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5-04-10魏硕来景辉
魏硕来景辉
(1.安徽怀远县唐集高级职业中学安徽·怀远233400 2.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魏硕1来景辉2
(1.安徽怀远县唐集高级职业中学安徽·怀远233400 2.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文章经过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度分析,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作了探索性实践,为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提出建设性建议。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农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它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由它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形式,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工学结合的目的是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使得学习的技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完成职业技能的基本训练,因此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校企合作的实质是强调学院与企业共性沟通、互通有无,实现共赢,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教育的手段和途径,这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农村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农村职业学校,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发展职业教育已经30多年,但当前社会还是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视普高,轻视职高的思想,导致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近年来由于职业教育的盲目扩张,为了生源一哄而上许多热门专业,造成了对口专业教师匮乏。由于以上原因就会造成毕业生在校很难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从而影响就业。要想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就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才能赢得学校生存和发展空间。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主要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德国称为“双元制”,澳洲称为“TAFE”。在中国,职业教育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实践中很多有成效的做法。如订单培养模式、任务驱动模式、项目导向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等。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只是学习和生产结合的时间、安排不同,都体现了工学结合。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企业职工培训的需要
随着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在职职工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专业技术,晋升职称;另一个方面,企业招工困难,新招工人素质较低,生产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些企业需要通过职工培训来提高工人的素质,由于自身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师资,需要与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特别是职业学校合作,达到职工培训的目的。我校每年为企业培训各类职工200余人,培训新型农民500余人。
二、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可行模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划分主要以工学结合方案中的时间、安排的不同为依据,根据农村职业教育的特点,可以实施的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2+1”教学式。“2+1”即学生前两年在校集中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这是目前校企合作中最普遍的形式。我校采取“2+1异地分段”模式,发挥企业和职教资源的优势,开展城乡之间的联合招生、合作培养,既利用了企业资源,又扩大了我校招生宣传。
(二)“半工半读”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学生交替在企业工作与学校学习。这种模式有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有利于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三)“弹性安排”式。根据企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灵活安排工学交替时间,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生产转化。这一模式对于企业生产帮助更大,更受欢迎,如种植专业、养殖专业等,根据种植季节合理安排工学结合,一方面学生可以适时参加专业实践,另一方面,也解决企业用人问题。
(四)“前校后厂”模式。学校自办工厂或者企业把对口的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训室一体化,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该模式不但有效提高学生生产技能,也锻炼了师资队伍,同时,学校在教学组织上具有更多支配权。如我校创办的养殖场,塑料大棚。种植与养殖专业可以采取该模式。
三、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和政策上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论研究滞后,实践缺乏明确有效的指导。在政策方面,还没有建立权威的、完整的校企合作的指导性文件。缺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企业的奖励措施,缺少对企业利益的保护。
(二)企业认为不能直接受益,积极性不高
当前职业学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受益者主要是学校和学生,多数企业没能直接受益,合作的企业多是被动的,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其次是企业的思想认识问题,认为人才的培养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企业没有对教育投入的义务,因此不想参与培养、培育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三)学校自身的不足制约校企合作的开展(1)人才培养方案陈旧。多数学校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遵循的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顺序,没有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进程。
(2)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由于教育投入的不足,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实训基地欠缺,实验设备少、陈旧,“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室数量不足,多数专业不能实现一体化教学,距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差距较大。
(3)教学管理僵化,不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需要灵活创新的管理体系,传统的教学管理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要求,行业、企业要参与教学管理全程中,以便于工学交替顺利进行,工学衔接科学合理,但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本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
四、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
为了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企业转变观念,明确各自的责任定位,明确之间的利益关系。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应对职业教育有所倾斜。职业学校在合作中要改变原有的思想观念,主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精力放在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围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共享企业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
政府应当明确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政府要加强统筹,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的指标,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在税收、财政上给予企业组织专项补助或政策倾斜,以促进其参与校企合作、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在顾及各方利益均等的前提下,出台落实校企合作政策的具体措施,使校企合作制度化。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引导企业责任和人才竞争力意识,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体制。
(三)加强职业学校自身建设
一是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明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领导,积极为学校寻找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进行跟踪式服务,及时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问题,推动校企合作顺利展开。二是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三是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及师资建设,大力推进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基地共建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建等。
总之,农村职业教育是有中国农村特色的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建设美好乡村,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动农村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扩宽农村人口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就业的重要举措。作为农村职业学校,必须以改革开放的全局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为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1]金贵峻.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2]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http//wenku.baidu.com.
[3]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http//www.pep.com.[4]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教育,2009(02).
[5]陈琛.从“互惠共赢”看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新机制解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4(4).
G642
A
1009-8534(2015)01-0047-01
2014-09-21
魏硕(1975-)男,本科,研究方向:中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