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史·忠义传》考辨二则1

2015-04-10孙廷林王元林

惠州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宋史忠义

孙廷林,王元林

(暨南大学 历史系,广东 广州 510632)

明程敏政辑《新安文献志》中录宋朱弁《上朱昭等忠义奏疏》,《奏疏》中附朱昭、孙益等忠义之士十一人传记。该《奏疏》不见收于朱弁《曲洧旧闻》、《风月堂诗话》二书,未曾被考订《宋史》者所征引。今据以与《宋史·忠义传》细加比照,作《宋史·忠义传》考辨二则。不足之处,祈望方家指正。

一、《上朱昭等忠义奏疏》与《宋史·忠义传》

近偶阅明程敏政所辑《新安文献志》,发现宋朱弁《上朱昭等忠义奏疏》收录其中。[1]143-153关于《新安文献志》,《四库提要》卷一八九云:“是书于南北朝以后文章事迹,凡有关于新安者,悉采录之。……征引繁博,条理淹贯,凡徽州一郡之典故,汇萃极为赅备,遗文遗事,咸得藉以考见大凡。”[2]1715朱弁此《奏疏》写于绍兴十三年(1143)九月使金返宋之后。绍熙二年(1191),朱熹书《跋朱奉使奏状》[3]3901,所言“朱奉使奏状”即此《上朱昭等忠义奏疏》。

朱弁,字少章,徽州婺源人,《宋史》有传。[4]11553朱弁传世之《曲洧旧闻》、《风月堂诗话》二书,均未见收录此《上朱昭等忠义奏疏》。据《宋史·朱弁传》载:朱弁使金返回后,“述北方所见闻忠臣义士朱昭、史抗、张忠辅、高景平、孙益、孙谷、傅伟文、李舟、五台僧宝真、妇人丁氏、晏氏、小校阎进、朱绩等死节事状,请加褒录以劝来者。”[4]11553所列为十三人。《新安文献志》现存朱弁《上朱昭等忠义奏疏》中则共论列朱昭、史抗、张忠辅、高景平、孙益、孙谷、僧真宝、丁氏、晏氏、阎进、朱绩等十一人。十三人中除高景平、傅伟文、李舟、丁氏、晏氏五人外,其余八人均见于元修《宋史·忠义传》。

其实,鉴于《宋史·忠义传》体例,女性无入忠义传者。另外三人事迹甚简略,高景平“代州崞人。宣和末,以训武郎为隆德府第六部将,金兵再陷隆德,士卒奔溃,景平单骑入重围,手刃十数人,众为少却,竟死围中。”[1]149李舟事迹更简,《系年要录》据朱弁《上朱昭等忠义奏疏》云:“保义郎李舟者,被拘髠其首,舟愤懑,一夕死。”[5]561不载籍贯、亦无详细时间地点,可见朱弁对李舟所知更少。傅伟文更完全不可考。或正因朱弁对高景平、李舟、傅伟文三人的记载甚为简略,故没有被洪迈录进《宋四朝国史》(详下文),也正因此不见于元修《宋史·忠义传》。其他八人,皆被元修《宋史·忠义传》收录,只不过元修《宋史·忠义传》依据“以类附从,定为等差”[4]13150的纂修体例,把这八人分散在数卷之中。

朱弁《上朱昭等忠义奏疏》即为元修《宋史·忠义传》中朱昭、史抗、张忠辅、孙益、孙谷、僧真宝、阎进、朱绩等八人传记之史源。据洪迈《容斋续笔》卷十六“忠臣名不传”条载:“如靖康之难,朱昭等数人殆于震武城之类,予得朱弁所作《忠义录》于其子栐,乃为作传于《四朝史》中,盖惜其无传也。”[6]414又据朱熹《跋朱奉使奏状》云:“今观历阳龚君所纂《中兴忠义录》至纤悉矣,然亦无昭等名,乃录此状以寄和州史君敷文张公,请刻而附于其后,庶几此数人者得托以不朽也。”[3]3901“历阳龚君”即龚颐正,字养正,和州历阳人,[7]121-122撰有《中兴忠义录》三卷。[7]219-220可知,洪迈所言朱弁所作之《忠义录》当即朱熹抄录奏状“寄和州史君敷文张公”,请其刻而附于龚颐正《中兴忠义录》后者。

故有关朱昭、孙益等忠义之士的事迹,首先由朱弁《上朱昭等忠义奏疏》上奏,其后朱熹托“敷文张公”附刻于龚颐正的《中兴忠义录》,进而被洪迈纂修进《宋四朝国史》。元修《宋史·忠义传》之朱昭、史抗、张忠辅、孙益、孙谷、僧真宝、阎进、朱绩等八人或据《宋四朝国史》修入,或直接据朱弁《上朱昭等忠义奏疏》修入。

然朱弁《上朱昭等忠义奏疏》中对忠义之士的记述颇有讹误。因所记忠臣义士之事迹,朱弁也是耳闻得来。在《上朱昭等忠义奏疏》中朱弁自云:“以所传闻,及目所亲睹,明白显著,如震威城朱昭专为作传外,其余虽本末未详,而大概可信不诬者,条次论列。”[1]152可见朱弁本人也承认对除朱昭之外的诸人事迹“本末未详”,仅“大概可信”。正因这些忠义事迹朱弁多靠耳闻,对部分忠义之士朱弁自言“不知何许人”。朱弁《上朱昭等忠义奏疏》上奏之后,“疏入不报”,朱熹认为乃因和议已成,秦桧作梗,“遂寢其事不报”。其实或许还与朱弁所列忠义之士多有讹误、有的甚为简略、忠义之行不够突出有关。总之没有实现朱昭所希望的“以臣所言宣付史馆,仍乞睿旨厚加褒恤,下进奏院镂板,遍行天下”[1]152。

至绍熙二年(1191),朱熹阅朱弁《上朱昭等忠义奏疏》后,写下《跋朱奉使奏状》,并抄录寄出托人刊刻。[3]390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也有多处记载据朱弁《上朱昭等忠义奏疏》。于是其中之讹误传播甚广,与其他正确记载混杂、抵牾,给人们阅读史料带来甚大困扰。此前我曾撰文《<宋史·忠义传>“孙翊”、“孙益”考辨》,[8]72-75从史源角度考证指出《宋史》卷446《忠义一·孙益传》之“孙益”与次卷《忠义二·徐徽言传附孙昂》所提及的“孙翊”实为一人,以孙翊为正。当时陋于所见,凭朱熹《奉使直秘阁朱公行状》、《跋朱奉使奏状》,洪迈《容斋续笔》卷十六“忠臣名不传”条等史料推断,认为“凡以朱弁所作《奏状》或《忠义录》为史源的史料皆误作‘孙益’”。今细加检寻《新安文献志》所录朱弁《上朱昭等忠义奏疏》,更加确定无疑地认为:凡史料记载误作“孙益”者,其史源皆为朱弁《上朱昭等忠义奏疏》。

“孙益”当作“孙翊”已在此前撰文辨明,下就另一处讹误加以考辨。

二、“张忠辅”当作“张洪辅”

张忠辅,《宋史》卷四四八《忠义三》有传。兹录于下:

张忠辅,宣和末为将,同崔中、折可与守崞县,金人来攻,婴城固守,率士卒以死拒敌,中度不可支,有二心,忠辅宣言于众曰:必欲降请先杀我。中设伏绐约议事,斩忠辅首掷陴外,以示金人。既开城门,可与不屈见杀。可与兄可求建炎中言于朝,官可与之子五人,而忠辅不与,士论惜之。[4]13209

朱弁《上朱昭等忠义奏疏》中《张忠辅传》:

张忠辅,不知何许人。宣和末,为将领,宣抚司令同崔中、折可与守崞县,忠辅、可与婴城固守,率士卒以死拒之。崔中度北军不可遏,有贰心,忠辅宣言于众曰:必欲降,请先杀我。崔中设伏绐约议事,斩忠辅,首掷陴外,以示敌。既开城,可与对大帅以辞色不屈见杀。可与兄可求,建炎初言其事,己行䘏典,而官其子若兄弟共五人,忠辅不预焉,士论嗟惜之。[1]148

显见,朱弁《上朱昭等忠义奏疏》中《张忠辅传》无疑即元修《宋史·张忠辅传》之史源。其两处讹误也为元修《宋史·张忠辅传》所沿袭:其一误崔忠为崔中,崔忠为义胜军统领,《三朝北盟会编》、《宋九朝编年备要》等文献记载甚多,兹不赘。其二误张洪辅为张忠辅,以致《宋史·忠义传》中出现张洪辅与张忠辅相抵牾的记载。《宋史》卷四五二《李翼传》云:“义胜军统领崔忠杀都监张洪辅,夜引金兵入城。”[4]13291与《宋史》卷四四八《张忠辅传》相参照:同在宣和末、同在崞县、同因坚守被投敌的崔忠所杀,一云张忠辅,一云张洪辅,则必有一误。

揆诸史料,当以张洪辅为正。《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五载:“义胜军统领崔忠,代州人,有异志,(李)翼欲图之,未果。十七日,忠杀都监张洪辅,夜引贼入城[9]183”。尤为重要的是,《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续觱撰《李翼行状》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据。《李翼行状》云:“时可与弟可存路知行知县李耸、县丞王唐臣、监押张洪辅、县尉刘子英、监酒阎诚、义胜军统领崔忠同被重围,独忠本燕人归国,朝廷待以不疑,裨将燕军。”[9]184正因崔忠“本燕人”,属“归朝官”,故不被其它将领信任。大敌围城之际,崞县城中宋军将领先起内讧。《李翼行状》载:

援兵不至,(李翼)谓县官曰:“崔忠一汉儿,贪利苟生,岂有忠节可与共守?万一内变,岂惟上误国家,吾属亦受祸矣。不若先事诛之。”众黙然,惟折可与然其说。知县李耸云:“崔忠颇忠义,试与熟计守石岭关利害。”公曰:“若告崔忠,讵肯从我?”既而忠果不从,且与折可与争长门钥,可与曰:“公归朝官,恐民生疑。”忠曰:“我乃官长。”争辩移刻不决。公忿然夺钥毁折之,曰:“既与诸公盟为国家守城,何必争此,候围解而后启关。纷挐始定。”[9]184

崔忠深受他将领猜疑,至此矛盾已经公开化。“明日,崔忠集邑僚议事,张洪辅曰:闻义胜军欲为内应,如何?忠曰:岂敢容手下人反?忠目帐下拔所佩刀刺洪辅,杀之。”[9]184续觱自称“莒山续觱”[10]卷13,其家乡晋城(治今山西晋城市)[5]765距李翼、张洪辅等殉国之地代州崞县(治今山西原平市北)甚近。南宋初,续觱南迁,在王彦军中以文林郎任“书写机宜文字”[5]905,后曾以右奉直大夫、直显谟阁知荆南府。崞县被围,李翼、折可与、张洪辅、崔忠等城内守将间的曲折冲突,续觱所撰《李翼行状》记载极为详尽,显示出续觱对当时情形甚为了解,故其记载当可取信。

此外,《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二九亦载:“义胜统领崔忠,杀都监张洪辅,引贼入城。”[11]762事实上,此一讹误,《续通志·张忠辅传》已有所指出:“崔忠杀张洪辅,事见李翼传。考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及《李翼行状》,所载并同。本传讹洪作忠,讹忠作中,均误。”[12]卷512但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沿袭讹误而未予校改,亦未出校勘记。

综上,可明确肯定,文献记载中凡是误作“张忠辅”者,其最早之史源乃是朱弁《上朱昭等忠义奏疏》。以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续觱《李翼行状》等史料证之,《宋史》卷四四八《忠义三》之张忠辅,与同书卷四五二《忠义七·李翼传》之张洪辅,确为一人,当以张洪辅为正。

三、结语

元修《宋史》多据宋国史原本[13]313等宋人撰述。朱弁《上朱昭等忠义奏疏》流传至今,为考证《宋史·忠义传》中朱昭、孙益、张忠辅等八人传记的史源提供了有力证据。正如朱熹所言龚颐正“《中兴忠义录》至纤悉矣,然亦无昭等名”[3]3901,可见朱昭、孙益、张忠辅等忠义之士,最初只见于朱弁《上朱昭等忠义奏疏》。元修《宋史·忠义传》中朱昭、孙益、张忠辅等八人传记或据洪迈所修《四朝国史》,但其最初史源仍是朱弁《上朱昭等忠义奏疏》。凡《上朱昭等忠义奏疏》出现讹误,其他文献也出现同样讹误者,均可证其最初史源为《上朱昭等忠义奏疏》。

注释:

①按,原文作隆兴府,误,当作隆德府。隆兴府本洪州,治今江西南昌,南宋隆兴元年(1163)以孝宗潜藩,升为隆兴府。高景平事在北宋宣和末,其时尚无隆兴府,金兵亦尚未至洪州。隆德府本潞州,治今山西长治市,北宋崇宁三年(1104)升为隆德府,故“隆兴”当作“隆德”。

②朱昭、史抗、孙益、孙谷见《宋史》卷446,张忠辅见《宋史》卷448,阎进、朱绩见《宋史》卷449,僧真宝见《宋史》卷455。

[1]程敏政.新安文献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4.

[2]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孙廷林.《宋史·忠义传》“孙翊”、“孙益”考辨[J].惠州学院学报,2015,35(2):72-75.

[9]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影印.

[10]祖无择.龙学文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影印.

[11]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嵇璜.续通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影印.

[13]赵翼.廿二史札记校正[M].王树民,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4.

猜你喜欢

宋史忠义
传话游戏
这条忠义街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宋史·文天祥传》述评
全国人大代表米忠义
朝鲜王朝正祖君臣的“宋史”认识与《宋史筌》之修撰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朋友的情谊
Enhancing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Pervaporation Performance of Composite Membranes by Coating Gelatin onto Hydrophilically Modified Support 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