于参与,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形成军民之间的鱼水关系。

2.3 加强文化建设是培养群众理想信念的重要举措

陕甘宁地区自古以来就缺少文化教育,不识字的人占到九成。为了让农民群众能够识文断字,理解当时的方针政策,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真正地当家做主人,边区政府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积极发展边区教育工作,尤其是基础教育,并且引导、帮助当地群众自己开办小学。同时,党和政府开展社会教育,开办夜校、读书班,对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逐渐培养和提高人民群众抗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在唤醒民族危机意识的同时也强化了民族凝聚力,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教育的广泛普及以及对于政治思想教育的高度重视,党的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之中接受了理想信念教育,使“打倒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成为妇孺皆知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为党在抗战中获得普遍支持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2.4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取得群众信赖的根本保证

延安时期,党内一度出现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和宗派主义作风,不少党员干部认为自己是人民的上司,可以成为群众的统治者,不认为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和阻碍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此时党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自身建设,从自身出发,改善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首先,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时时刻刻为群众服务。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时就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始终追求这一价值取向。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都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时刻甘心做人民的勤务员这一基本诉求。其次,加强党的廉洁自律,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党的长远发展,历史证明:清正廉洁的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才能永葆活力;贪污腐化的党只会失去民心而最终走向灭亡。延安时期,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亲密无间、血肉相连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政策合民心、顺民意上,更重要的是广大干部为政清廉、克己奉公,取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从而形成了团结群众、领导群众的强大凝聚力和号召力。

3 延安时期党群关系给当代党群关系建设的启示

由于世情、国情、民情和党情在不断变化,人民群众与党的关系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当前,党群关系建设受到内外两大环境的影响。其中,外部环境主要是欧美资产阶级对我国的“西化”“分化”,利用思想多元化、民主自由化等西方思想来侵蚀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传播腐朽和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企图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达到限制中国发展甚至是分化中国的目的。从国内环境看,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民主意识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意识也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社会阶层的多样化、利益矛盾的复杂化都是党群关系建设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必须着力解决当代党群关系所面临的这些新问题、新挑战。

3.1 加强党的执政理念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当代社会的社会阶层、经济成分、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等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受此影响,人民群众的利益观在不断改变、强化并且复杂化,这给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要不断调整和处理好利益关系,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处理好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同时,要继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物质利益。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解决好教育、医疗、养老等与人民群众切实相关的问题,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

3.2 健全群众利益诉求机制,完善民主政治制度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就是因为党给予群众充分而又合理的政治参与空间。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和民主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正在逐步增强,要求在政治上行使更加自由和民主的社会权利,这就给中国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方式和途径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群众民主权利意识的提升是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的表现,遵循这一规律,就能更好地建设和谐的党群关系;违背这一规律,必然会导致党群关系的疏远。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健全群众利益诉求机制,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扩大民生、加强法制,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和激情,保持党和人民群众之间重要沟通渠道的畅通无阻。同时,政治上的民主对党内不良风气的监督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民众的监督之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主义、宗派主义等不良风气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有利于建立更加合理和民主的政治制度。

3.3 强化思想文化教育,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西方反华势力的思想渗透以及互联网中不良思想的传播,造成人民群众的思想混乱,所以中国共产党要坚持思想引领和文化引导,强化全社会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可以提升人民群众对当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加强革命历史教育,特别是对中共党史的了解,可以增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持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引领全社会,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之上兼容并蓄,形成多数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共同理想和道德规范。

3.4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铲除腐败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一些封建腐朽思想的侵袭,党内少数人的腐败思想仍然存在,因此,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政策。延安时期,艰苦朴素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也是党战胜各种困难、增强党群凝聚力的有力保障。因此,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以艰苦朴素为目标,时刻谨记这一历史精神财富,时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廉洁自律,加强自身建设,在发展中时刻保持清醒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要素。

4 结束语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正是经过延安时期长期艰苦卓绝的考验,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壮大,并形成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党和政府必须要发扬好、继承好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才能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1]焦金波.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7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

[4]刘碧澄,李钢.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要素分析:以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为例[J].北华大学学报,2012(2):112-114

[5]朱彩萍.谈谈延安时期的党群关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9):51-52

[6]陈文胜.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5):29-32

[7]张燕玲.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J].党史文苑,2013(10):45-47

[8]秦德波.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文法学院,2011:29-31

[9]田铭钊.试析习近平的群众观[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4(1):11-12

[10]邸乘光.党的群众工作的新认识新阐述: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群众工作的论述[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9):21-26

(责任编辑:周博)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4.05

2014-11-18

乔琪(1990-),女,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

D252

A

1673-2006(2015)04-0017-03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