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015-04-10吴长青于亮
吴长青 于亮
(宿迁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宿迁223800)
中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吴长青 于亮
(宿迁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宿迁223800)
对中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保证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体现中职教育社会性的特征需要。目前的实践教学中多数从理论的可行性出发探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形式等,教学效果有效性也是从教学过程的理论推理上形成的,与现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从中职教育教学的实践出发探讨中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理论和实践发现问题,并提出了符合中职教育教学实践的可行性方法,以期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保证中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问题 策略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课堂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就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各种形式使得学生在思想和实践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教学中的所有形式都是为教学有效性做铺垫的,其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展起到了目标性的指引作用,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中职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态度上都需要教师坚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下进行引导。从多方面研究探讨中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保证中职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其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中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原因和结果是重要的两个哲学范畴,中职教育的发展面临许多难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清醒地看到这些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中职教育一定会健康发展。
(一)教学理论目标明确,实践目标考核被忽视
任何一门课程在中职教学中都有其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目标,这些指导性的材料在理论制定上很详细、很清晰也很全面,教师在教学中也是以他们为指导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从实践教学看,这样的形式往往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目标,教师认为只要将知识按照自己的步骤、方法传授给学生了,目标就实现了。中职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关键是其动手的操作能力以及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中表现出的思想道德修养上的变化和坚持,但是这样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是无法考证的,,脱离了实践的检验,认知的过程无法实现到实践的飞跃。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就会想当然地认为教学上的理论目标在实践中得以实现、按部就班,没有变革、没有创新、坚持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将知识进行简单传授。
(二)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
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开展教学,但是在目前的中职教育中受到学校条件、教师能力、学生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在班级授课的形式下,甚至出现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的情形,这必要会影响教学效果。每个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教学中主要以传统的讲授方法为主,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感受,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掌握,学生的的主体性也不能得到体现,一直是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开展教学,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就无法开展针对性教学,就谈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考核机制单一
如何检验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找到工作?是学校招生形势好?是学生课堂气氛活跃?是师生互动良好?是教师的教案、笔记、作业认真?这些因素的存在让很多职业学校不知道如何考核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没有办法深层次研究,所以,他们一般坚持比较简单的方式——理论考试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实际上,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目的上与普通中学的学生是不一样的,他们不喜欢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反对教师抽象的讲授形式,态度上的不认可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无法得以实现。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的是一种技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关键一方面是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是需要能够在实践中操作起来,缺乏实践能力的考试,无法真实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运用,也无法检验教学的有效性。
(四)缺乏实践培养和锻炼
中职学校培养的目标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社会需要的,步入社会能够立即成为可操作型的实用型人才。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职业学校正在尽力采取各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技能:督促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加强校企合作,举办校办工厂,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从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效果看,参加技能大赛的只是少数学生参加,大多学生仍然停留在课堂教学的理论学习中。校企合作,学校由于资金、政策方面和企业自身的原因矛盾重重;校办工厂的教学在一般的中职学校也只能是部分专业的实践。不能实现全员参与下的实践,不能保持良性、可持续条件的实践,甚至专业不对口的实践等形式下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无法立即适应其工作实践,企业也会排斥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而去寻求有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强的员工,这样的形势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导致中职学校对企业市场的丧失。
二、树立科学指导思想,寻求符合实际的策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下发展职业教育教学,保证中职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理论具有指导的作用,实践具有检验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要实现中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要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选择适合中职发展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目标的有效实现。
(一)有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一面旗帜,具有方向性的作用,制约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决定了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全面、准确、具体、切合实际地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就是情感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三个目标。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专业目标、课程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在教学中不断按照目标指引的方向循序渐进、不断反思教学、时刻检验目标是否实现。
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仅仅要针对教师,同时还要针对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理论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实践操作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让他们清楚自己改掌握些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这样清晰的目标,学生就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考量,而不是完全由老师引导学习,他们的主动性显现出来,激发学习的兴趣,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自身与学生自身对教学目标进行独立的检验和监督、及时调整策略,保证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思想
中职学生一方面会被社会忽视,另一方面他们对自身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的学习目标不像普通中学学生那样明确,造成了他们的理想与信仰的缺失,因此,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模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尤其重要了,保证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坚定的思想指导,从自身和社会实际出发,领悟科学的人生目的、科学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人生价值,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以大局为重,防止功利化的现象出现。思想是意识的范畴,因此具有反作用。思想的科学性使得学生认识到课程的意义,感受到知识和能力对人生的作用,他们必然会端正学习态度,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教学效果就一定会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有过程
对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对教学结果的检验,但是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环节是很关键的,其会直接影响教学效。关注教学过程就是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坚持科学的教学原则,采取符合中职教学特征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通过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对知识的反应能方面因素,将教学过程充实起来,为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有氛围
环境的因素虽然属于外在因素,但是其对教学效果的实现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在中职校园中树立科学的知识氛围。学校的知识氛围主要表现在班风和校风上,主要包括班级和学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坚持的学习精神、学习态度和学习原则。形成对教学效果有利的学费为必须做到教、学、管三管齐下,这是对教师、学生和学校三个教学主体的提出的共同要求。教就是教师需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去。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应该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和知识能量提高,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身作则,以自身的素质来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思想活跃、追求个性发展,对职业充满好奇感,但是社会对他们的认知度不足,学生对专业与社会需求关系也不了解使得他们的学习热情受到影响,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应该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保证他们体会到社会需求与人自身能力的关系,让他们主动加入到学习过程中。管体现在学校的各项制度上,学校应该做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处罚制度、奖励制度等管理制度一定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坚决贯彻下去,保证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辨析能力。良好的氛围关系到了各个主体的学习态度,必然能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
(五)有考核
对教学效果的考核是检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中职学校的教学有效性考核应该是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综合考核、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全面考核、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整体考核。教学的目的就是希望看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考核就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在考核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目标,必然能有效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与教学的效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就是将教学观念从理念教育向实践教育的转变。学生在思想上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实践中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学校教学效果的体现,因此,从社会发展、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反思教学有效性,保证他们健康成长,促进社会稳定都是必须的,也是符合符合中职教育的发展规律的。
[1]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评论.2006(06)
[2]唐宗.德育应以学生为主体[J].思想·理论·教育.2002(03)
[3]曾素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活动课程设计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4]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姚秀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
[6]宋志明.“情境、留白、互动、反思、迁移”教学模式的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8
G622
A
1009-8534(2015)01-0051-02
2014-11-21
吴长青(1978-),会计专业高级教师,管理学硕士;于亮:1978年10出生,政治专业讲师,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