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功能探析——以岭南文化为例

2015-04-10雷吉来黄金魁

惠州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理论课思想

雷吉来,黄金魁

(惠州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惠州 516007)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其功能如何发挥,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与行为,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影响着他们步出校门走向社会后的价值取向与职业选择,也即是说影响着他们的整个人生。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教化功能却被严重忽视,而在当下,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日渐复兴,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承担起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是一个日渐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地域文化的介入,无疑是一个效能显著的选择。

一、地域文化的深厚积淀,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建构更具真实感的文化背景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总离不开人类文化的深厚积淀及其支撑,总是在人类文化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受制于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同时又必须反映一定文化发展的特点、内涵和趋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置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之下来审视和把握,才能更好地实现它的内在意义和价值。这里所说的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就我国国情而言有两层指向:一是指中华民族文化这个大传统,另一是指地域文化这个小传统。

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的文化现象,是对一定地域各种文化现象的总概括。地域文化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和发展。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又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尽管环境不能决定人,但深刻的影响着人,人无时无刻不受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因而人又是环境的产物。人在一定环境中创造了文化,因而文化又深深地烙上了环境的印记。不同的地理环境,熔铸出不同品格的文化。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论述过海洋给予人类生存的影响,认为生活在海洋区域的人具有勇敢、机智,富于冒险的精神。一定地域的文化一经形成,即给这个地域的民众以深刻影响,这正像美国学者怀特所说的那样,“我们按照人类——个体的或整体的人类——的方式所做的一切无不深深地受到我们的文化的影响。我们的饮食习惯、婚姻习俗、是非观念、审美标准、丧葬礼仪,我们的哲学和宗教,总之,我们的整个生活,都是由文化决定的。”[1]424因此,可以进一步说,人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产物,更是文化特别是一定文化形态的产物,离开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人或类别的人,我们都无法理解。

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除了官修正史外,还有方志、族谱等载体,乃至具有一定补正作用的民间野史也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地域文化于官修正史中虽不居主流,但于方志及民间乡贤著述中却居于主体地位,进而于主流文化的边缘拓展出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绿洲,使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对此,梁启超有过如下评价:“盖以中国之大,一地方有一地方之特点,其受之于遗传及环境者盖深且远,而爱乡土之观念,实亦人群团结进展之一要素。利用其恭敬桑梓的心理,示之以乡邦先辈之人格及其学艺,其鼓舞浚发,往往视逖远者为更有力。”[2]338-339无论是在学术文化的弘扬、人伦道德的教化,还是在艺术创作、乡土治理等领域,地域文化都可发挥独特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便是历史,是历史的巨大的无意识的积淀。它作为各民族既得的思维传统,以一种潜在的惯性力量制约着人的思维过程,形成该民族特定的认识背景以及信息的选择、加工和理解系统。”[3]414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儒家文化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突出文化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教育,由此使中华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绵延不绝,世所罕见,这种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宏大叙事”方式,无论是对官方意识形态权威性的维护,还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扬与对人的教育意义等,其功能与价值自然不用置疑,但由于历史的巨大惯性作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宏大叙事”方式,不仅没有消解,而由于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内容的同质化,加上标准化的考核方式,使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陷入形式上的热闹而效果却低下的窘境,势必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审美疲劳,令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地域文化作为某个地域的文化现象,它是某个地域文明长期发展和日积月累的结果,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思想政治建设的结晶。把地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这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自身变革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将促使一种历史或文化再现与复活。诚如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样,通过这种“再现与复活”,使地域文化成为“当代史”或“当代文化”。民族文化的教育,需要更有效的载体,地域文化无疑提供了这样一个载体。在我国辽阔疆域漫长历史形成的众多地域文化中,岭南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态,独树一帜,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这个平台,就像骤然间打开一扇窗户,既可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面,更可让学生体悟到岭南文化散枝开叶、独辟溪径的宏阔气象,深刻理解文化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其作用无论如何言说估计都不会为过,就像阳光雨露对万物生长须臾不可缺少一样重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平台让岭南文化“再现与复活”,广东籍学生就很容易反思其成长过程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及身上潜藏的文化因子,透过岭南文化这面镜子,就能更好地发现并审视自己的“前世”,思考并重构自己的“今生”,进而建构自己的未来。

二、地域文化蕴含的价值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更具亲和力的价值引领

关于何为文化,中外学者下过数百种定义,可见其内涵丰富而又复杂,使人很难得其要领,但没有人会否认,文化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或价值体系。难怪宋代大儒朱熹说“纲常千年磨灭不得”,文天祥在《正气歌》更是说“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作为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文天祥不惜以生命来捍卫纲常,谱写了一曲撼天动地的人间正气歌。美籍华人学者余英时指出,文化是“成套的行为系统,其核心则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4]11我国著名国学大师钱穆言:“欧洲历史,从希腊开始,接着是罗马,接着北方蛮族入侵,辗转变更,直到今天。他们好像在唱一台戏,戏本是一本到底的,而在台上主演的角色,却不断在更换,不是从头到尾由一个戏班来扮演。而中国呢?直从远古以来,尧、舜、禹、汤、文、武、周、孔,连台演唱的都是中国人,秦、汉、隋、唐各代也都是中国人,宋、元、明、清各代,上台演唱的还是中国人,现在仍然是中国人。”[5]45由钱穆的论述可知,我国传统文化之所以一脉相承,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的持守乃是根本,是中国传统社会得以延续发展的关键,正如基辛格在其最新的一部著作《论中国》中说的那样:“一千年来中国得以延续至今,主要靠的是中国平民百姓和士大夫信奉的一整套价值观,而不是靠历代皇帝的镇压。”[6]6而西方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文化主角虽几经易位,但在价值观的孕育与发展上也还是一脉相承,古罗马融合了希腊文明,并给予创新,才促成了西方文明的发展。正是从价值观的传承这个意义上,英国思想家怀特海说“对罗马的深刻认识,就是对文明统一性的深刻认识。”[7]106他还指出,通过教育,人们:“对价值的认可会给生命增添难以置信的力量;没有它,生活将回复到较低层次的被动状态中。”[7]54可见,价值观不仅关乎一个人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关乎一个人的思想灵魂与人生追求,而一定的文化就是一个关于意义与价值的系统,人一旦脱离其成长所依托的文化,其生活离野蛮状态往往并不遥远。

今天,人们都在讨论全球化发展对文化与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实际上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对此作过深刻揭示,他们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传统文化的断裂曾这样深刻的描述:“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解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8]275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当年的深刻描述,于今天不仅没有消减,反而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拓展,传统文化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乃至摧残。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广泛嵌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频密交叠与转换,人们在自以为获得前所未有的力量与自信的同时,又常常陷入“失重”状态而不能自拨,从而导致灵肉、身心的分离,进而出现精神家园的迷离与荒芜。

作为深受岭南文化浸染而又开一代风气的梁启超,曾于上世纪20年代初游历欧洲后,针对物欲主义之盛行劝诫说:“使吾中国人免蹈近百余年来欧美生计组织之复辙,不至以物质生活问题之纠纷,妨害精神生活之向上。”[9]406强调心对物的征服,要人们“裁抑物质生活”,追求有品质的精神生活。今天,国人对物质金钱的过度追求及沉湎其中,梁启超实有先见之明。后来费孝通在深入比较东西两大文明优劣后大胆预言,人类在经历由欧洲文艺复兴开启的现代文化后,人类将再出现一次以“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传统可能成为复兴的底子”的文艺复兴,中华民族只有在这次新的文艺复兴中发挥自己传统文化的作用,才会对人类作出自己的伟大贡献[10]252。如何因应全球化当下的严峻挑战,民族传统文化——当然包括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地域文化,其作用将日益凸显,当是个没多大争议的问题。

岭南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价值观念或价值体系。人所共知,岭南文化由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三大形态组成,它们各有特点,如在精神品格上客家人以“吃苦耐劳”著称,广府人以“敢为人先”著称,潮汕人以“敢打敢拼”著称,客家文化更多地传承了中原文化的传统价值,潮汕文化具有更强烈的海洋文化特性,广府文化更多地融入了土著文化的元素,具有更开放包容的个性,更能集中反映代表岭南文化。如作为省会城市的广州,既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又是我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和当代改革开放前沿地,这“四地”凝聚的历史意蕴悠长,时代精神深刻,不仅对岭南文化本身的历史塑造,还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可说居功至伟。其实,无论是潮汕文化还是客家文化,它们于中华民族文化图谱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说还是多少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片,如一向被认为处于弱势的客家文化,其文化主体——客家人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就是最好的例证。由于岭南文化的三大形态,地缘相连,人缘相融,无论是在语言习俗抑或价值观念等方面相互涵摄,互通互融,从而使岭南文化充满了张力与活力。

得风气之先的岭南大地,为赓续文化传统,一方面广东高校特别是历史深厚的高校,从校园精神的凝聚与塑造,到相关学术领域研究的开拓与学术高地的构建,总少不了对岭南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及其现代阐释与转换,另一方面又莫不重视师生全球化视野的培育,更有一些高校把全球化或国际化作为自身办学特色并倾力打造。翻开人类历史,若将全球化回溯至西方殖民时期,全球化的脚步实则早已登陆岭南大地。广东高校办学的国际化视野与特色,历史地看实则接续岭南文化的开放特色。但是,国际化视野不能停留在空泛的概念上,更不能标签化或口号化,国际化视野或世界眼光,还应辅之以民族意识与本土情怀,任何漠视民族历史与自身脚下的那方水土,国际化只会变成为一个空壳。岭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除传承中原文化、岭南大地土著文化的传统价值外,很早时期就广泛地汲取了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其中的广府文化更多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由此使岭南文化较之我国其它地域文化,在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上更加开放、务实、兼容,更多地具有人类共同性价值,因此岭南文化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因循守旧,而是内在地蕴含着一种具有世界情怀的价值意蕴与博大胸怀。

从道德与文化的关系看,一定的思想道德总是以一定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形式表现出来,而一定的文化必然内涵着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道德内容,二者相互渗透,互为表里。大校校园里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固然有个性心理、兴趣爱好、专业思想等诸多因素引起,但更重要或根本性的原因,还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由不同文化塑造的价值观的差异所诱发,但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很好地从价值观的视域审视辨析大学生发生矛盾冲突的深层原因,并从价值观调适的角度行之有效地化解矛盾冲突。地域文化的介入,无疑可建构一个让人身临其境并充满温情的价值观教育平台,正如岭南文化三大形态,各有其不同特点,蕴含着不同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平台进行平等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我们将学会最大限度地欣赏他者的独特性。我们将真正理解,一个由不同的人和文化融合而成的绝妙的多样性整体能够丰富关于自我的认识”[11]11从而更好地增进来自广东不同地区的大学生相互之间的理解与尊重,进而增进广东籍与其它省籍乃至与外国在粤高校留学生的理解与尊重,从而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愿景。

三、地域文化的个性特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既是前人创造的积累,又是今人在前人创造基础上得以创新的源泉。传统所起的作用,常常超乎人们的想像,因为“传统是社会的一种生存机制,是民族内聚力的源泉、维系民族生命的抗体,借助它,各代人方能相互联系起来,并将前人的经验传递给后人;通过传统,社会的精神成就和物质成就才得以保存和实现。”[12]4因此,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类就生活在传统中,人类发展的依据与动力需要从传统中寻找。而从文化传统中寻求发展的依据与动力,又恰好是内源性发展理论的核心和关键。

内源性发展是联合国倡导的一种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在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同时,特别强调发展的内生性,即“每个社会应该根据本身的文化特性,根据本身的思想和行动结构,找到自己的发展类型和方式”。“为了确保真正的发展,就必须恢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恢复这种特性最具有代表性、最深刻、最真实的所有组成部分,借以作为价值上求本溯源的手段,作为发挥创造力和活力的催化剂,实现内源的真正人类的发展。”[13]2-3

这种发展观明确告诉人们,每个民族应从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寻找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而不是简单地照抄或模仿别国模式。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而高校又总是处在特定的地域文化之中,这为高校从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出发,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对地域文化无论是吸纳与凝聚,还是批判与革新,反映出的是一种文化自觉,既是对地域文化的厚爱和守护,也是促进高校变革发展的力量源泉,当然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动力。

从历史上看,由于岭南在地理环境上远离中原,偏居一隅,唐宋前发展缓慢,明代后方才急起直追,晚清以降逐渐崛起,进入近代后则异军突起。据统计,由国家文物局认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的重点文物半数以上为近现代涌现。进入近代,广东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源地,改良与革命思潮均发轫于岭南这片土地。从魏源、林则徐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改良思想的萌芽,到洪秀全“太平天国”乌托邦式思想的悲剧性实验,再到康有为“大同社会”及孙中山“天下为公”等理想蓝图的描绘,再到梁启超“新民说”思想的播撒,一路走来,理路清晰可辩,由空疏渐趋理性,由天上逐步回到人间,特别是梁启超的“新民说”,提出通过开启民智,造就“新民”,通过实现人的现代化来实现民族大业的复兴,这既有当时现实的强烈针对性,又有面向未来的鲜明的指向性。时代思潮的孕育与引领,使得广东这片昔日的南蛮之地,变得炙手可热,引得各路群贤或翘首以望或步履云集,一跃而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高地。

从当代实践看,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岭南文化也因此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表面上看,全球化日益深化发展的今天,文化差异似乎正在缩小,环球已同此凉热。但理性地看,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甚至人们正在觉醒,并努力采取各种方式追根溯源,千方百计保持自身文化的特性。这种保护,绝对不是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而是为了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在与“他者”的对话与交流中,寻求自身文化的发展路径。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基辛(R.M.Keesing)指出:“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的差异,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虽然若干政治整合的问题得以解决——就可能会剥夺人类一切智慧和理想的源泉,以及充满分歧与选择的各种可能性。”[14]283近年来,广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成效全国瞩目,改革经验得到国家教育部充分肯定并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推广,这与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相济,是“敢为人先”的岭南文化孕育的结果与生动注脚。把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学生感受到的将不仅仅是岭南文化的丰富内涵,更重要的是,岭南文化作为广东人的一种存在与发展方式,学生当能更好地从自身生命历程出发,切身体会到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将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更懂得求同存异,把生命成长与自我完善视作对不同文化——包括岭南文化学习的过程,而这种学习正是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的最好方式。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广东高校大学生这个群体不应缺席,应有更大的作为与 担当。

[1]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424.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38-339.

[3]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414.

[4]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M]∥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1.

[5]何怀宏.新纲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45.

[6]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6.

[7]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9]梁启超.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406.

[10]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52.

[11]杜维明.对话与创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12]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4.

[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源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2-3.

[14]北晨.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283.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理论课思想
岭南文化名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与岭南文化的教育
基于岭南文化的生态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