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定位研究

2015-04-10郭晓琳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就业指导

郭晓琳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定位研究

郭晓琳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

在中国,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新兴学科,课程定位决定其走向,同时影响着高校学生质量。针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定位进行分析,明确其课程定位,推动建设科学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课程定位 社会本位 个人本位

一、研究背景

(一)课程定位的概念

目前,在学术界尚未有明确的课程定位的概念,通过检索也没有发现针对课程定位的概念进行专业的辨析与研究的。课程定位的研究集中于三方面:一、课程性质,一般认为是课程类型,一般以两种形式进行分类,第一,按照课程在课程群中的作用划分,包括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第二,按照课程的基本内容划分,包括理论课、知识课、技能课。二、课程内容,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具体实施环节。三、课程目标,是单科目的教学目标,是在国家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下制定的,符合某一具体课程的目标。课程目标的制定受国家、社会、学校、专业、教师、学生、家长等各种因素的制约。由于课程定位并无明确的定义,三个方面的内容几乎包括了构成课程的各个要素,所以,从教育学角度考虑,可以从课程价值取向、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六方面定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二)研究现状

当代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是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国家政策法规的引导下,由上而下推动而逐步开始发展的。自2007年,国家开始下发关于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文件,至今,已有七年,该课程还处于初生期,课程建设和发展有着强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目前,课程定位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一、研究较多的是大学语文、中职高职语文、商务汉语、口语交际、数学及旅游礼仪等具体课程,该方面的研究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定位研究提供思路;二、明确地从课程定位角度研究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文章没有,较多集中在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及网络课程等方面,不过,其中有课程定位的影子。如,雷五明,《论职业发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J],提及“定位”,不过文章内容与题目有出入。另外,颜中玉,《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面临的困境与改革》[J],朱新华,《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J],两篇文章在理论高度上可指导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定位研究。

总之,职业发展与指导课程研究方面,较多关注下位问题,较少关注课程定位这个上位问题。上位问题决定下位问题,只有明确课程定位,在一定范围内,其它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二、课程定位

(一)课程价值取向

课程价值取向是课程发展的支撑点,是一门课程的灵魂。课程取向,一般归结为三种:知识本位课程取向、社会本位课程取向、个人本位取向。知识本位课程取向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过于强调会造成死记硬背,封闭、脱离社会;社会本位课程取向注重课程与外部因素互动,强调课程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过于强调会导致将学生作为工具训练;个人本位课程取向强调学生兴趣、自我,把课程看作是发展人的基本手段,过于强调会忽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中国,现阶段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定位应是社会本位。原因有三:一、现阶段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在就业难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其起点决定定位,先解决“燃眉之急”的就业难问题;二、传统就业观念及集体主义文化决定了短期内国人的自主就业意识不会快速形成,大部分还是“等、靠、要”的就业心理;三、缺乏自主就业的环境。所以,尽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的发展走向是关注人的主体存在性,但是对于目前中国的就业状况来说,定位于社会本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二)课程性质

在国家政策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已有明确定位。2008年规定属于高校必修课或选择课,要求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不过,历经6年,依目前的实施情况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没有成为高校必修课。所以,从政策方面讲,职业发展与就业课程定位于高校必修课。另外,根据对课程的具体细分,反观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可知该课程是集知识、理论与技能为一体的课程,所以,从该角度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是知识、理论和技能课。综上,在课程性质上,定位于高校必修通识课。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架构基础,此处的课程目标是在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从宏观上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目标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有业为基础实现人生幸福。从宏观上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目标即以成功有业为基础,实现人生幸福;从微观上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目标即是实现“人职匹配”,锻造职业耐力,提升职业适应力。不过,微观目标更具操作性,是制定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具体依据。

(四)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血肉,内容是在课程目标的引导下制定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大学生,所以课程内容除符合教育规律外,还需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职业需求,以年级、专业、性别为划分单元,开发各有侧重的校本教材、系本教材,形成重点突出、相互衔接并逐步深入的不同课程板块。具体包括:一、环境篇,主题“了解自我资源、大学学习环境与职业环境”,授课对象侧重一年级;二、能力篇,主题“提升学习能力、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授课对象侧重于二年级;三、就业篇,主题“求职准备与角色调适”,授课对象侧重于三四年级;四、创业篇,主题“个性发展与成功创业”,授课对象侧重三四年级学生。

(五)课程实施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包括知识、理论与技能型课程,所以在课程实施中有两种主要的课程观,即分科课程观和活动课程观。知识和理论型课程内容侧重于分科课程观的范畴,技能型内容侧重于活动课程观的范畴。在具体实施中,根据两种不同的课程观进行形式转换,比如,知识和理论型课程内容可偏重于班级授课与小组讨论邓形式,技能型课程内容可偏重于实践教学、活动课程及案例教学等。当然,两者并不存在绝对的分野,可用同样的课程形式进行三种课程内容的教学,除却以上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工作坊的教学研讨形式。

(六)课程评价

科学的课程评价可以促进课程的发展,所以,建立科学可行的课程评价标准是实施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必要举措。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人生观教育,所以评价标准不可功利。课程评价宜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可采用个人成长记录袋,记录大学四年的职业成熟度发展历程;总结性评价,对知识和理论型内容可以通过考试等形式量化进行考核,对技能型内容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定、模拟操作及实践练习等形式进行考核。

综上所述,从六个方面明确现阶段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定位,从课程价值取向上来说,应该坚持社会本位;从课程性质上讲,课程定位应该是高校必修通识课;从课程目标上,应该坚持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相结合;从课程内容上,应该四年各有侧重,相互衔接;从课程实施上,应该在分科课程观与活动课程观的指导下实施具体的形式;从课程评价上,应该坚持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课程定位明确之后,需要具体实施,实施要有保障。

三、实施保障

(一)管理保障

课程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运营环境,课程管理主要涉及行政管理和运行管理,即高校领导层面和管理机构层面。目前,国内高校大都有副校长负责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一方面,也成立有名称不一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不过,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同的学校这两方力量发挥的效力不同。除此,现阶段,国内高校并没有普遍设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所以,在管理层面上,需要普及建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

(二)师资保障

现阶段,大多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日后的发展方向,应保障有一批专业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师资问题是研究较多的课题之一,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师资培养模式来建设我国的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比如,德国,全国仅有一所大学即“德国联邦行政管理专业高等学院”专门培养此种专业学生。该学院此专业的招生比例为10:1。

(三)经费保障

任何一门课程的发展都需要经费支持,现阶段,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处于初生期,各方面建设都需经费,尤其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经典理论基本上都由国外翻译而来,所以在引进原著教材资料及活动课程方面亟需资金支持。而且,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本身就是连接学业与职业的桥梁课程,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如果投入不够,无法推动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四、课程发展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一系列文件,都把教育回归生活、培养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强调的重点之一。各国课程改革大都意识到真正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以此,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把学习者的“体验性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向。中国大学教学2011(5)]课程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未来的趋势只能从宏观上预测,而课程价值取向是课程发展的灵魂,职业发展与指导课程的价值取向决定该课程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课程价值取向一旦确定,其它五个因素便围绕此展开。以上所述三种课程价值取向,各有利弊,未来的课程价值取向是三种课程取向逐渐融合,呈现出新型的课程价值取向,实现社会服务价值与自我服务价值,最终以人文精神为价值追求,将课程回归生活。

与课程价值取向一致,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的发展也要求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关注生命的本真意义和自我价值。所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走向是从社会本位走向个人本位,从关注职业环境到关注自我发展,从人职匹配到自我创造。

【参考文献】:

[1]罗群,曹丽,左小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构想[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

[2]颜中玉.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面临的困境与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

[3]朱新华,金文斌.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5).

[4]柳君芳.国外职业指导理论概述(二)[J].北京成人教育,2000(6).

[5]陈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5).

[6]雷五明.论职业发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J],教育与职业.2006(1).

[7]张金华.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

G642

A

1009-8534(2015)01-0094-03

2014-09-21

郭晓琳,郑州大学教育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就业指导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