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的总结与思考
2015-04-10高永成崔红艳
高永成 崔红艳
(天津天狮学院天津301700)
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的总结与思考
高永成 崔红艳
(天津天狮学院天津30170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概括出制约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因素:惰性心理、健康观念、家长影响、饮食结构、空气质量、运动场所、网络舆情和网络游戏。文章结论:主观因素方面,青少年必须树立危机意识,主动加强体育锻炼,部分青少年应走出网络虚幻世界,恢复青春应有活力,回归多彩阳光生活;客观因素方面,民众应更新健康观念,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主管部门必须优先校园体育发展,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制度,进一步增加学校、社区和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运动场馆数量,切实提高体育设施、设备质量,创造优越体育环境,服务广大体育爱好者。
体育锻炼 健康水平 制约因素 对策思考
一、研究概述
(一)体育的定义
体育也称“体育运动”。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与适应性的规律,以及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与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以身体练习(体育动作)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全面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成绩水平,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1
(二)影响因素的界定
季恒铨等主编的《新版实用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中,因素是指构成事物的要素或成分,另一层含义为事物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本研究影响因素专指后者,它又分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种,作者从阻碍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消极因素入手进行分析,研究建议供后续研究参考使用。
一、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总结
(一)自身因素
1、惰性心理
《辞源》中,“惰性”原指某些物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性质,也可比喻人们不易改变的落后习性、不想改变生活方式或工作习惯的消极倾向。惰性是人之本性,青少年很容易形成惰性心理,它的产生和加剧与个人特点、家庭教育、长辈溺爱、社会风气等因素密不可分。惰性心理归结起来涵盖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做事害怕麻烦、轻言放弃的畏难心理;第二、自己不愿动手、指望他人的依赖心理;第三、自身信心不足、盲目羡他的自卑心理;第四、追求一时快活、拖延成性的享乐心理。
2、健康观念
中国传统的健康观:无病即健康。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已悄然改变,传统健康观已无立足之地,真正的健康是指生命存在的最和谐状态,是人生最难能可贵的财富。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曾言:“大多数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这种无知一方面出自对健康知识的无知,另一方面出自对自身状况了解的无知。”综上所述,青少年必须摒弃“无病即健康”的陈旧观念,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体育锻炼习惯,时时刻刻守护自己的健康。
(二)家庭因素
1、家长影响
当今社会,将青少年成才重任仅归因于学校教育是不科学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样意义重大,尤其在家庭教育方面,长辈的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和过度溺爱,直接导致部分青少年很少参与或根本不参与体育活动,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每况愈下,严重肥胖和极度瘦弱青少年人数急剧增加,以上林林总总令人堪忧。所以我们有责任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意识,让更多家长知晓科学健身的好处,鼓励民众从室内走向户外,逐渐养成科学健身、定期运动的好习惯,最终增强青少年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饮食结构
中国特色独生子女现象日渐凸显,家长、长辈“爱幼”思想愈发浓烈,很多家庭已经发展到过度溺爱程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司空见惯,长辈几乎相信孩子所有言行,有求必应,致使青少年走向两个极端:第一、挑食厌食者增加,他们摄取营养单一,身体瘦弱多病;第二、暴饮暴食者大有人在,他们汲取过剩营养,且缺乏适当运动,身体严重肥胖。上述现象已在国内普遍存在,必须引起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调整青少年饮食结构,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最终才能还青少年均衡营养和健康体魄。
(三)环境因素
1、空气质量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的统计数据,2014年2月,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31.5%,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68.5%,重度污染占22.6%,说明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并不乐观,应继续加大治理力度。面对恶劣天气,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受到严重影响,走进大自然、动在阳光下的想法无法实现,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减少或停止户外体育活动,没有阳光、鸟语和花香的陪伴,阳光体育运动也只能成为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号。
2、运动场所
发达地区校园内有标准的田径场地、先进的球类场馆、完善的体育设施和优质的体育器材,学生课内、课外无不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反观偏远农村,那里没有优质的运动场所,学生只能使用破旧不堪的体育器材;此外,农村学生能够实现大学梦者为数不多,更多学生选择技能培训或外出务工,学校生涯过早终止,主动锻炼机会骤然减少,体育热情随之消散。综上所述,体育场所分布不均、运动设施良莠不齐、城镇乡村情况迥异等原因直接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更不利于青少年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
(四)网络因素
1、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2因为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极快,所以对社会文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事物具有双面性,网络舆情同样带来了负面效应,由于网络的随意性、隐匿性和便捷性,加之部分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很容易出现体育锻炼行为的错误言论和跟风转载,对青少年体育习惯的养成不利。
2、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包含“网络”和“游戏”两方面内容。计算机网络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游戏的历史更为久远,几乎和人类的产生同步。美国人瑞克·布罗米将游戏与计算机网络巧妙结合,编成了第一款名为《太空大战》的网络游戏,为网络游戏的发展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随时可以并肩为伍、可以互通有无、可以改变角色、可以获得成就、可以死而复生,正因上述林林总总,网络游戏才具有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年青一代,占有着年青一代,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网络世界中去,难以自拔。
三、思考与建议
(一)主观因素的思考
1、树立危机意识,加强体育锻炼
合理行为理论认为,体育锻炼行为是个体对某一种健康威胁所做出的反应,当个体认识到由于他们的静止生活方式而使他们的健康受到威胁时,就会采纳合理建议,做出参加锻炼的决定。3反观青年一代,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期,身体少见异常情况,并未感觉到任何健康威胁,体育锻炼自然变得可有可无。要想改变青少年“少运动、无锻炼”的现状,改正他们偏差的健康观念,必须从小事做起,用鲜活的事例教育、触动他们,树立危机意识,变被动锻炼为主动参与,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实效性和长久性。
2、走出网络世界,开始全新生活
青少年是互联网的最大受众群体,他们经常与网络为伴,同游戏为伍,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盛赞游戏角色的成就,网民中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人整日沉溺于网络虚幻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迹象,他们的身体、心理健康问题已备受关注。作者身为体育教育工作人员,建议青少年厘清互联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文明、有度使用互联网,成瘾网民务必走出网络虚幻世界,以感恩的心赏析雨后彩虹,用迟来的爱再燃生活信念,重新振奋精神,回归自然怀抱;踏上崭新征程,开始全新生活。
(二)客观现实的建议
1、鼓励全民参与,提高健康水平
体育运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希望看到组织有序、精彩纷呈、振奋人心的体育比赛,希望中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多创佳绩、奋勇夺金,他们更希望自己和家人同样拥有强健的身体、愉悦的心情。所以,主管部门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大众体育活动或比赛,制定详尽的奖励办法,力争做到“参与有礼、竞技有奖”的鼓励措施,让更多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逐渐增强人民大众的体育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最终做到全民参与、全民健康、全民幸福。
2、优先校园体育,健全开放制度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调查数据公报显示:“我国现有850080个体育场地,教育系统为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4。换言之,全国近三分之二的体育场地归口教育系统,教育系统中学校的田径场地或体育场馆虽然较多,但仍存在地域差异和不足,务必优先规划、建设校园体育设施,让青少年享受无差别体育待遇。此外,在充分保障体育教学的基础上,须体现体育场馆的服务职能,学校领导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建立健全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制度,成立体育场馆管理科室,有序开放体育场馆,服务广大体育爱好者。
3、增加场馆数量,提升设备质量
体育运动场所和器材设备是全民健身计划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管部门应继续支持学校体育场馆的扩建和设备的更新,加大农村学校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完成其它公共体育场馆的规划与建设,增加适宜体育锻炼的场馆数量,普遍提升现有设备质量,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宗旨,以优质的场馆资源和体育设施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最终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标。
[1]陈安槐,陈萌生.体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3.
[2]百度百科.舆情词条[OL].http://baike.baidu.com/view/ 737646.htmfr=aladdin.
[3]季浏,殷恒婵.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8.
[4]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N].中国体育报,2005,2.
[5]杨伟伟,王贤伟.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2):104-108.
G806
A
1009-8534(2015)01-0119-03
2014-11-11
高永成(1982-)男,满,吉林省长春市人,硕士,毕业学校:天津体育学院,工作单位:天津天狮学院体育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与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崔红艳(1977-)女,汉,天津市武清区人,硕士,毕业学校:天津体育学院,工作单位:天津天狮学院体育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