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以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2015-04-10徐超杨词慧张文仙
徐超 杨词慧 张文仙
(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南昌330063)
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以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徐超 杨词慧 张文仙
(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南昌330063)
根据对部分大学生的调研,针对目前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热情有余、行动力不足、能力欠缺等问题,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6年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科技为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探索,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设计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涌现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先锋”和一系列成果,深受广大同学的支持和好评。
科技创新活动;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探索;成效与经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学生作为国家的高层次人才预备梯队,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积极调查目前大学生创新意识,采用有针对性的方式开展大学生穿行能力培养工作。其中,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源起与目标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呈现出多层面、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百花齐放、蓬勃开展。2000年以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发展阶段。以“挑战杯”竞赛活动为标志,我国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始向比较系统和规范的轨道迈进,一些新兴的科技创新竞赛不断涌现,大量国际性的竞赛引入中国。[2]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仅是带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还要将课堂教育、学生传帮带、自主学习结合到一起,由学院创新领导小组、创新导师团队、学生科技小组共同努力,多角度、多梯队培养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有效性,从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实现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是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的要求、富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使命。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是一个囊括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教育技术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八大专业为一体,以培养学生工业软件及硬件综合性能力为主的工科学院。自学院组建以来,学院上下各级领导致力于“培养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科技为先”发展战略,积极为广大青年大学生搭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活跃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发展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潜力与能力。
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实施过程
大学生一方面崇尚科学,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而另一方面关注科技发展的意识不够,在行动上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随波逐流”,表现出主体意识不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等消极状态。针对这个情况,学院开展广泛宣传,创建推动每个学生都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制度建设。根据调查,学生对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二:一是对各项赛事的具体信息不明确,不知道怎样有效地参与活动;二是对科技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参与活动对自己的帮助不大。在此基础上,本院加大对各项学科科技活动的宣传工作,从新生入学工作开始,组织学院学生科技部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介绍动员大会,开展学生科技作品荣誉展,邀请历年参加各项科技竞赛获奖选手与新生分享参赛经验,由学院各系部主任开展专业及专业科技竞赛介绍。全面组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宣传工作,从而实现要求学生参加到学生主动要求参加的转变。
课外科技活动组织方式出现“应对性”倾向,学生科技竞赛培养呈现“精英式”培养模式,这是目前高校学科竞赛组织培养模式中较容易出现的情况,其目的不在于帮助广泛的学生通过科技活动平台提升素质,更多的在于在各项省级、国际级竞赛中为学校争取荣誉。这涉及到学生培养中“点”和“面”之间的关系,如何从学生科技培训由“点”及“面”,是本院在培养计划制定时深入思考并努力逐步实现的。在学生的培训管理上,采用多层面的培训方式,克服原来较为单一的精英式培养。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应用能力。组建学生科技部,培养学生老带新,互帮互助的自主管理模式。开展学生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安排有相关参赛经验的高年级学生担任组长,由专业指导老师牵头,进行高、中、低年级逐层培养、逐步提高的指导工作。开设学生自主创新科技实验室,为学生兴趣小组提供科技动手实验平台。学院目前开设有以下实验室。
1、学生开放性实验室(E612)
面向全院所有对科技活动有兴趣且无相关项目的同学开放,每周定时安排学生进行常用电子元件识别和烙铁使用的基本培训,组织学生参加院级科技竞赛并选拔优秀的大一新生加入兴趣小组,成为高年级各省级科技竞赛团队储备力量。
2、计算机网络兴趣小组(E614)
主要培养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计算机安全维护人员,网站技术人员。维护本院风信子学生工作网的信息更新、调整、优化,设计本院师生日常工作软件,为本院师生日常软件方面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积极参加省级以上计算机类竞赛。
3、猎鹰工作室
培养学生对无线电猎鹰的浓厚兴趣,锻炼学生操纵航模飞机的动手能力,同时加大学习航模有关知识,积累宝贵的经验,为本院在无线电猎鹰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4、飞思卡尔智能小车工作室(E405)
结合微电、自动控制、模拟电路等相关专业基础,指导学生通过焊接、拼装自主设计制作飞思卡尔自动寻迹智能小车,参加国家相关智能小车竞赛。
5、义务维修队工作室(F614)
结合微电、模拟电路、计算机安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相关专业知识,由高年级学生指导大一新生学习微型电路、计算机操作系统、焊接,为全校师生免费维修电脑、MP3、MP4等常用电子设备,以及日常电脑安全的维护。
(二)实施方法
前期运用调查法,对在校学生和已毕业学生进行了调查,运用数据分析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参与情况及其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综合能力的作用;运用实验法进行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梯队建设;运用评价法提出大学生科技活动教育主导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体系。具体包括:
1、制定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计划,将建设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和环节。课外科技活动平台主要依靠学生兴趣小组、学生科技制作实验室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梯队构成。
2、建立学生科技活动兴趣小组,采用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方式,分别配给相应实验室等硬件设施,高、中、低三阶层学生老带新方式组织培训管理。
3、建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梯队,分别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普及层、提高层、科研创新层。普及层针对大一新生,广泛激发学生动手兴趣、培养学生科技动手基础;提高层建立在普及层的基础上,指导有专业基础的学生加入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参加省级以上科技竞赛;科研创新层作为“精英式”的培养,加入教师课题组,由专业科研教师指导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及“挑战杯”国家级科技竞赛。
4、成立了学院科研创新领导小组、科研创新导师小组、院团委科技部、院科技创新社团。依靠“四位一体”的多元培养主体模式,四个科研创新工作小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以学生自主研究为主,导师提供指导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队伍的有机整体。通过加强培训、突出重点、分工协作、完善考评奖惩制度等措施,充分发挥四个主题在科研创新活动中的作用。[3]
三、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效和经验
(一)工作成效
目前学院依靠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各方面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中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共获得国家级竞赛一等奖六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26项,省级竞赛特等奖3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34项;学生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两名学生推免985大学硕士研究生。另外本院学生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教育主导主导作用下,各项能力得到了锻炼,综合能力得到了加强,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和省级以上竞赛获奖情况都得到了提高。同时,学院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人数占学院总学生人数64%,目前呈增长趋势,实现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由“点”及“面”的转变。
(二)工作经验
以学生课堂教学为基础,加大学院科技氛围的营造,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构建中始终贯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过广泛开展学生科技活动推广学生科技活动群众普及型,通过学生兴趣小组、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加强学生科技活动基础性研究,以国内外科技竞赛、教师科研项目推动学生科技活动研究型发展。完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机构、指导老师团队、创新实验室、科技社团,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业务、文化、身体、心理、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创新人才。
[1]王成勇,周慧杰,朱晓勇.基于科研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J].高教论坛,2011(10):23-24
[2]杨震.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6-97
[3]申维东,于利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10(4):72-73
G642
A
1009-8534(2015)01-0030-02
2014-09-10
南昌航空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Y1436)南昌航空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Y1284)
徐超(1987—)男,江西人,助教,学士,单位: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思政教育与行政管理。杨词慧(1979-)男,江西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张文仙(1979-)女,湖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体育与心理健康。