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相对性

2015-04-10尹平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英汉英语文化

尹平

(山东交通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相对性

尹平

(山东交通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英汉禁忌语的心理和社会功能一直是禁忌语研究的重点,然而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禁忌语与文化也是紧密相连的。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英汉禁忌语。首先简要阐述了禁忌语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接着从不同领域英汉禁忌语的差别,论述了英汉两种文化的相对性,最后探讨了禁忌语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转换和变化。

英汉禁忌语 文化相对性 转换 变化

一、英汉禁忌语与文化

禁忌语(taboo)是所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尽管某种概念或事物存在其明确、清晰的表达,但由于这些表达往往与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相悖,而容易导致交往中的不快,造成与其他社会成员交流的障碍,因此一般是禁用的。所有这些都可称之为禁忌语,一旦违背,就为社会交往所不能容忍。

禁忌语的心理和社会功能一直是禁忌语研究的重点。但正如著名人类学家Goodenough所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其文化的一方面……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1](p.79),禁忌语也与文化密不可分,深深植根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土壤,包含丰富的文化涵义,传达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民族文化信息。

事实上,早在“taboo”一词出现前,西方社会早已存在种种禁忌现象。远古时代,由于对自然缺乏了解,人们认为声音与意义间存在天然的联系,因此语言就成了具有巨大神秘力量的符号,对语言的敬畏和崇拜也就成了一种禁忌。在中国,早在汉代就有禁忌语使用的记录。在中国这样一个差序格局的文化传统中,社会阶层意识强烈。因此禁忌语在汉文化中也有悠久的历史。[2]

英汉禁忌语的发展表明它既体现社会文化现实,又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二、英汉禁忌语的深层文化相对性

几乎所有语言都存在禁忌语,因此广义上讲,禁忌语反映了人们趋善避恶的共同心理。始于对不可理解和令人畏惧的世界的神秘感,人们使用禁忌语来安慰,这也是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共通性。但这种文化共通性却是建立在各自的深层文化之上,受各自不同的价值和文化内涵驱动,禁忌语更是文化相对性的有力体现。本文就以下三个领域进行讨论。

(一)称谓禁忌语

以礼貌原则为基础,西方社会的称谓较为自由。在西方家庭中,父母地位并不凌驾于子女之上,因此子女可以对父母及其他长辈直呼其名。雇员也可以对上级称呼姓名。除了对皇家成员、地位高的神职人员要格外注意,英语里的称谓禁忌比汉语少得多。而这也来源于人生而平等,人人维护自己权利也反对侵犯他人权利的文化根基,以及“基于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之上的一种非常理性的人际关系。”[3](p.41)

而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社会注重阶级观念,强调“上下有级,尊卑有序”的严格等级差别。因此,汉文化中的称谓禁忌尤其突出。所谓“子不名父母,臣不名君上”就是一个体现。子女要以辈份称呼长辈,下属以职务称呼上级,来表示对其地位及身份的尊重。对于其他社会成员,无论有无血缘关系,都应以亲属称谓相称,如称老人为爷爷、奶奶,与父母同岁人为伯伯、阿姨等。中国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称谓禁忌正显示了中国文化是基于“礼”和“和”的感性人际关系。

(二)词语禁忌语

很多禁忌语是对某些词语使用的禁忌,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1、年龄禁忌语

英语文化把年龄看作个人隐私的一部分,因此不允许随便询问或是谈论年龄。而由于英文化中老既是无用的文化心理,“old”这个词尤其难以接受,因此代用语便相当丰富。如用“seasoned man,senior citizen,well-preserved man”来代替。

而在汉文化中,“老”字不会引起不快,反而带敬意,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这是由于在差序格局,阶级观念根深蒂固的汉文化中,越年长则意味着资历越深,地位越高,而权利也越大。因此在汉语中有诸如“老+姓”这样的特殊表达来表示尊敬或是“姓+老”表示对德高望重的敬称。因此汉文化往往以老为荣就不足为奇。如“老板,老大,老总,老师,老师傅,老革命”等。[4]

2、宗教禁忌语

宗教是英语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大部分英美人也都是虔诚的教徒,因此宗教信仰也就不可避免地塑造了一些语言禁忌。《圣经》“十诫”中曾警告基督教徒不可妄称上帝,否则必有罪。因此常避用God,而用“the All-Knowing,gosh, golly”来代替。并且,由于人们对魔鬼的畏惧心理,而用“the dickens,Old Nick,the deuce”以避免噩运。

而古代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多崇拜的社会,有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等。而后随着基督教和佛教的传入,汉文化中的宗教禁忌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化。如鄂伦春人以狩猎为生,形成了其独特的宗教崇拜,由此他们把公熊称为“雅亚”(意为祖父),而母熊为“太贴”(意为祖母)。[2]而且汉文化中万物有灵的思想也形成了许多词语禁忌。比如渔民吃饭时不说“吃饭”,因为“饭”与“翻”同音,而对渔民而言,翻乃大忌。所有这些都反应了汉文化的多样宗教文化。

3、生理现象禁忌语

这类词语往往与性、性行为、排泄等相关,英汉文化中都存在着一些禁忌心态,用言谨慎,谈及时常回避或以其他间接方式婉称。如为了避免直接谈论性行为,英语常用委婉语make love,art of pleasure,to approach等代替,而汉语则有“男女之事,云雨,床第之欢”等。谈及怀孕时,英语很少直接用pregnancy,而用“in the family way,be expecting,put the apron high”来代替,汉语中也有“有喜了,身怀六甲,快做妈妈了”等。[4](p.20)

从文化的角度来比较,由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提倡的性解放运动,性教育逐渐普及,在公共场合也允许公开谈论,因此英语更敢于、更善于谈论这些话题。而受儒家思想影响,汉民族更为严肃保守,谈及这些话题时更为含蓄羞涩。

4、死亡禁忌语

死亡永远都是人类最深的畏惧,因此英汉语中均有丰富的死亡禁忌语,来避免谈及所可能导致的噩运。但这些禁忌语却反应了英汉文化中不同的死亡观。

由于中国社会是等级社会,社会阶层、身份、地位不同,死亡禁忌语也大不相同。帝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不禄”,而只有平民才叫“死”。[5]这些用法不能混用,否则会招致严酷刑罚。然而,英文化中,社会阶层的划分以行业为标准,因此死亡禁忌语也与行业文化相关,因行业不同,而用法不同。源自金融、会计界的代用语有“pay the debt of nature”,而“drop the curtain”来自艺术界,“hit the rocks”来自航海用语。[6]

英语死亡禁忌语也与宗教文化相关。许多代用语源自《圣经》,如“be with God,cross the Jordan”。植根于汉民族独有的神话故事和价值体系,“见阎王,命归黄泉,见马克思”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源自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归天,上仙,入冥人”也特色突出。

汉语中还有“语音禁忌”。凡是与“死”谐音的词、字如“四”等都要避讳。电话号码、车牌号码带“4”的就少人问津。这充分反应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

(三)话题禁忌

英语中禁谈涉及个人隐私如年龄、收入以及婚姻状况的话题。在英文化中,个人隐私神圣不可侵犯,否则便会导致敌意。然而,这些话题在汉文化中则称不上禁忌,反而是人们为了表示关心或是亲近而常谈论的话题。

宗教信仰、政治倾向是英文化中的另一个禁忌话题。由于英美社会是移民国家,宗教信仰也各不相同,忌讳这些问题是为了避免冲突。而且,自中世纪后,宗教开始脱离政治,与市民生活相结合用以规范道德,属于个人隐私一部分,忌讳别人探问。然而诸如“Are you a Party member?”这样的问题在中国却极为普遍,因为“党员”往往与个人的道德水平及为人联系在一起。因此,西方文化中,政治与伦理分离,伦理与宗教一体,属市民生活,而政治是与市民生活对立的政府行为。相反,中国社会则是政治、宗教、伦理合为一体,三者紧密相连,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3]

三、禁忌语随文化转换、变化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为保证社会交际顺利进行,应该遵守禁忌语的使用。而禁忌语并不是生而知之,那么禁忌语是如何传递的哪?根据语言学家王德春,禁忌语的传递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同一文化群体内通过禁忌教化,将前人传下来的禁忌传递给后代来遵循;二是通过神话、故事、谚语等口头形式使禁忌跨越时间和空间而传递。三是由宗教执行者和职业者传递。[7](p.246)

禁忌语随文化传承并不意味着禁忌语保持一成不变。相反,随着文化的发展、转变,一些禁忌语已经消亡,随之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禁忌语。20世纪60年代“Nigger”被广泛用来指称黑人,而随着人权运动的兴起,西方人权的发展,如今“Nigger”已成为禁忌语。古代中国,避国讳,即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之名,稍犯国讳便会遭受极刑,但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而且,随着英汉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交融,英汉禁忌语也相互影响。现在汉民族也有了年龄意识,忌讳被询问年龄,尤其是女士们,而不再以老为荣了。

综上所述,禁忌语作为英汉语中的常见语言文化现象,反映了人类趋善避恶、自我保护的心态以及人类的文明进步。但基于不同的社会发展、价值体系及道德标准的驱动,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又有相对性。为了合理恰当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应当充分注意到这种相对性,更好地了解作为现代文明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禁忌语。

[1]Hudson,R.A..Sociolinguistic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ch Press.2000:79.

[2]张旭,李盈光.浅谈中西禁忌语的文化内涵与范畴[J]山东外语教学,2000(02).

[3]葛校琴.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2).

[4]魏在江.英汉‘生理现象'委婉语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7).

[5]陈原.社会语言学[M].南京:学林出版社.1983:345.

[6]李思国,姜焱.英汉‘死亡'代用语跨文化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2001(11).

[7]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46.

H31

A

1009-8534(2015)01-0149-02

2014-11-15

尹平(1982-)女,山东省临沂市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英汉英语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读英语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酷酷英语林
英汉校园小幽默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