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酒

2015-04-10张冬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习俗饮酒婚礼

张冬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00)

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酒

张冬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00)

酒,这种随处可见的饮料,看上去普普通通,却有着许许多多非同寻常的意象,它是一种神奇的饮料,作为人生的伴侣,有着非常广泛的社会价值,使人们原本平平淡淡的生活显现出绚丽缤纷的色彩,表现出千般滋味万种情韵。“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1从人们的婚丧嫁娶、添丁进口,到亲朋好友之间的聚散离合、迎宾待客,甚至是祭祀活动、出事征战、献俘祝捷等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在中国古代已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酒 饮酒 人生 婚丧嫁娶 悲欢离合 国家大事

“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酒是一种极富特色又独具魅力的饮料,作为人生的伴侣,有着非常广泛的社会价值,个人的生活、情感,甚至国家大事都有着酒的身影。

一.婚丧嫁娶与酒

酒是人生的伴侣,降诞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是人生最重要的四件大事,在这四件大事中也一直都洋溢着酒的馥郁醇香。

降诞礼是人生的开端,其仪式大多在诞生后的第三天举行,要用艾叶、花椒等中草药煎汤给婴儿洗澡,俗称“洗三”。虽说男孩和女孩的降诞礼内容不同,但都有设酒宴款待亲朋好友的习俗。

等孩子到了满月、百岁和周岁时,主人家就要备办“满月酒”、“百日酒”、“周岁酒”,邀请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共饮。此后,每逢诞辰日,俗称生日,一般都要举行生日宴会,到了40岁以上,生日宴又要称为“寿宴”。《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写生日活动的很多,并且都没有离开过酒,黛玉、宝玉、宝钗、王熙凤的生日,还有老祖宗和那些有头有脸的大丫鬟们的生日,都要凑份子买酒菜来庆祝一番,小说中写得最精彩的生日当属第六十二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生日酒宴之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但饮酒已成为一种习俗。

成年,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多举行“成年礼”,曰“冠”、“加冠”;女子十五束发,曰“及竿”、“上头”。男女成年礼的年龄、仪式虽不同,但成年礼饮酒却是共同的习俗。

举行完成年礼的人要饮酒表示已经成人,亲朋好友也要为他们欢聚饮酒,以表祝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在汉族的部分地区和南方的傣、佤、壮、黎、瑶、高山等少数民族还保留着成年礼这种习俗。

婚礼用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我国古书《酒谕》载:“非酒无以成礼,非酒无以成欢。”直到今天,人们还把参加婚礼称为“喝喜酒”。

周代贵族阶层的婚礼一般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其中问名、纳采、亲迎都离不开酒。亲迎是指新郎到女家迎接新娘,也就是完婚。新郎将新娘接入家门后要举行“合卺”仪式,“卺”就是把一个葫芦一分为二,再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以表示夫妻心心相连,百年好合。无名氏的《鹧鸪天》云:“倾合卺,醉淋漓。同心结了倍相宜,从今把做嫦娥看,好伴仙郎结桂枝。”到了宋代,改用杯盏行“合卺”,所以后代演化为喝“交杯酒”。《尘史·风俗》:“古者婚礼合卺,今也以双杯彩丝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红楼梦》中描写宝玉娶宝钗时,宝玉虽然已经神志不清,但“合卺酒”还是要喝的。可见,古代合卺的婚礼极为流行。此外,新郎新娘家里也要设酒宴款待亲朋好友。

我国古老的名酒——绍兴黄酒与婚礼有着不解之缘,早在魏晋时期就成为姑娘出嫁的陪嫁珍品,俗称“女儿酒”。《方草木状·女酒》中说:“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女将嫁,乃取酒以供贺客,谓之女酒,其味绝美。”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也有类似的记载。可见,绍兴人酿制“女儿酒”的习俗由来已久。

在少数民族的婚礼上,用酒、饮酒的习俗更为普遍。如土家族、鄂温克族等在合婚与问亲时就需要用酒作为礼物。许多少数民族在求婚成功后都要设订婚宴,如蒙古族是择良辰吉日由男家设订婚宴款待双方的亲朋好友,哈尼族是由男方父母亲自带上酒肉、粮食等到女家举办酒席,拉祜族则吃火笼酒订婚。在婚宴上,就又是增添欢乐气氛的佳品。如侗族的婚礼就是以多酒、多歌而著称的,从订婚到成亲,处处飘荡着酒香,而那些祝福的歌声无一不与酒有关联,侗族的婚礼真是酒与歌的巧妙结合。

丧礼是人生的终结,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悼念,人们常常用酒祭奠死者的亡灵。《红楼梦》中贾宝玉闻知晴雯抱屈而死,大为悲伤,悄悄地焚香祭酒,并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作为悼词。

在丧礼中,除了出殡下葬时的祭奠用酒外,还要大摆筵席,招待吊唁者和亲属。如《红楼梦》第十三回写秦可卿之丧时,除了奠酒之外,那往来的客人也是“持之以茶酒”。

少数民族还有一些奇异的丧葬习俗都与酒有关。如彝族在死者临终前“举家强灌酒以为别,名曰:’永诀酒’”;傣族人遇丧事“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百数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尸’”;景颇族的成年人死去,附近青年男女要跳一种祭奠舞蹈,名叫“布滚戈”,主人家则以酒食招待,这种风俗他们称为“踏歌”;云南某些地区的哈尼族除了各带酒食祭奠亡灵外,还要敲锣鼓、摇铃,头插鸡尾跳舞,忽泣忽饮,名曰“洗鬼”2。

在人的一生中,酒已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生四大礼俗中都有酒的参与,酒已成为人生礼俗的一部分,可以说人是在酒的陪伴下走完人生道路的。

二.悲欢离合与酒

酒是一种极富特色又独具魅力的饮料,人们经常以酒敬友、以酒宴客、以酒饯行,酒可以为欢乐者添乐,也可以给悲伤者解忧,人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都可以通过酒来表情达意。

古人很看重友人相逢,尤其是出乎意料的相逢,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时,任何东西都比不上酒。如果和相交多年的好友重逢,一边饮酒,一边愉快地谈论往事,这种感觉是千金难买的。“酒仙”李白在《将进酒》中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讲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3表达的正是这种重情义、轻钱财的气度。更有甚者,不惜犯法,用朝廷颁赐的官员佩饰来换酒招待朋友,最著名的就是“金龟换酒”。用酒来招待远方归来的友人也是一种古老习俗。如《大宋宣和遗事》说:“多年不相见,来几日,也不曾为洗尘;今日办了几杯淡酒,与洗泥则箇。”

饮酒送别是一种起源很早的习俗。诗经·大雅·韩奕》云:“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百壶。”可见,早在周朝酒已有用酒饯行的习惯了生离死别是不可避免的,与亲友相别要置酒送行,经常是一杯又一杯、一送再送,希望亲友能多留一刻,正是这种重离别的情义使得酒与离别诗结下了不解之缘。酒成为离别的主题,成为寄托情感的意象载体。最有名的离别诗要数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了,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特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两句已成为亲友离别时常用的送别词了。

伤别离,离别中包含了太多的“悲”和“伤”。如范云的《送别》云:“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5表达了夫妻之间的“泪别”;而何逊的《临行与故友夜别》中的“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6是友人之间的“悲别”;而盛锦的《别兄弟》中的“未斟别酒已伤神,四海终输同气亲。”7则是亲人之间的“伤别”。在这些诗句中,酒中已积淀了太多的离别之愁、离别之泪,但在古代的借酒咏别之作中,也有一些乐观的、超然的作品,如李白的《广陵赠别》:“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8还有高适的《别董大二首》(其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9都脱离了伤别离的悲剧模式。而“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花发多风雨,人生足离别。”(晚唐·于武陵《劝酒》)10更是充满了哲理。

无论是相逢,还是别离,饮酒之俗都是一种感情的寄托,而亲友相聚之时,酒又是一种迎宾待客的佳品。《诗经》云:“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朋酒斯飨,曰杀羔羊。”故人相逢,宾客造访,有了酒,主人高兴、客人欢畅。孔融曾说过:“坐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后汉书·孔融传》)曹植在《箜篌引》中也有“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的诗句。

喜相逢,接风要饮酒;伤离别,饯行要饮酒;亲友相逢,迎宾待客要饮酒。可见,酒中有情,酒与人的情感、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饮酒之俗在人的情感、生活中永远占有一席之地。

三.国家大事与酒

酒有着非常广泛的社会价值,酒不仅溶入了个人的生活、情感,而且在历史上还是决定国家大事,关系到社会动乱的重要工具。古代统治者把兵戎和祭祀当作国家的头等大事,这一武一文都离不开酒。

酒是重要的政治工具,也是治军的法宝。酒既是鼓舞士气的良药,又是庆祝战功的佳品,因此,在古代的军事生活中形成了各种饮酒的习俗,历代的军事斗争为酒提供了一个一展身手的广阔天地。所以对于军中的将士来说,不管是出师还是祝捷都有赐酒、饮酒的习俗。

在艰苦、单调、寂寞的军旅生活中,酒既是精神鼓励,又是物质刺激。历代统治者经常在出征时赐酒以壮军威,用酒来鼓励征人。《吴越春秋》上说越王勾践出师伐吴,群众敬献美酒劳师,勾践命令将所赠美酒倒入一条河里,军民同饮河水,激励斗志,因此得到士卒的死力。在《三国演义》中“甘宁百骑劫魏营”也写了甘宁精选壮士百人,各分给酒一瓶,砥砺奋发,夜袭魏营,敌人胆战心惊,百人尽皆生还。这样的事例很多。王翰的《凉州词》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1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酒对于激发出征将士的士气,使他们能誓死杀敌的特殊作用,而形成的饮酒之俗。

祝捷饮酒,以酬战功,酒也是犒赏将士的重要物质手段,古代统治者很重视,也非常善用这种手段。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清高宗乾隆都是历史上较为贤明的君主,他们也都常用设酒宴这种手段为将士庆功祝捷。《唐书》载:张宝擒突厥颉利以献,太宗李世民非常高兴,置酒犒赏,酒酣之际,“上皇”李渊还亲自弹琵琶,李世民也离席起舞,喜庆气氛达到了极点。在清朝乾隆年间,为庆祝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的庆功宴更是规模宏大。这些都表现了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祝捷庆功的胜利之饮。

在古人的生活中,祭祀天地、山川、鬼神、社稷、祖先等等是头等大事。在祭祀活动中,酒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祭品。

在酒未出现的上古时期,在祭祀中用水或用血来充当酒的“角色”,所谓“玄酒”,就是指用水当酒。古人最初是用醇香的秬鬯酒来祭祀。《礼记·表记》云:“粢盛秬鬯,以事上帝。”《楚辞》中就已提到椒花酒是敬神祭祖的佳酿。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也有多处描写以酒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的场面,在第三十七回中的祭泰伯祠的仪式,在主要的“初献”、“亚献”、“终献”的程序中都有“献酒”的描写。

无论是帝王祭献宗庙,还是民间祭祀祖先,在祭祀时,要手持杯盏,默念祈祷,将酒先分倾三点,然后将余酒按半圆形洒于地上,称为以酒酹地。古人以为这样做,即酹三点一长钩,是个“心”字,表示献心之礼。这一祭祀礼仪后来扩大,形成饮前必先酹酒的习俗。这一习俗,至今还在汉族的民间和蒙古族、苗族等人民中保留着。[12]

酒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婚丧嫁娶、悲欢离合、国家大事等各个方面几乎都有酒的身影,“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酒在中国古代已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1]〔明〕施耐庵《水浒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29回

[2]何满子《醉乡日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P120

[3]袁闾琨.《全唐诗广选新注集释》卷三.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P95

[4]袁闾琨.《全唐诗广选新注集释》卷二.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P562

[5]马大品.《历代赠别诗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P17

[6]马大品.《历代赠别诗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P21

[7]马大品.《历代赠别诗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P275

[8]李白《李白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1月版P128

[9]袁闾琨.《全唐诗广选新注集释》卷二.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P633

[10]袁闾琨.《全唐诗广选新注集释》卷九.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P168

[11]袁闾琨.《全唐诗广选新注集释》卷二.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P193

[12]贾蕙萱.《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P358

TS971

A

1009-8534(2015)01-0157-02

2014-10-21

张冬,江苏无锡人,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习俗饮酒婚礼
《适量饮酒》
饮酒,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婚礼
与猫狗共饮酒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多“彩”的婚礼
习俗
处暑
清明
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