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教学模式下独立学院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2015-04-10张琴芳谢芙蓉
张琴芳谢芙蓉
(1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江苏·常州213016;2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234)
多模态教学模式下独立学院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张琴芳1谢芙蓉2
(1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江苏·常州213016;2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234)
本文基于多模态教学理论,分析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多模态化的现状,提出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策略,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多元识读能力。
大学英语 多模态教学 多元识读能力 独立学院学生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以单一模态的语言为主导的教学时代已经发展到了多模态教学的时代。以往处于核心地位的语言的媒介作用正逐渐被削弱,而其他副语言的音频、视频、图像、音乐以及其他视觉符号的作用正渐渐凸显出来,这样的课堂语境对学习者的读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学习者接受信息的认知过程,传统上是以语言为中心媒介的认知行为,如今需要转变为由更多符号系统构建意义的多元识读行为。因此,在现代语境下,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就变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的现状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教师能够运用的教学手段非常有限,基本只有板书和老师本身的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模态,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比较狭窄。而当下,老师可以在多媒体环境下充分调动各种多模态媒介,更多地运用包含各种符号、颜色等的PPT课件,网络共享的视频、音频,甚至网络词典和学生手中的手机也可以作为教学手段,构建多模态教学模式,将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整合为一体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听觉、视觉、触觉、思感等多种感觉进行全方位感受和联想,以获取、传递、和接受语言信息,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绝大多数的教师不仅备有Word文档的电子教案,精心制作的PPT课件,也经常利用网络的视频等进行课堂教学。譬如,笔者最近就结合诺贝尔和平奖的话题将网易公开课“我的女儿马拉拉”的视频用于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良好。而在作业布置方面,各位老师每学期定下不同主题板块(诸如中外节日文化,英美剧,各地美景等),要求学生参与小组演示(group presentation)、角色扮演(role play)等课后作业,另外也有网络课堂,听英语广播等作业要求。在与学生沟通方面,每位老师都能通过微信、QQ等现代技术与学生保持联络和互动。而学生方面,每人都配有智能手机,运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能力也不弱,上网查找资料和利用网络课堂非常方便,能完成制作PPT和录制视频等要求。
因此,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开放性、交换性和全球性对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深刻改变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环境、内容、模式、方式、过程以及作业设计等多方面环节,使得这些环节变得更加灵活和开放,但同时也要求老师和学生具备多元识读能力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培养多元识读能力的必要性
多元识读这一新概念是英国的“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于1994年在一次学术探讨会议上提出的,该会议探讨了当今社会的教学使命和识读教学的未来发展。新伦敦小组认为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读写能力已经不再适应当代社会,而应该向更多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视觉图像、音效、绘画创作等)组成的媒介转换和多元识读方向发展,即从传统的读写能力(literacy)向现代化的多元识读能力(multi-literacies)转变。他们倡导“多元识读”这个新概念,认为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是当今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
多元识读能力指学习者基于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历,运用信息通讯技术,通过语言、视觉、听觉等多模态形式解读和批判性地识读多媒介提供的信息的能力。在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多模态化的新世纪,为了更好地获取信息与交流,多模态识读能力是环境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国内学者中,胡壮麟(2007)认为多元识读能力包含两方面:文化识读和技术识读:技术识读就是指多模态识读,即学习者在信息环境中构建意义的能力;文化识读指对语言、文化多样性和其变异表示尊重的能力。朱永生(2008)认为,多元读写既包含传统的语言读写能力,又不局限于此。它涉及人类的多模态接受系统,包含“媒介转换”的过程,即以一个表意符号系统取代另一个表意符号系统的过程。
多元识读能力的需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既包括了使用e-mail、WeChat,MSN或者QQ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利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或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包括了使用Word、Excel等文书软件,制作PPT演示文稿和Flash,拍摄视频,建置网页、空间和Blog的能力等等。
总之,多元识读强调能够阅读和处理各种媒介和各种模态提供的信息的能力,并且通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造性地、主动地学习和做事的能力,独立地、批判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作为教授语言的外语教师,不能一味教导学生只专注于语言读写能力,而要敏锐地意识到信息社会对当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三、独立学院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策略
独立学院学生有其自身特点,相对来说,他们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学习意识不够,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都有所欠缺。笔者在高校从事大学英语教学近二十年,近两年开始由二本转到三本教学,深感不能以同样的教学方式对待完全不同层次的学生。而大学英语教学是占大学生课时量最多,学分比重最大,时间跨度也最长的课程。大学英语课不仅仅只是英语单词语法和语言技能的积累,教师应该充分挖掘人文课程的底蕴,不仅将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带入课堂教育,还应该在人文课程中融入各种能力(诸如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培养和提升。而多元识读能力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
多元识读能力主要由多模态意义的解读能力和构建能力两方面构成。
(一)培养多模态意义的解读能力策略
多模态意义的理解能力指的是能够鉴别各种语言变体、以及图像、视频、音频、颜色、动作等模态如何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并产生整体意义。可以说,意义广泛存在于各种社会符号资源,如视觉图像、听觉音效、表情动作等。因而对于多模态环境下意义的解读,仅仅依靠理解语言文字是远远不够的。
多模态化教学环节中,可从以下角度提高学生多模态意义的解读水平:(1)向学生明确展示、具体分析各种符号资源如何表达意义并补充意义,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字之外的图像、声音、颜色、动作、表情等符号资源是如何结合起来实现意义的构建,从而给学生以直观的认知。(2)设计“情景操练”,指导并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主动融入设计好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多模态符号资源是如何协同表达意义的,让学生切实感受多模态意义的建构过程。(3)指导学生了解意义的多重概念,了解外延意义和联想意义,局部意义和整体意义、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的差异,并结合语用学的语境概念,受众预期、语篇形式和语言特征等范畴对意义的建构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在当今多模态环境下的批判性识别能力和多元识读能力。
(二)培养多模态意义的构建能力策略
在多模态环境下,教师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的“以语言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堂的便利,网络环境下丰富的教学资源,并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运用多模态符号资源构建适合特定语境的文本或语篇,实现信息的传递,不断提高学生多模态意义构建能力。
在笔者的教学体验中,比较常见和有效的教学任务包括有:(1)布置学生依据课文主题制作PPT课件,进行与课文相关的话题拓或展示对于课文的深度理解,要求他们的PPT作品充分运用色彩、字体、明暗、文本和图片的布局,并利用视频、音频、音效、影像、动画等多模态媒介,增强展示效果,突出主题意义;(2)要求学生对英语课文进行剧本改编并进行角色表演,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物的话语、行为方式、声音表情、以及色彩、服装、道具和布景等符号是如何帮助构建和表达意义的;(3)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或视频素材进行模仿、复述、总结等口语表述;(4)根据课文主题设计其他各种诸如配乐朗诵、辩论、游戏、图表、电子小报、调查报告等学习任务,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多元识读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培养多元识读能力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和多模态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近几年每学期都要求每组学生完成至少一个多模态的学习任务,通过对学生作品的比较和分析,发现学生虽然都会在完成作品过程中使用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这些多模态来表达意义,但是也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对于多模态的利用比较简单。学生使用的符号模态较为单一,有时仅出现文字或图片模态;使用文字模态时,要么缺乏信息重点,要么突出重点信息。其次,缺乏应有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很多同学直接从网络下载素材使用,不加鉴别和判断,对于网络的过时信息和不十分准确的信息,不能加以取舍。对于网络庞杂的信息资源,不能很好地判断其真实性和权威性。再则,多模态意义的产出能力薄弱。在演示过程中,有些同学仅以播放和念讲稿为主,没有能够将自身的语音语调,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很好地与作品结合起来。这些说明独立学院的学生对于多元识读能力的了解还浮于表面,不是十分充分,这些都是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的教师面临的问题。
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不仅应具备信息获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网络工具应用能力,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意识到自身角色的转变,要由过去“主导”教学的角色调整为“引导”的角色,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独立思考并批判性地思考,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构建意义,利用现代多媒体和信息技术进行交际互动。
再则,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多元识读的趋势也给学校提出了办学的要求。首先,从硬件方面来说,学校应建立更多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网络学习中心,鼓励学生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其次,独立学院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学习和使用多模态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高自身多元识读能力的机会。外语学系或外语学院可以建立由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和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内或课外的外语实践活动,创设良好的氛围,增加外语实践的机会。譬如说,通过举办外语电影表演、电影制作,外语小品、英语演讲辩论,英语歌曲演唱、英语影评或书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机会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言艺术结合起来,切实提高符号识读、文本识读、技术识读和批判性识读的能力。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04):3-12.
[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01):7-8.
[3]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04):11-13.
[4]葛俊丽,罗晓燕.新媒介时代外语教学新视角:多元识读教学法[J].外语界,2010(05):13-16.
G642
A
1009-8534(2015)01-0032-02
2014-12-21
张琴芳(1971-),女,江苏武进人,硕士学历,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